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榆臻
郑榆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49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榆臻:探访杉木坪“红旗渠”

(2024-12-18 08:19:05)
标签:

散文

 

三十多年前,我乘车缓缓路过杉木坪洞青沟路段时,透过车窗远远看见对面百米悬崖绝壁中间横着一条沟渠,心中便升起莫名的敬畏。在乐俭工作期间,几次徒步正安经过这里,也常驻足远眺,为这一险峻庞大的工程啧啧称奇。

去年八月初的一个早晨,刚下过小雨,地面微微湿润,我随县政协文史工作者一行乘车到和溪镇杉木坪洞青沟桥头下车后,沿着沟渠顺流而下。问当地乡亲,方知这条沟渠叫柏木岗水渠。

沿着渠坎穿过一片树林,经过悬崖一段时,我的心顿时“嘭、嘭、嘭”地紧张起来,身子不由向里微倾,用手攀护崖壁侧身移步前行。朝上望,崖壁上摇曳着少许的灌木、杂草,令人生畏;向下看,稀稀疏疏的灌木掩映下的谷底瀑布连连,水花怒溅,若隐若现,两腿发颤。大家都不敢高声喧哗,担心惊扰他人导致身体晃动而引发“灾难”;也不敢大步向前,既害怕脚下打滑跌入深谷,也忌惮不小心撞上头顶抢出的岩石而坠落悬崖。这里的高和险,已让年少时常常扭着灌木杂草攀爬岩壁砍柴、打疙蔸的我也滋生了对死亡的恐惧,认怂了。

我们忐忑不安地一步一步移过崖壁上的沟渠,顺着沟沿绕过几道弯,越过几片杉树林,走进了杉木坪村道角组宽阔敞亮的地界——数百亩粮田里的秧苗正在开蔸发叉,蓬勃生长。显然,这得力于脚下日夜不停的渠水的灌溉和滋养,旱涝保收。远望道角村寨,一幢幢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映入眼帘。

走进村寨,我们倾听了当年修建柏木岗水渠的九十一岁的蒋现章、七十八岁的蒋礼恩、 七十四岁的蒋礼华三位老人的讲述。

道角这地方,受水源限制,土多田少。干烧、贫穷成为这里的“标签”。解放后,当家做主的人民对生活满怀憧憬。一九五三年,人们修建小溪沟水渠,当时劳力少,缺乏开凿工具,没有炸材,凡经过悬崖这个“拦路虎”时,就架设木枧。木枧常因烈日暴晒遭受严重破坏,也常被暴风暴雨卷跑,每年都要更换或修补几次,根本无法解决农田灌溉。一九六零年代,人们开凿大岩沟水渠,但水源很远,流经地方多,枯水季节大家都争着用水,大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苦衷与无助。

没有水源,稻田三年两旱,大块大块平整的土地每年春季只能种包谷。包谷产量低,填不饱肚子是家常便饭。要吃大米,得把包谷卖后去换,付出高昂的时间和劳力成本不说,差不多要卖掉两斤包谷才能换一斤大米。这里的人们只有过年过节才能享用大米,日常的饭碗里很难见到大米的影子,所以,能够天天吃上大米简直就是奢侈。大米短缺,成为这里年轻小伙娶媳妇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他们每每提谈亲事,时常因为地势“干烧”而遭到无情的拒绝,于是,“光棍”的危机就慢慢地向年轻小伙逼近,这种危机感逐渐成为全生产队所有人的共识。

一九七二年冬,在生产队队长蒋作青、党员赵国峰、水利员蒋现章等人的组织下,生产队开始打(开凿)柏木岗水渠。全生产队三十来户人家,共一百五十余口人,每家出一个棒劳力凑二十八个人,编成四个班,每班七人。每班打一个月,轮流上阵,终年不停。他们先啃“骨头”后吃“肉”,从最难打的百多米高百余米长的悬崖处开工,用长绳拴在人的腰杆上把人从崖顶吊到崖中,再用绳子将身体固定在较小的范围,找准手攀脚踩的着力点、平衡点,以便用力时身体不会大摆动。选定炮眼儿的位置后,一人双手掌握钢钎,一人双手紧握二锤,一锤一锤地甩打在钢钎上,凿炮眼儿。

大家早出晚归,中午不回家吃饭,腾出时间多干活儿。在施工地旁搭一个简易伙食房,各自带上“口粮”,生产队每天补助一角钱的菜钱。一人煮饭,六人悬崖作业。

他们每天在崖壁上攀爬、穿梭,费力又耗时的是打炮眼儿。一个炮眼儿一般要打三尺深,最浅的也要打一尺五。不管是掌握钢钎,还是甩二锤,只要几天,双手掌就布满血泡,慢慢地堆成层层叠叠老茧儿。最让人心悸的是每次放炮后,吊着身子用钢钎撬动、清除松动的岩石,排除安全隐患,便于后续作业。当然,装炸药、点炮,在地上用硝酸和锯木面zhi造炸药,依然是步步惊心,丝毫不敢马虎。

二锤与钢钎有节奏的撞击声日复一日地在山谷回响,峭壁在枯燥刺耳的撞击声中一天天被削蚀……

一九七三年四月十四日中午,他们正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斜坡清理放炮震松的岩石时,头上的崖壁突然崩裂坍塌,将他们掩埋了。除一个人背炸材在路上躲过一劫外,五人当场牺牲。清理他们遗体时,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全生产队的老老小小无不悲痛欲绝。

生产队为五位英雄集体办了丧事,为这五个家庭因劳力不足免除了“超支”款,他们的孩子免费上学。

这次特大事故,不仅给五个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还给整个生产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生产队的人们痛心地安葬了五位英雄后,擦干眼泪,没有犹豫,没有畏惧,再次吊下悬崖,接过沾满鲜血的钢钎、二锤,继续开始冲锋陷阵似的凿渠工作……

一九七五年年底,柏木岗水渠全线贯通。渠坎还成为人们赶场、外出的通道。

洞青沟哗哗哗哗的流水终于流进道角组的所有粮田。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热情高涨的人们还把开阔平坦的旱地开垦成农田。从此,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大米,昔日的买米人当起了卖米汉。同时,家家户户都利用盛产竹子的优势,自建小作坊,做起“舀纸”的生意。每到赶场天,人们背着自家生产的火纸,经柏木岗渠坎运抵和溪、正安县城,走进千家万户。

“舀纸”,每年都给每户家庭创造一笔可观的额外收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光棍时代成为历史,而且四乡八邻的姑娘都争相嫁到这里,昔日遭遇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小伙成为香饽饽。

柏木岗水渠,是杉木坪道角组人绝地逢生的突围,书写了他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坚定信念,筑起了他们前仆后继、越挫越勇、接续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丰碑。这种信念和精神,像血液一样在他们体内流淌,世代传承。

改革开放后,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没有满足和陶醉于丰衣足食的现实,发奋读书,纷纷走向各地建功立业。从政的一心为民,步步高升,官至正厅级,不忘故土的养育之恩,屡次建校兴学反哺桑梓;从教坚守这里的不甘落后,把学校建成闻名全省的精品校园、劳动示范学校,奔赴全国各地分享经验,获国家教育部表彰。

无疑,这条历时四年经历千难万险开凿的水渠,就是和溪镇杉木坪的“红旗渠”,融入了这里的人们的精神文化。

让我们铭记这五位英雄的名字,他们是蒋会光吉斋、治发、治合。年长的吉斋四十岁,最小的治合仅十八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