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2023-07-28 09:49:50)
标签:

正安

乡土村小


正安每学期举办的“乡土村小”“嘉年华”活动异常热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嘉宾。

正安县教体局2020年携手“田字格”公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发起“乡土村小——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倡议(简称“乡土村小”)以来,分批实施“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乡土人本教育,已覆盖全县30余所村级小学,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属于他们的好教育,效果显著。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学校不断凋敝和消失,仅存的村小也因“教育资源短缺”而陷入苦苦挣扎的背景下,“乡土村小”项目应时而生。该项目旨在探索振兴乡村教育的新路径,通过乡土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本土的人情、地貌、特色、文化,培养能够立足乡村,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新一代乡村孩子。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该项目由“田字格”团队为项目学校提供全套的乡土课程包、系统化教师培训和现场辅导等,为各校培养优秀的本土校长和种子教师。

“乡土村小”的核心是实施接地气的乡土课程。立足于国家课程,充分挖掘整合乡土资源,创新多元课程,很好地融入绘画、劳动、手工、科学、综合实践等元素,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贴近农村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师生们以天地为课堂,充分利用乡村和自然优势,让动物植物、节日节气、山川河流、民俗风情、家族祠堂等成为教学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进村庄走访调研,到茶园农场劳作,赴山谷听风观雨,上网查找资料……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表达分享过程中,拓展学生对家乡风物、农业知识、自然环境、地方文化等课外知识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亲近土地、热爱自然、热爱劳动、学会创造等品质,乡村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每学期通过“嘉年华”活动来展示课程成果,分享交流经验,让项目辐射推广到更多的农村小学,让更多偏远乡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每次“嘉年华”活动根据主题展出不同的作品,包括绘画、泥塑、诗歌创作植物拼贴、情景剧创编、自制故事绘本立体卡纸平面立体作品内容涉及家乡地形地貌、动植物、美食、名人、建筑及家谱等乡土文化。这些作品,是孩子们在乡土环境生活中观察体验理解的基础上就近取材,发挥奇思妙想自主创作的,充满童真童趣,寄托着孩子们美好的梦想领导嘉宾们无不称赞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奇妙的创造力。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每次活动中,小解说员为嘉宾介绍作品。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小孩,在乡土课程的熏陶与培养从以往“山里娃”的那份胆小、自卑、怯场、腼腆、害羞、拘谨中破壳而出,变得大方、自信、阳光、活泼、开朗。孩子们身上无不散发出美好和希望。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乡土村小”项目实施后,学生成绩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行为习惯得到培养,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更加活泼自信。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乔正阳指出,以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为支撑的创新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新领域,积极探索运用创新教育手段,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大背景下的历史机遇和使命担当。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中央党校教授张孝德指出,目前,不是乡村需要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需要乡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传承需要乡村教育的复兴,“乡土村小”项目让乡村教育活了起来。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北师大教育集团的管帅表示,大山深处“乡土村小”具有独特的乡土教学资源,生动丰富的课程体系,培养了洋溢着满脸幸福笑容的孩子们,展示了乡村小学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振兴的未来模样。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正安县教体局副局长张卫东参加“嘉年华”活动后指出,“乡土村小”能够结出丰硕成果,既得力于丰富多彩的课程,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得力于“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团队协作力量。他在为乡村孩子们的积极转变与成长点赞的同时,希望“乡土村小”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正安乡村教育再上新台阶。

郑榆臻:正安“乡土村小,好评不断!

正安县政协副主席、教体局局长陈浩表示,“乡土村小”项目,为农村儿童提供了就近入学服务,起着兜底的作用,有效补充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短板,是农村教育的希望。将大力支持“乡土村小”项目发展,做深做好做出特色,做精做细做出成果,期待全县“乡土村小”绽放更加绚丽的花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