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2019-03-20 19:54:00)

 

1988年秋,我转入土坪区林溪中学读书。

学校坐落在华尔山脚下林溪河畔的古刹——龙唐寺下面。校园大概十来亩,中间空旷的地方是一个篮球场和三个乒乓球场,两边是一层楼的砖瓦房。左边依次是学生厨房、教师寝室、初三教室,教师寝室后面是厕所。右边依次是初二教室、会议室、初一教室、教师厨房。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学生寝室在上面森林中的寺庙里,与教室相距约两百米。寺庙呈“日”字形,上半部供奉着菩萨,楼上楼下被隔成林溪乡政府的办公用房;下半部的楼下是林溪小学的教室、教师寝室、女生寝室,敞着的楼上便是我们男生寝室。在这里,人神和谐相处。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当时,林溪中学是全县二十所独立初中之一。全校七个班,学生三百八十余人。初一、二各两个班,初三两个应届班,一个补习班,补习班七十多人。

每天早晨起床,同学们各自握着装了大米的饭盒在寺庙背后的堰沟里淘米,随便捧几捧水在脸上抹几下,算是洗了脸。之后,就到森林里、堰沟上读书。秋冬季节,不时从头顶上砸下几颗栗子瓣(板栗)、白果来,便捡起揣入荷包,待课间找煤火烤熟后犒劳一下辘辘饥肠。下午放学吃过饭后,在少有车辆过往的长满爬地草的公路上看书,晚自习的钟声响起才赶进教室。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每天晚自习,都有老师辅导。教室里虽然安装了电灯,但用的是林溪河的水发的电,水量小,电力不足,几个百瓦的灯泡,犹如一团团模糊的火球。电压不稳,常一闪一闪的,换保险丝、换灯泡成为家常便饭。所以,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盏煤油灯。

下了晚自习,专心的同学还在教室继续“战斗”,其他同学回寝室洗漱、打闹、入睡。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令人难忘心悸的是半夜上厕所。厕所在寺庙大门的右边,是石头和古砖混合砌成的。里面粪便四溢,无处下脚。即使白天,同学们都不愿光顾这里。夜半三更,男同学下楼后索性顺着柱子无声无息的就地解决,既能畅畅快快的“瞒天过海”,无人知晓,也不用到厕所闻冲天的臭味,更不必担心到厕所踩到“地雷”而弄脏鞋子和裤子。早晨起来,几乎每一根柱子下面都是湿漉漉的,并散发出一股熏人的尿臊味。于是,学校立即召开班主任会议,由班级轮班执勤,抓那些“不讲规矩”的学生。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当年,全区就土坪区中学和林溪中学两所独立初中。全区小学毕业生先由土坪区中学录取后再由林溪中学录取。学校管理严格,教风正、学风纯,每年都能考上几个中专、师范生,升学率和土坪区中学并驾齐驱,名声响当当的,周围的几所戴帽初中无法望其项背,所以,补习班总是人满为患。

学生厨房很小,只蒸饭,不煮菜,每人每顿收五分煤钱。我们每个周末回家除了扛一口袋大米外,还要包一瓶或两瓶菜到学校下饭。常常等不到星期五,瓶子就见底儿了,端着饭四处找菜吃,找不到就只能吃“鼓眼饭”(无菜下,难以下咽,鼓着眼睛吃饭)了。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不管是中午还是下午,篮球场上、乒乓球台前总是热闹非凡。

……

“撤并建”后,林溪中学偏僻闭塞的劣势日渐突显。2005年,林溪中学与林溪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孩子大量跟随父母到外地读书,学校附近的适龄儿童少年逐年减少。2014年,最后一批初三学生毕业,初中部撤了,成为了一所完全小学。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而今,随着“义教”均衡发展督导组来到久违的母校,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

那些年,音乐、美术这些“豆芽科”常被“主科”强行霸占。倘若音乐老师会哼简谱,能教几首歌曲,我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美术课就靠我们自由发挥了,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因为美术老师由“主科”老师兼任,他对画画也是猫吃团鱼——找不到头。今天的小朋友,音乐、美术课不但有专职教师,还有专用教室,有专门的乐器、专门的美术器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那些年,全班三十多个住校的男生,在四面敞亮的木楼上铺地铺。冬天寒风肆虐,冻得牙齿磕的山响,卷缩着瑟瑟发抖。晚上黑黢黢的,半夜下楼小便,森林里的参天大树上常会传来几声阴森恐怖的鸣叫,有的同学吓得尿在裤子里……。今天的小朋友,有专门的学生宿舍,每间宿舍最多住八个学生,单人单铺。在宿管员的帮助下,床上的被子叠得规规矩矩,洗漱工具摆得整整齐齐,寝室里弥漫着舒适和温馨。每一楼层都有水冲式厕所,如厕后马上冲洗,毫无异味。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那些年,放学钟声一响,几百人一窝蜂地拥进学生厨房,把厨房门口堵得水泄不通,叫嚷声、喊叫声、谩骂声响成一片。有的“浑水摸鱼”,端着别人的饭盒就跑,有的盒子摔在地上饭撒一地号啕大哭。今天的小朋友,中午放学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慌不忙地吃着热气腾腾的营养餐。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那些年,不管是课间还是放学,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凛冽寒冬,口渴了,都要跑到河坎上趴在和尚水井边,咕咚咕咚地灌个饱。返校的路上,一边气喘吁吁地爬着陡峭的几百级石梯,一边聆听着肚子里叮咚的水声。今天的小朋友,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寝室,无需往返奔跑,举步伸手就能喝上安全甘甜的桶装水。

郑榆臻:林溪中学,三十年前的母校今啥样?

那些年,读书就是读课本,不但没有课外书籍,即使偷看几本揉得溶糟糟的小人书,也会因为“影响”学习而被老师叫停。今天的小朋友,课余不但可以到阅览室读书,还可以把书借回家阅读。可以随便阅读中外名著,可以上网查找各类资料。到处可以觅食丰富的精神食粮,遥望山外的世界。

那些年,不管是化学还是物理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都凭老师一张嘴口述,越俎代庖地帮我们完成。不管是公式还是定理,只要我们顺从地牢牢记住就行,不需要我们验证,更不容许我们怀疑。今天的小朋友,科学课,配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师,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组实验,他们动手操作,科学的求真精神在这里起步,怀疑和创新思想在这里开始萌芽。

那些年,离校三四十里、五六十里远的学生慕名前来这里求学,希望“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但是,全校三百八十多名学生中却没有一个苗族同胞,哪怕学校就在华尔山苗族同胞的门槛下。今天,全校一百九十二名学生中就有四十七人是苗族同胞的孩子,他们全都住在学校。

……

三十年前的母校,在历届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在一个名叫彭艳的年轻校长的管理下,校园四季花蕾绽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各类功能室得到有效的运用,教育教学工作严而不僵,活而不乱,孩子们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