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榆臻:正安县学前教育发展
(2023-03-28 13:14:02)
标签:
学前教育 |
艰难的破冰之履
1999年,我县学前教育的担子几乎是由小学附设学前班挑起的,在全县学前教育10621个幼儿中,小学附设学前班占了九层。2001到2004年的“两基”攻坚时期,要迎接省人民政府的检查验收,不允许学前教育挤占义务教育资源,不少适龄幼儿无园可上。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给民办幼儿园带来了福音,县城先后办起了妇联幼儿园、天骄幼儿园、佳家幼儿园、家乐幼儿园、春光幼儿园、良育幼儿园。接着,土坪、瑞溪、和溪、流渡、小雅、庙塘等乡镇办起了民办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的幼儿涌向民办幼儿园。
多年来,我们县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县级财力薄弱,常常是寅吃卯粮,债台高垒。县里安排不出配套资金,很多需要县级财政匹配的教育工程一次又一次地与机遇擦肩而过。没有上级项目支撑,要举办学前教育,犹如巧妇做无米之炊。
2010年4月,郑洪亮就任县教育局局长。郑洪亮在我县教育战线上战斗了近三十年,他对我县教育的家底是一清二楚的。他深知,长期以来,我县教育质量低下,遭人诟病,饱受质疑,不少家长舍近求远,纷纷把孩子送到遵义、贵阳就读。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大多数孩子没有享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坚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上任后,他带队对全县的幼儿园来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和盘点,检查的结果让他揪心、痛心、不安。全县的公办园除了八十年代老牌的新州幼儿园外,就是小学的附设学前班。这些孩子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没有幼儿教具玩具,幼儿活动开展特别少。民办幼儿园有30所,经过教育局审批的仅有9所,有幼儿2714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24.7%。数量庞大的民办幼儿园,大多不具备办园资格,活动场地小,教具玩具少,办园条件简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民办幼儿园承担着学前教育招生任务,但它们追求的是利益。它们的存在,除了在总结和上报材料中显示几组数据外,实在找不到值得自豪和彰显的闪光点。郑洪亮在基层看到的是一幅幅让他心急如焚的画面:一间间狭小阴暗潮湿的屋子拥挤着四五十个孩子,走进教室,一股汗臭味直钻鼻孔;租用农家堂屋举办的幼儿园,房前屋后都有黑洞洞的苕坑,这些地洞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不少幼儿园附近有农户的茅厕和水凼,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有的园内电线老化,线内铜丝铝丝外露,天花板摇摇欲坠;有的没有留样柜,一群孩子共用水杯。最让人心惊胆战的是为了抢生源,抓收入,大多购买二手廉价长安车,车况伤痕累累,满目沧桑,核定的七个座位常常像插笋子一样强行装到二十多个,司机都是刚领到驾驶执照才“出道”的年轻人,他们火气重,毛手毛脚的,只讲速度不讲规则,有时被交警或运管逮住,由幼儿园老板出面斡旋通融,交点罚款了事,过几天照样超员超载超速运行。没有安全意识的家长们一次又一次把孩子的生命投入到侥幸的赌注中……想到这些,郑洪亮作为法人,作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忧心如焚,吃不好,睡不安。加上全国各地幼儿校车安全事故的报道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他隐隐觉得自己如同坐在火药桶上,幼儿园校车安全的惨痛事故会时刻引发。
每次检查后,郑洪亮要求检查组针对突出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但是,民办幼儿园的园长们为了减少办园成本,减少投入,对整改通知总是笑脸相迎,满口应承,可就是不见行动。因为要整改就要投入资金,投资就触及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的事,所以,他们总是光打雷不下雨。叫他们关门停办吧,老百姓认为孩子入园总还可以认识几个字,比呆在家好哇。“以查促改”只不过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厢情愿的尴尬事情。
