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评论 |
分类: 书虫评论集 |
作者——书虫
即然,我们来到了一本打开的诗集面前,不管它是用金丝银线织成,还是拿石头瓦粒堆砌,我们都似乎没必要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因为不正经好像已经变成了诗歌的样子;而至所以你还假装一本正经,你肯定不是来读诗,而是坐下来写诗。
即使是公鸡,啼叫之前都是有一副姿态的;虽然公鸡叫不叫天都会亮,然而,公鸡心里可并不这样想;所以,被冠于诗人而弄姿,就像黎明仰赖于公鸡,一首好诗难道就不如破晓时的曙光?
然而,问题来了,公鸡从不需要靠拐杖或者垫脚石站起来;而人就不同了,作为一个诗人那就更不一样了;他们可以没有拐杖,但没有垫脚石他们就站不稳;比如“诗到语言为止”,这种墓石足以让一个诗人死后都站着不倒;这里并没有丝毫讽刺的意味。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摇篮里死去,他必定死于“什么主义”,不管你搞艺术还是搞什么,最后都是搞死自己。
确实,腿长在我们身上,然而,我们的脑袋已经活了几千年,你以为我们站起来就可以走路?所以,我们需要这个主义;那个理念;这种马桶;或那种坐便器来巩固膝盖;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的模式;而到了我们,当然,时间已经树起了适合我们的墓碑,挖空所有旧的墙角,真正的墙就被砌好了——无疑没有一种台风像所谓“现代主义”的海啸那么富于歧义和毁灭性。
我们谨慎地绕开绘画,去翻开任何一本所谓现代诗歌,你就已经身处“现代主义”的莫大灾难中了;然而,所幸的是人都还活着,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冒子也已经被造了出来。
“诗到语言为止”像一根稻草被某个诗人抓住,一场生死存亡的挣扎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幻灭。
“用口语写诗的重要性……”这句话像面包抹了蜜招来所有闲散的食客,结果造成了灾难——你只要长嘴巴就可以做个诗人了,如果钱 包里有足够的钱,大街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桌子上摆上一本诗集,上面署着自己的大名。
这说明那个抓住稻草的人,很可能把自己救上了岸,而诗歌落水了。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反对什么才指摘什么;绕一大圈儿之后,我们发现也许问题并不出在主张是什么,而是你让它成了一种主张,因为主张会流行,也像病毒一样在某一时候变异。
本来用口语写诗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它作为一种主张被提出来之后引发的歧义。
所谓“口语”究竟是如何被界定的,就在这一点上口语诗遭到了所有的误解。
不难理解口语诗,有口语有诗;而只有口语没有诗,那叫口水诗;这就比较清楚了,所谓口语诗可能指的是用最自然的语言,也就是用日常话呈现诗歌。
显然,这一尝试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功;即使没有完全失败,也显得非常脆弱。
就像用廉价的材料打造贵重的器皿,你的本领有多大才能不让可能变成不可能。
一个人可以毫不费力地说话,但他能毫不费力地随口成诗吗?很明显,口语诗不是写出来的,它应该是说出来的,你不能用任何技巧和修饰,这才符合口语的特点。
然而,我们已经会说话了吗?我们一天里所说的话,一百句里,也许有那么一句有可能掀翻了桌子上的一粒灰尘,剩下的九十九句全打在了浪花上,粉碎了!
可想而知,写口语诗是一件多么严肃而沉重的事情;可是,就这么一条清流引发大半个良田淹没在水中,夜一静,蛙声此起彼伏。
确实,最容易的往往是最难的,当一个人提出“诗到语言为止”以后,他就让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发现自己从一种什么都吃的杂食动物变成了一只吃一种树叶的虫子;而一种困境会带来另一种困境——
诗到语言为止,那么语言到什么为止呢?看来这个问题显然没有被理会,后果招来了庞大的面目不清的食客,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吃的究竟是什么,结果口语诗变成了口水诗,连车尾气里都混杂着口水和语言的杂质。
那么,语言究竟到什么为止,有一个结论吗?下定义很容易,这就像一个人常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不动,然而,永远不动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死了;恰恰当你说“诗到语言为止”的时候,你把语言判了死刑,你就是这样达到目的
的。
一个字或词,它有确定意义,但一句话没有,这一点被完全忽略了,这当然带来了后果。
现在,我们对口语诗的现状不再感到那么困惑了;即使是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主张的人也在困惑中,他的诗可以充分证明我们的这一判断是没错的。
至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口语诗还是保持着某种戒心;原因可能还是来自于“口语”这个限定。
的确,“口语诗”这个限定很像一种被解放了的格律诗;你所受到的钳制和束缚和格律诗
没有什么不同;你必须只用一种材料(而且是琐碎的),必须把所有的方法树之高阁,必须诗读起来像说出来而不是写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它们不是一堆婆婆妈妈的废话,而是一首诗,像珍珠一样浑然天成。
那么,这里恰好有一首诗——
鸟巢里有鸟
房子里?
当然走出来的
是人
床上睡的?
“人”到脚后跟为止
诗人们会说
然后抬起腿来
他们只长一条腿
循规蹈矩
或搅浑水
冒犯心 肝
找到真理
一百平米的房子里
挂满箴言
关上门
向每一个邻人开火
睡梦里
用膝盖走进坟墓
在那里发现良心——
这是一首口语诗吗?理所当然这首诗全然用口语写成;然而,把它定义为口语诗还是感觉那里不太对劲。
是不是这首诗浅显的语言背后所韵含的深义与口语之间发生了龃龉?这样想可能没道理;这很可能意味着用口语只能写那种琐碎的微妙的,较浅显的哲理或思想。
口语诗表现微妙这一点上可能更高一筹,但微妙就一定不能容纳更深刻的道理,并不然。
除了很少的一些人,仍然像头上插着鸟毛出门装样子的老贵族一样还在用那种文皱皱的语言,我们用的全部都是日常语言(但不是日常话),那么口语诗只能用来构建磨坊,而不能构筑大厦,那很可能是你只认得磨坊的原固。
那么——
前面是河
更前面是路
路那头是山
这头是人
从语言而言,自然这是一首口语诗,然而,它表达的并不是生活中日常的微妙;可是,作为一首口语诗,你不觉得它好像有点太过一本正经了吗?
是了,这会儿我们该合上那本诗集了,争论永远不会结束,结束的是我们;趁还年轻,别愚蠢地把时间花在仰视那种人造神像,所有人所有的主张都只不过是一条为自己准备的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