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

(2021-01-11 17:46:54)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

作者/黄希庆

作诗之妙妙在意境出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意,就是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境,就是诗人所描写的事物,即通常所说的。好诗读来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观其状如临其境

一、诗词意境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熔铸了诗人感情的艺术形象,也是诗词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它即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能给人以启示激励人的情感作者捕捉到某一物象油然引起情感抒发,如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诗句意境十分开阔,红搭配,不但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富有大自然的情韵。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意象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广阔。此时,天地葱茏,生机勃勃不仅仅透露出春的气息,而且春风吹绿广阔的江南大地,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作者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报与桃花一处开”之情 ,内在更深邃的含意,那就是,作者要为社会大众改变现状。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是高超的。

二、诗词意境的情感之美

情感是诗的灵魂。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意境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感情。诗人情动于衷,而言于外”,或感情热烈;或悲壮;或婉约,或豪放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句话的意思: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出生的时候,你已经老了。你怨恨我出生的太迟,我埋怨你出生的太早。完整的表达出一种相见恨晚,却又无缘的一种悲凉心里。

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命运终究是命运,任它惊骇涛浪或是非成败,都不足以打倒诗人的顽强意志,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和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 ,花亦亦然。

三、诗词意境的含蓄之美

 含蓄美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如王国维所说: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所以,意境的含蓄不但是诗词的艺术特点,而且具有唤醒读着联想的功能。像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抛开琵琶女的身份、心情等因素,单这种出场,就给人一种朦胧、模糊的美感,而且引发读者的想象,诗人笔下的琵琶女到底有多美,美在何处李煜在《虞美人》中,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比喻句形象生动,恰切自然,它不但寓抽象于形象中,而且引发人们感慨流水不复,时间已逝,青春易老,往事难追,生命将近”,这种种情思纠结,正是诗词含蓄美的艺术魅力所在,诗中情感也蕴含其中

譬如炼字炼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韵味韵。像王安石的《船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绿字用得传神,绿字把春风的巨大作用活画了出来,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

四、诗词意境的技巧之美

诗词创作包括多种艺术技巧。从不同的角度说,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比喻与拟人、对偶与对比、设问与反问等修辞手法;又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技巧。就虚实而言,实写眼前所见,虚写想象中的情境,二者结合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思想,是诗人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中,实写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由此而产生的虚写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虚实结合,不但扩大了诗的意境,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浩浩气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动静结合,归于一端;天上地下,集于一体。诗人运用移情的手法,把没有分别离愁的花鸟富于生命情感,它们是否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其实,这不正是诗人借花鸟本无情而溅泪、惊心”,以表现自己内心的忧愁吗?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一对偶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纵横两个方面扩大空间,不但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扩大,而且在极度夸张中,表明自己的收复之心的不灭。

五、诗词意境的逆情悖理之美

逆情悖理:意思是指违背常规与正常的逻辑,与约定俗成的规则背道而弛。它是诗之奇趣构成的原则之一。

逆情悖理”的说法,是指其通过似乎逆情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味。这种别具一格悖理手法,诗人往往把本无关联的景物人事与情理联系起来,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现着复杂的感情。

2006年普通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正是运用了逆情悖理这一表现手法。试题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诗:“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忽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这首题画诗,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以“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永。元祐初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相当尖锐,黄庭坚对此感到不安和痛心,“牛斗残我竹”当含讥刺时政之寓意。陈衍批评说:“若其石既为吾所甚爱,唯恐牛之砺角,损坏吾石矣,乃以较牛斗之伤竹,而曰砺角尚可,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耶?于理似说不去。”陈衍的责难恰好是本诗的理趣所在,“于理多一曲折”,属“逆情悖理”。陈衍所谓“厚于竹而薄于石”正是“逆情悖理”的表现手法:本为一幅画,诗人却当现实来看待,高度赞美了龙眠、东坡画技的高超,此为“逆情悖理”之一;牛砺角对石损坏不大,牛斗伤竹则无疑,程度不同,并非厚此薄彼,这是黄庭坚的机智风趣之处,于理也说得过去。但诗中主要是以 “牛砺角”引出“牛斗”,从而否定“牛斗残我竹”,此为“逆情悖理”之二。可见,此诗不仅有奇趣而且有理趣。奇而生趣,入理成趣,正是此诗的突出表征,难怪黄庭坚自视为生平最得意之作。

2021.01.11於清心斋

黄希庆,笔名黄河,号中都逸人,清心斋主。山东汶上人。大学文化,正局职级公务员,喜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功底好,文化底蕴深厚,擅长诗词写作。著有《中华诗词写作入门》,《黄河诗词集粹》,《黄河古诗集》,《生命的颤音》。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先后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朝》、《星星》诗刊、《诗词世界》、《诗词月刊》及多家报纸发表诗词二百多首;《天籁之音》、《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等十多部全国书籍收录作品九百五十多首。

博客:黄河吾爱;QQ:黄河(850074232);吾爱诗词网:黄河吾爱;邮箱:850074232@163.com。住址:山东省汶上县五台山路中段建材市场14--3清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