我县的民办幼儿园,安全隐患严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县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我县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示范中心幼儿园的县份,年年被扣分,次次挨刮胡子。人大代表多方奔走,政协委员大声疾呼,想把位于县城环城西路稍具规模的民办良育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机关幼儿园)收购建成示范幼儿园来支撑门面,但政府多年来囊中羞涩,收购工作长期处于“酝酿”之中,迟迟纳不上议事日程……
面对学前教育的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郑洪亮焦虑万分,痛心疾首。“不改变学前教育现状,幼儿不能享受优质学前教育,就无法向正安六十余万父老乡亲交待,更对不起教育局长这个位置。正安的教育,孩子们已经在成长成才的起跑线上输得很惨,再也等不起,慢不得了。”郑洪亮觉得。
他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况,群众的反映,老百姓的期待,自己的想法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的向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作了汇报,差不多踏破了领导办公室的门槛。
2010年,县人民政府终于痛下决心,决定挤出一千四百万元收购良育幼儿园,分三年付清。一千四百万,这是县人民政府对我县学前教育有史以来的一次重大决策,重大行动,结束了我县县城没有示范幼儿园的历史,我县学前教育发展迈出了破冰之履。
2011年,是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年初,县人民政府召开了教育工作会,出台了《正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准备花三年的时间,在每个乡镇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
新建幼儿园,没有上级项目支撑,县级财政挤不出钱,拿什么来建?难题摆在了郑洪亮案前。他知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还很贫穷的时候,大力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各地兴起了捐资办学高潮,但今天是人民教育政府办,不可能发动群众集资建校。他多方咨询,广泛征求意见,决定摸着石头过河,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大胆决策,负债发展。6月,由教育局牵头,住建、财政、发改、审计等部门参与,通过商务竞争性谈判明确了承建单位。俭坪、班竹、谢坝、碧峰、小雅、桴焉首批六间乡镇公办幼儿园通过BT模式艰难上马。
郑洪亮抓工作力度,就四个字:又好又快。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郑洪亮和分管工程的刘盛刚副局长,工程办的全体工作人员,不分晴天雨天,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班时间和双休日,“五加二,白加黑”没日没夜的工作,机器轰轰隆隆三班倒。为保证工程质量,他安排监理人员下沉到施工现场,风雨无阻,全程监控;为了抢时间,他委派管理人员蹲点,多方协调水、电、路的问题,及时解决施工遇到的各种困难。他自己挤时间到各个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安全防护,督查工程进度。高强度的超负荷的工作常常使他处于疲倦和饥饿之中,曾几次昏倒在工地上。
但是,光有房子还装不住孩子,还不叫幼儿园,完整的幼儿园还必须有幼儿教师,必须有设施设备。于是,郑洪亮当总指挥,总调度,兵分三路,分头出击,修房子的事交给分管工程的刘盛刚副局长,幼儿教师招考是事交给分管人事的周树勇书记(从2012年起,由蔡勇同志负责),活动课桌椅、户外设施、教玩具采购,教师岗前保育保教培训的事交给分管业务的何济阳副局长。
9月,经过九十天的奋战,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的六间新建乡镇幼儿园全部竣工开园,全省幼儿园建设速度第一,1100余名农村幼儿享受到了安全舒适的幼儿教育。乡亲们把孩子送到新建的幼儿园时,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感慨道:“真没有想到,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这么漂亮的幼儿园!”
