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位“1”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单位“1”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特别是在没有具体数字的情况下用来解决此类问题,以达到计算快而准的目标。
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运用假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单位“1”解决问题的初步概念。
难点:用单位“1”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综合复习一下自己对单位“1”的总体把握。
(课件出示)一堆黄沙30吨,第一次用去总数的五分之一,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三分之二,第二次用去黄沙多少吨?
师:找准单位“1”后,你知道怎么把这个题目转化成一个百分数问题吗?怎么解答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先读题,了解题意,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商品三月的价格未定无法解决;有的同学会直接利用降20%,再涨20%的信息得出价格不变的结论。
2、引导探究。
(1)、观察一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知道了两个月之间的涨价幅度相同,要求的是……)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商品原来的价格不变。
(2)、不知道3月的具体价格,我们怎么计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可以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
方法二:可以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
……
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操作其中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假设此商品三月份的价格是100元。
100x(1-20%)=80(元)
80x(1+20%)=96(元)
96÷100=96%
方法二:假设此商品三月的价格是1。
1x(1-20%)x(1+20%)=0.96
(1-0.96)÷1=4%
发现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4%,是3月的96%。
3、思维拓展。
(1)、提问:为什么降价和涨价都是20%,商品的价格却发生了变化?如果涨、跌的幅度是一致的,那么先涨再跌和先跌后涨一样吗?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与思考,在探究中掌握利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小结:一件未知价格的商品有涨有跌,我们可以假设商品的价格为1或100元,便于我们理解和计算。
(2)、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呢?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集体汇报,明确计算结果与a没有直接关系。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三题。
指三名学生上台演算,其余学生练习,教师订正指导。
四、课后小结。
当遇到什么样的分数问题时我们需要用单位“1”?说一说你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