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3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解析

(2019-07-26 10:35:26)
分类: 高考试题分析(高教社)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3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解析

(陆邵明《留住乡愁》)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3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陆邵明的《留住乡愁》一文,经适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付见水、记付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戮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励。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逸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可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戴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翔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道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案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戴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控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兼顾人文保护,否则仍然会留下乡痛,故A项不正确。B项是对文中大部分信息的整合,原文也有一个重要的细节说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可见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不合文意,故B项不正确。C项来源于第三段,原文列举了呵护乡村记忆的多种方式,包括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故c项为正确答案。D项来源于第四段,原文说对乡村记忆进行升级等以活化乡村记忆,会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但原文是要求相关产业成为活化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故D项不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一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CA项是对原文主要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从留住、呵护和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有一个明显的递进过程,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文中一个重要细部论述的分析,原文将乡村记忆分类之后说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论及了有机联系,故B项正确。C项是对文中另一个细部论述的分析,原文说哪些乡村记忆值得保留,可借助科学评价体系,也可听取民意,这都是甄选方式,并未举例说明具体的甄选标准,故C项错误,为本题答案。D项是对原文立论前提的分析,文中将乡村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都理解为乡村记忆的对象,注重其中蕴含的人的情感,又明确强调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这都证实了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的关系,并构成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不言自明的前提,故D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BA项是根据原文立论前提即第一段做出的推断。新型城镇化留住乡愁就能避免乡愁变“乡痛”,这意味着留住乡愁就能避免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故A项正确。B项是根据原文关于活化乡村记忆的观点与具体论述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推断。从原文看,游子能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乡村记忆得到呵护的具体表现,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结论。故B项错误,为本题正确答案。C项是根据原文一个细节做出的推断,哪些乡村记忆值得保留可以广泛听取民意意味着“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D项是根据最后一段论述做出的推断。原文强调活化乡村记忆是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可以对乡村记忆进行产业化升级,而且要通过发展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来加以强化,这都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会被有意改变,可见推断成立。故D项正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