当年,我县学前教育工程建设和办园经验在省市教育工作会上交流,中央电视台、《贵州日报》等媒体对我县学前教育作了深度的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学前教育快车道
首战告捷,既铸造我县教育队伍的战斗力,也磨砺了郑洪亮勇往直前的斗志。
2012年初,国务院为我们贵州的发展量身定制出台了国发2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郑洪亮前瞻性的目光看又一次到了贵州教育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他常常要求属下的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干部要从文件中读出机遇,读出项目,读出资金。
当第一批乡镇幼儿园里的娃娃们屁股还没有坐热,总投资1850万元,占地11400平方米的杨兴、土坪、乐俭、中观、流渡、和溪、市坪第二批七间乡镇幼儿园建设上马。当年开工,当年开园,新增幼儿1400多人。2013年,总投资2900万元,建筑面积16215平方米的安场、凤仪、格林、新洲、瑞溪、庙塘第三批六间幼儿园建设竣工开园,同时,引资400万元新建了规模为12个班,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安场镇瑞濠民办幼儿园并竣工开园,新增幼儿1400多人。三年时间,全县每个乡镇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实现,比贵州省的规划提前了七年。
我县的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快,多次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但是,郑洪亮从没有用欣赏的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来检查审视自己的工作。他清楚,正安学前教育才开了个头,师资队伍薄弱,良莠不齐,管理滞后。他要把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幼儿园建设从城镇延伸到农村,延伸到偏僻的乡村。
每个乡镇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这仅仅是基本解决了全县乡镇街道适龄幼儿的入园问题,在郑洪亮看来,这并不是目标,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
一栋栋崭新漂亮的幼儿园虽然安全舒适,但数量有限,不能根本解决众多幼儿的入园问题。这些年来,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外出打工的人员带着孩子在外地读书的不断增多,不少村级小学校舍闲置了下来。为让偏远地区的幼儿能够入园,郑洪亮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555万元,另一方面盘活闲置的教育资源,督促乡镇中心小学结合实际加大投入,把闲置的校舍改为村级幼儿园、“校中园”,在人口集中,适龄幼儿多的地方投入35万元,人口分散,适龄幼儿较少的地方投入5万元,改建村级幼儿园14所,改造村点校学前班13个,投资250万元,采购178个“校中园”的活动桌椅、黑板、教玩具。
要让幼儿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成长,把幼儿园真正办成孩子的乐园,除了美丽的园舍,齐全的设施设备,还需要富有爱心、爱岗敬业、能歌善舞的幼儿教师。全县公办幼儿教师有274人,其中幼儿专业教师仅有140人。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数是“杂牌军”,良莠不齐,他们投家长所好,把幼儿游艺活动课上成识字课,算术课,让这些祖国的花朵一入园就开始背负起学习的重担,还没有跨进小学的门槛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小学化倾向十分严重。所以,郑洪亮要转变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
超前谋划,未雨绸缪是郑洪亮一贯的工作习惯。在良育幼儿园正式接管前,他就安排人事股从全县乡镇小学分批选调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进驻良育幼儿园,并依托“手牵手”项目,从这些幼儿教师中再选派优秀教师奔赴北京、上海等地充电取经,参加园长、教师、家长等模块的学习和培训,回来后利用周末、假期对全县公办、民办园的园长、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代表开展培训,转变园长、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园长管理水平,提升幼儿教师保育保教水平。同时,建立完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学前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学前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利用学前教育宣传月向广大家长发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三年时间,我们的乡镇公办幼儿园、村级幼儿园、校中园建设的速度是惊人的,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我县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所以,公办、民办幼儿园并存的局面将是长期的。但是,不能无视民办幼儿园放任自流的发展,也不能漠视让它们自生自灭,要不断引导和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简单武断的一刀切,如果叫不具备办园资格的民办幼儿园都关门,孩子们无园可上,会激化矛盾,也不符合我县实际。在郑洪亮的督导下,每期的开学工作检查,食品安全、疾病防控等专项检查制度化,常规化。同时,向民办园派驻公办教师,对民办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民办幼儿园整改,对整改不力,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坚决取缔,三年时间,共取缔非法民办幼儿园28所,叫停所有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车,彻底排除校车安全隐患。2014年5月,我县有民办幼儿园26所,占幼儿园总数的49%,在园幼儿5761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43.3%,将近占据我县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县民办幼儿园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城乡之间、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的发展总是不均衡的,为了促进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郑洪亮大胆推行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我县成立了三个幼教集团,让各具特色的优质学前教育惠及百姓家庭。第一幼教集团以县机关幼儿园为总园,19个乡镇中心幼儿园为分园;第二幼教集团以春光双语幼儿园为总园,风仪镇辖区内所有民办幼儿园为分园;第三幼教集团以安场瑞濠幼儿园为总园,安场镇辖区内所有民办幼儿园为分园。以总园为龙头,发挥它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形成县域内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局面。通过教育科研引领集团发展,结对帮扶推动集团发展。
2014年,全县在园幼儿13308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班)率为119.93%,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为74.02%。我县学前教育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