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榆臻: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完小,打造劳动教育特色

标签:
劳动教育 |
近年来,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学校组织师生参与劳动,传承农耕文化,丰富课程内容,打造特色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磨砺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建农耕陈列室

引导学生用文字简单介绍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农具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让学生认识了解身边的农具,感知祖辈劳动的场景,感悟祖辈的智慧。指导学生调查家中现有的农具,描述农具名称和用途,并以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

指导学生将传统农具与现代农具进行比较分析,围绕“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放飞想象、碰撞智慧,设计未来农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寻找花草植物

指导学生在图书阅览室、网上查阅这些植物的名称、特征、作用,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类花卉植物。常态化地挖掘移栽绿色植物,每一季节都有新的花草植物进入校园,不但为学校节约了绿化美化资金,还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

校园四季芬芳,清香四溢,生机勃发。
参加学农活动,培养意志品质。从2020年9月,学校在附近200米处租土地1.5亩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命名为“农趣园地”。

学校将园地划成若干区块分到各班,各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节气时令,自主种植蔬菜等作物等。各班主任教师每周劳动课时间组织本班学生翻土、播种、育苗、移栽、捉虫、除草、施肥等,日常带领学生观察记录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了解熟悉各类植物的生长习性。

学生回家后在自家房前屋后开辟小块农耕基地,结合二十四节气,在家长的指导下,每个季节动手栽种、培育1-2种农作物,写观看日记,体验父母劳作的艰辛、劳动的乐趣、采摘的欢乐、丰收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果实、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结合当地各类作物的种植、采摘收割季节,带领学生组成劳动小组,在课余与村民一起参加采茶叶、插秧、收割稻谷、挖红薯等劳动,既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
学校每年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民间故事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各个节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如在元宵节包汤圆、清明节做清明果、端午节包粽子、六一儿童节做包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打糍粑等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融合学科教学

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到田间地头开展测量、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