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榆臻:当年中考,我们压力山大!

(2023-09-20 08:10:52)

 

 

一年一度中考的脚步声近了,三十年前的中考往事不断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和许许多多农村学子一样,在中考这条狭窄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幸运地挤出了大山,抢到了一个“敲钟吃饭,盖章拿钱”的饭碗。

当年,我们农村学子在填报中考志愿时,老师和家长都会把我们撇在一边,不约而同地帮我们作出高度一致的决定:中专或中师。父母之所以看好中专中师,并非不想我们读高中考大学,而是经过反复的“成本核算”后作出的抉择。他们认为,一旦考上中专中师,不但读书期间享受国家补助,减轻家庭负担,三年毕业后国家还会分配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这希望近乎触手可及,犹如吹糠见米,心里踏实。同时,捏了一辈子锄把儿的父母也能在人前昂首阔步,不再畏畏缩缩,正常参与乡邻事务,甚至还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倘若上高中,根本无法预料漫长的日子会有哪些变数,要担多少的风险,高中三年要耗多少钱吃多少粮,会不会被一些吊儿郎当的人给裹坏了,考得上考不上大学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若考不上,还要补习多少年?况且,早毕业早工作就要早领工资。高中三年,这一千多天的日子就得一天一天的数着过,希望就变得遥不可及。总之,在“节约成本,避免夜长梦多”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敢好高骛远,顺从了父母的安排。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中师,理由是中师毕业后当教书先生,是一条正道,不做恶事,不逗人恨,受人尊重,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能在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当然,只要走出农村,不再肩挑背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辛勤劳作,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因为中专和中师不能兼报,只能选报其一。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了中师,并不是向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争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中师比中专录取分数要低,保险系数要大些。

我们经过筛选、预选层层闯关后才进入最后的中考角逐。筛选“筛”掉的同学,不再对升学抱有任何幻想,从此告别读书生涯,和同窗好友分道扬镳后音信杳无,几乎永无再见之日。想起来很是伤感。筛选上线的同学集中“攻坚”一段时间后参加预选。预选是一次残酷的“厮杀”。刷!刷!刷!刷刷刷!一大片一大片的学子在这一关被无情地碾压,有的班级甚至学校惨遭“全军覆灭”的命运。预选上线后,要奔赴县城进行最后“决战”。考试结束,等待“发榜”是一个饱受煎熬的过程。各区张榜公布录取名单后,榜上有名者奔走相告,有的设宴欢庆;名落孙山者灰心丧气,有的痛哭流涕。

 中专中师录取名额少,几乎所有的农村学子都往这条路上挤,每一次考试都是大浪淘沙。几乎每个区的所有乡都办起初中,很多初中都开设补习班,挑选精干的老师任教。补习班常常像插笋子一样,人满为患。

那时,国家规定超过十八岁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报考中专中师。农村孩子发蒙读书晚,学习“赶不走”就留级复读,不知不觉的就踩到了“十八岁”这根红线。所以,在我们的考生登记表上,不少同学几乎“年年十八岁”,大有“越活越年轻”之势,实际年龄比档案年龄多出一二岁、三五岁的比比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见怪不怪,并非恶意造假,而是希望多一次参与拼搏的机会。

为了挤出“农门”,我们一个个挑灯夜战。在中考这根独木桥上挤得头破血流,人人都不轻言放弃。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犹言在耳,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大家都不到黄河心不死,坚持长年“抗战”。每一次落榜,都会平添许多焦虑。多年滞留补习班的学生,不少大块头儿、老气横秋、胡子巴茬,单从年龄、身高、衣着上看,你很难分清他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有的补习几年预选不上,看到情况不对,赶快撤退,沮丧地退出竞争;有的预选年年上线,中考却年年落榜,心中五味杂陈,满肚子的苦水无处倒。放弃吧,担心功亏一篑;继续战斗吧,又不知何年是尽头?害怕陷入无穷无尽的青春消耗之中,成为范进的徒弟。

很多人担心中考落榜,对未来充满恐惧。有的身体结实,块头儿大,长着国防般的体格,可以从军戌边卫国,成为“最可爱的人”,立功受奖后也可争得“吃皇粮”的饭碗,但当兵不是想去就能去的,一拨一拨的农村青年排队接受祖国挑选,竞争依然激烈。有的力气大,涌向滚滚打工潮流,挣钱娶妻成家生子,但农村人除了一身憨厚和力气,别无一技之长,无厂可进,无论年龄大小,外出打工的几乎都拥挤在建筑工地上和灰浆、挑砖头、抬水泥板,摔倒、摔伤,骨折甚至死亡的危险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就是当父母的“接班人”,在他们的引领下太阳一背雨一背的“修地球”,开始土里刨食的生活,可有的学子身体羸弱,怕脏怕累,只要回家看到那挑八、九十斤的粪桶和三斤多的大锄,就两腿发麻浑身打颤。

中考落榜,我们完全没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和自信,更没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资本和豪气。我们心灵深处,害怕落榜后遭人奚落,不敢直视别人冷漠的眼神,担心有人戳脊梁骨,无颜见江东父老!

世纪之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专、中师生不再包分配,成绩好的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报高中。那些令人憧憬的中专、中师,通通并入职业学校,初中不再举办补习班,初中补习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而今,初中毕业生即使考不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大门却是敞开的,都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只要追求上进,大学总是张开双臂拥抱。学了一技之长,不管天南海北,找一份称心的工作不在话下,不再像我们当年那般纠结。

当年中考,我们压力山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