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榆臻:三尺讲台一首诗
(2019-03-17 10:23:24)
标签:
教育人物 |
在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有一位年逾五旬两鬓斑白的老师,他把青春奉献给山区教育,把文字倾吐在黔北高原,把心血写进心爱的学生。他,就是王芳。
三十七年来,他辛勤耕耘三尺讲台,向贫困学子播洒爱心,使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长大成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向年轻老师传经送宝,甘做人梯,使他们不断成长,向校园播撒文学的种子,为地方文化繁荣摇旗呐喊。
大爱,撑起贫困学子的晴空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芳在土坪镇安家、新洪等校任校长,每当他看到那些衣着褴褛光着脚丫上学的孩子,就心急如焚。每到开学,为了让该来的“一个都不少”,他组织老师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磨破嘴皮,大面积的减免,垫付,硬是把那些面临辍学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请进了教室。而今,在他的备忘录上,醒目地保存着一长串由他垫付而没有收拢书本费的学生名单。在土坪镇教辅站工作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多方奔走,和团县委联系,寻找爱心人士,全镇56个贫困学生获得长期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其中,王萍、彭军力、汪进、陈薪等大学毕业后踏上了各自工作岗位。而今,他们正在接过王老师的接力棒,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撑起一方晴空。
在市坪支教期间,他负责抓学生养成教育。一天早晨,他看到一个叫贺刚林的学生趿着一双破烂的拖鞋上操,这本应该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学生,但当王芳悄悄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得知他是孤儿时,心里一阵酸涩,立马上街为他了买鞋子和袜子。他家访时了解到,四年级学生王敏的爷爷长期生病,四季不离药罐,母亲从小就患小儿麻痹症常年卧病在床,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老实本份的父亲,是全乡有名的特困户;五年级学生申丽丹,父亲申永患精神病,是母亲捡养的孩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学习很刻苦。王芳通过民政部门为两个家庭解决临时生活补助各500元,还分别给两个学生家庭各送去300元。
每教一个班级,他的足迹走遍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贫困学生购买文具、衣服、书籍,为生病的学生买药这些小事成了他三十七年教书生涯的常规工作。不求回报的大爱,在王芳这里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爱,在不断传播,在他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中接力传承……
科研,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作为教师,王芳没有倚老卖老,等待退休,而是向专家型学者型的名师迈进,大胆创新,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在圆满地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大量走访、调研后发现农村作文教学相当薄弱,陷入了学生搜肠刮肚地写,老师费时费力地批改的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为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他带领教师申报了“农村学生生活体验与创新作文指导实验研究”课题,这是当年遵义市小学唯一的省级重点课题。他带领年轻教师们针对 “农村作文教学随意性大,盲目性大,讲评畸形导致学生作文兴趣冷淡的现状”做了深入剖析和研究。2017年,课题以“资料鲜活丰富,论证有力”顺利结题,他把课题研究成果带到贫穷落后的苗乡仡寨及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翻开了农村作文教学崭新的一页。为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他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刀塘坝水库、龙塘寺等风景名胜,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谢珊珊、郑杭敏等很多学生作文在省、市刊物上发表。
校本教研会上,他向老师们传经送宝,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分别受邀到正安六中、正安八中为师生们作文学讲座;赴市坪、谢坝、流渡、土坪、格林、中观、班竹等乡镇给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新教材教法培训。为土坪镇小学语文教师授作文教学公开课,指导江源小学申报市级课题。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老师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成长为市、县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工作上,王芳曾获遵义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和正安县“十佳文明园丁”称号;分别获县、市级骨干教师称号;两次获全县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表彰,获“遵义市教学名师”称号。
此外,王芳还是一名诗人,又是一个文史爱好者。除了在《散文诗》、《青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正能量的作品外,还主办社团刊物《土坪教育》、主编《大天楼诗报》,为喜爱文艺的青少年学生创建创作园地,培养地方文学新秀70多人,推荐学生在《初中生辅导》、《正安报》等报刊发表习作150多篇,同时,指导学生在国家、省、市、县作文竞赛中获奖30多人次。
在王芳眼里,三尺讲台就是一首诗,谱写着大山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