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初中语文(语文版)教材插图100多幅,其表现形式有照片、中国画、油画、版画、素描、书法、简笔画等,内容有人物、场景、风景、历史古迹、科学图片资料等,涉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丰富多彩。这些图片和教材文字相辅相成,生动形象、精彩纷呈,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插图不仅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还以绘画的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插图时说:“这些插图,就好比给鲁迅先生的讲话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鲁迅先生说:“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
“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文字之不足,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可见,课本中的插图与语言形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课文插图,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与活力?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利用插图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
语言文字再生动,也有它乏力的地方,何况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对形象思维还有较强的依赖,所以,教材中一部分插图让学生一目了然,为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架起了桥梁。
在《石榴》中,郭沫若对石榴有一段精妙的描绘:“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商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在贵州广大农村,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石榴花是什么样子,对所谓的金罍更是无从知晓,而彩图中的石榴花和金罍的对照图片带给了学生直观的感知,形象地展现了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杨柳的叶片,理解了作者从颜色和形状的角度把深红色的石榴花比喻成“夏季的心脏”。
《白鹅》一课中白鹅图片,把白鹅高昂的头颅,从容傲慢的步态形象地展示出来。作者说它“大摸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就很好理解了。
在学习《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一文时,学生通过针鼹插图一下就认识并喜欢这种生长在澳洲,外形和刺猬差不多,浑身披着粗硬、尖锐的刺的掘洞高手的小动物。
课文《爱莲说》中,课文选编了白石山民的画配诗,学生通过插图了解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
二、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自然就会指导学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看到这幅熟悉的画面,毛主席庄严凝重的湖南口音又在耳边回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声音响彻云霄,震撼世界,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划上了句号,从此站起来了。
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号”》一文时,彩图中有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照片,为了这一天,中国人期盼了一百多年,奋战了一百多年,为了这一天,多少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多少革命前辈战死疆场,香港同胞寄人篱下、受人凌辱的日子从此成为历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课文《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开头描述:“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中国人眼睛湿润了”,而彩图《北京申奥成功,京城一片欢腾》背后隐藏着中国儿女在实现百年奥运梦想所经历的艰辛历程,从东亚病夫走向体育强国的坎坷,在此申奥成功的时刻,心中的千言万语无以言说,只有用欢呼和热泪来表达心中的激动。
在《南京大屠杀》一课中,学生目睹了《累累尸骨填沟壑——南京大屠杀实证之一》,明白了禽兽不如的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照片《江苏各界悼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60周年》告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的耻辱,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教材中不少图片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们留住了历史永恒的瞬间。教学时教师适当点拨,营造插图中的氛围,使学生心潮起伏,热血沸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
中外文化名人、学者、民族英雄的插图凝聚着他们的高尚的人格美。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孟子;不为元军威逼利诱所动,视死如归,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向封建社会和反动统治战斗一生的鲁迅;文坛泰斗,用毕生的爱浇灌青少年成长的冰心;“两弹”元勋,为祖国国防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邓稼先;解决了世界人民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为反对种族歧视,用毕生精力争取黑人权利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不远万里支援中国抗战,以身殉职的白求恩等等。这些人的画像或照片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智慧、意志、正义、气节、博爱的象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他们的画像或照片来品读他们卓越的思想、济世的抱负、高尚的气节、旷达的胸怀,引起学生的景仰之情,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自然风光、名山大川图更是将美直接传达给学生,而油画、国画、书法等艺术作品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大胆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创造意境,从而自觉地欣赏美、感受美,达到创造美的愿望。
图片《青海湖之晨》,喷薄而出的朝阳把天空与湖面染成了金黄,天空飞鸟翱翔,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力量。
课文《周庄水韵》开头是这样描述的:“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而一幅静态的《周庄》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周庄河水动态的醉人的韵味。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他深深凹陷的双眼,流露出无力的神色,茫然地注视着前方,让人们不由得感到一种无奈的凄凉。缺了牙半张着的嘴巴,暗示着吃尽了天下之苦,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丰收的金黄,他松树皮似的双手中捧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农民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农民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这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那张被太阳所炙烤而布满皱纹的脸,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脸,他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的艺术魅力:点画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 法多样,寓刚健于优美。生动而多姿,同一字 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自始至 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
徐悲鸿的国画《寓公移山》,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画家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