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榆臻:格林镇陈莹静,快乐的孩子王

标签:
正安好老师事迹 |
1999年8月,陈莹静中师毕业分配到格林镇中心小学任教。二十年来,学校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可她却从未挪步,坚守这里,默默地奉献着青春、爱心、智慧、汗水。
(一)关爱学生,无处不在
她喜欢美术,学的是美术专业。初为人师,除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外,还包揽了全校三至六年级的美术课,成为格林小学建校以来的第一位专任美术老师。当时,除了语文、数学要统考受到学校重视外,其余学科被列为“豆芽科”,美术课因为没有专业老师常被考试科目强行霸占。她决心改变这一现状,既要让学生学好考试科目,又要让孩子们喜欢美术,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挖掘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
当年,学校没有教师住房,她租借格林镇粮食仓库废旧的职工宿舍居住。她爱护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把她当成亲人、知心朋友。每天放学后,孩子们围着她团团转。异常冷清和荒凉的粮食仓库从此充满了欢声笑语。课余,她跋山涉水走进学生家里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生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想法,她都记在心里。她鼓励和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让他们自强自立,走出困境。不管孩子有什么心事,遇到什么困难,她准是第一个知道。
2010年,她班上有个叫吕滔的学生,母亲身患脊髓炎卧病在床,父亲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十岁的吕滔和母亲寄住在离校七、八公里远的外公家,生活非常窘困。他每天上学翻山越岭,往返奔走,疲惫不堪。回“家”后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她了解这个贫困交加的家庭后,立即和家属、婆婆商量,将吕滔母子接到了她们位于学校附近的房子里居住。她经常看望他们,给母子俩送些生活用品,手把手的教孩子料理家务,照顾病床上的妈妈。
她关心吕滔母子的事迹不胫而走,学校、教育局领导要求她把此事写成材料在全县表扬,但她认为她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壮举,再说,真正的关怀不应该让人察觉,更无需让人铭记和感谢。若把这件事炒得沸沸扬扬,完全违背了助人的初心。于是,她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班上的每一个留守儿童,她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周末,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贫困的孩子买画纸、画笔,买衣服、鞋子。和孩子们一起画画、绣花、剪纸;给他们讲绘本故事,聊生活中的趣事,排解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编排演出绘本剧、课本剧;用手机轮换给他们和远方的父母视频聊天,倾吐心里话……一个个远离父爱母爱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批批学生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人成才。学生敬老孝亲、助人为乐的事迹在不断蔓延和扩散。2014年,升入初中的吕滔被评为“最美正安人·孝心少年”。2017年,她的学生王金金被评为“中国好少年”。
(二)课堂教学,延伸室外
她认为,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创设环境,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于是,她尝试多样化的教学,让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出教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学写日记,积累素材,写好作文,学好语文,她常常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日出、观察家乡的奇山秀水、观察蚂蚁搬家等。每当传统节日来临,她总是把语文与美术课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上网查找资料,做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给全校师生普及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同时,她教孩子们做手工或食物:元宵节和孩子们一起揉面团,搓汤圆;清明节,教学生用白纸剪成波纹式的纸条,做成扫墓、上坟挂在坟上的“青”;端午节和孩子们一起采粽叶,包粽子;重阳节和孩子们一起烤糍粑,炸糍粑等。课余,她和孩子们一起,经常把山坡、田野、树林、小溪当成课堂,就地取材,叠纸飞机、放风筝、挖黄泥巴捏泥人、扯狗尾草编织蟋蟀“住房”……
暑假,组织学生到村小的围墙上画画,把孩子们天真神奇的想象搬上学校的围墙,展示了孩子的艺术天赋,给学校节约了成本,创建了本土的校园文化;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小开展游学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愉快的实践中主动获取鲜活的知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
(三)推行阅读,改变未来
2015年,“担当者行动”公益组织给格林镇中心小学每班建起了“图书角”,赠送了许多有益的儿童书籍。但是,孩子们起初只是好奇,走马观花地翻翻里面的图画就放下了。她很失望。为引领孩子们阅读,她如饥似渴地钻进的海洋,每天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在浩瀚的书籍里,她看到了世界,看到了未来。她顿悟“再不改变,我和孩子们将如何应对这个多变的世界?改变,从我开始。”她把书中的趣事、乐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被书中动人的情节和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重新开始了阅读。她和孩子们坚持每天诵读、默读、感悟、学习,不断收获着感动与成长。同时,她利用家访、建立班级微信群推动亲子阅读,带动年轻家长陪同孩子们读书,在群里交流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快乐。为让孩子们读到好书,她想法设法募捐筹款添置好书。近年来,她通过申请“彩虹花教师小额基金”、同学朋友圈等共筹款13200余元,添置图书660多本。校园内书香四溢,书声琅琅。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们相信阅读强大的力量——阅读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未来。她说:“阅读,让我感到快乐和富足,没有哪一种财富比书籍更有价值,没有哪一件事能比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更有意义,我愿意尽我所能为学生创造与世界相连的机会。我不仅要让孩子们看到广阔的世界,还要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阅读,给孩子们开启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广泛的阅读,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乐趣,获得成就感。孩子们爱上了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各科成绩明显提高。
从2015年起,她多次在县内上阅读示范和课观摩课,引领教师推动阅读教学。2017年3月14日,在道真与正安两县联合举办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她用《海底隧道》给老师们上了一堂整本书阅读推进课;3月31日,她受邀赴黔东南黎平县龙额镇为全镇教师作了“我们与彩虹花共成长”的阅读分享,以推动当地阅读活动。5月25日,在威宁县与正安县联合组织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她上了一节“梁祝·十八相送”示范课,得到与会老师高度称赞。11月,学生宋文豪创作的《母爱》一诗,在第五届全国儿童诗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获奖金1500元。2018年10月,她和她的孩子们编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小猫需要爱》,获得领导、同事、家长们的高度评价。2019年3月20日至22日,在绥阳县黄杨、播州区乐山两镇分别作了“我们班的阅读实践”分享讲座,参训老师听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并决心一起推广阅读。学生参加市、县作文比赛、绘画比赛频频获奖。
二十年来,她在各级各类赛课与比赛中获奖十余次。先后获镇“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三八红旗手”,2010年被评为正安县骨干教师,2013年被评为遵义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