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典故在诗词创作中的应用

(2021-01-10 09:01:46)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典故在诗词创作中的应用

典故在诗词创作中的应用

整理/黄希庆

 典故,是汉民族含有深意的语料,也是诗中语言的特殊意象,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华诗词色彩斑斓;诗家词人在丰富自己学养的基础上,运用意境深远、含蓄蕴藉的典故进行艺术创作,是为了扩大意味,以少总多。

引经据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读懂古典诗词,重要的是识得作者用典故的含意。如果自己要在诗词中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做到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准确用典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若用典不准酸涩难解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纠缠?总的原则是适可而止,并求易解。

一、诗词中用典的意义

以典入诗是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增加词句之形象、或含蓄典雅显示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首先、准确表达诗词意境诗词不仅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字数上也有严格的规定最长的词牌也不过200多字,有时作者在词中,需要说明一种心情,限于字数篇幅的限制,就引用一段故事来帮助说明心中的意图。这里引用的典故,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成语,有的是古人诗句中描述过的故事,有的是一段历史。即所谓“据事以类义”。

例如:陆游在《邻水延福寺早行》诗中的前两句: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这里的“化蝶”一词,就是引用了“庄周梦蝶”之典故其实这里“化蝶”是借喻““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闻鸡起舞”之故事在这里借为“清晨”的意思。

其次、可以使诗句更凝练诗词是语言的精华,要求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含义,如果运用得当,便可以在寥寥几个字中,说明深奥的道理,这也是诗词的魅力之一。

例如:元遗山有这样两句诗: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这里作者的“沧海横流”就是引用了范宁【谷梁传序】中的故事: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元遗山此时在诗中要表明自己“以文王之任为己任“的志向,所以在诗词最后一句,就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这个意思,而不是在字面上表达自己的心情。

再次、在律诗的对偶中用典,以使诗句更工整七律要求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且,好的诗篇,不仅文辞工整,而且涵义深刻,寓意深远。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以丰富自己字汇和知识面,当自己有一桶水时,才可以给别人一碗水。

例如:李商隐的《潭州》中的颌联: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也有人在诗中用作“斑竹泪”等,都是指这个故事;“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也有“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湘泪”和“楚歌”的运用,既是诗作本身增加了文采,也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二、诗词创作中用典类型

运用典故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等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首先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杜牧泊秦准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歌曲名引用的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典故被后人称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王安石在《伤仲永》里说了仲永的故事,意思就是,知识的来源永远在于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就连仲永这样的“授之于天”少年神童,最后也会沦落为普通人。所以,不管你是否天生有文采,都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积累多了,才可以写出好诗。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其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这里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再次引发联想创新意境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他不仅把秋色写得可见可闻,并且由秋风的来临,联想到万物的凋零,继而联想到人生的易老,最后抒发对于世事艰难,人生苦短的感慨。因为欧阳修运用了联系,写景、抒情、叙事,浑然一体,所以称为传世佳作。

写诗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写诗需要有跳跃性思维,不要看景就写景,说事就论事,要寓情于景,借事论道。没有内涵,没有思想的诗词,就不会有感染力,也永远不会成为精品。

从次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之句,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三、诗词创作用典方

 诗词创作用典方式,有“直用”、““正用与反用”、“明用和暗用”、“借用与新用”等多种形式。

首先,正用与反用。所谓正用,就是正面运用原典,用作正面的比喻寄托,达到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如曹操的《短歌行》原文照搬了《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和《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的句子,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的思想感情。

所谓反用,就是原典反其意而用之。如李商隐的《贾生》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史上曾有贾生向汉文帝谈论长生鬼神之事。李商隐没有正面运用这个历史故事,而是说汉文帝听得入神,以致离开了自己的原席,但汉文帝不是关心天下的苍生,而是关心他自己的长生,枉费了贾谊的才学了。这就对原来的史实作了反用。

诗人用此典故,意在感伤自己的怀才不遇,只把他作为诗人看待,而忽略了他的政治抱负。而王安石的《贾生》诗便是正用了,诗云:“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此诗看起来似与李诗针风相对,其实诗中却是寄托了对更多怀才不遇的“公卿”遭遇的不平。

  其次 ,明用和暗用。明用即是在诗歌中一看就知道,不知此典就读不懂寓意,如以上举例皆是明用。暗用指在诗歌中,即使读者不知诗人在用典,也能读得懂,即所谓“故事之语意,而不显其名迹。”

    用明典要妥贴、工稳。用的好,言简易赅,语断情长;否则,犹如猜字谜,令人生厌。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i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柳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人用了三个典故,即用西晋张季鹰思故乡的莼羹、鲈鱼,弃官而去之典,用三国时的许汜(投降派)之典,用东晋桓温见前栽柳树长大而发感慨之典,这在历史上本来毫无关系的事情,经词人的巧妙串连引用,逐发挥了言少意多的作用,将满腔难以言说的情怀,竟然表现得委婉曲折,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用典的艺术妙用。

  诗词创作能暗用典故,方为高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中的“鸡黍”引用了孔子路宿的典故,“开轩”一句,暗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有所思”中的含义,最后“话桑麻”与“重阳就菊”,都是暗用了陶渊明的故事。这几个用典,诗人立志归隐的思想,已熔铸其内。

    再次,借用与新用。借用是“事与本说不相干,取其一端近似者而借之。”如曹操的《步出厦门行。龟虽寿》中用先秦典籍中的“神龟”、“腾蛇”之一端,来说明世界万物都有“竟时”的哲理。另外还有词语性借用。如用“蛾眉”借代为美貌,用“渔樵”、“江湖”,借用为归隐,诗词中常用“刘郎”代桃花,用“章台”代柳,用“桂华”、“冰轮一玉盘”、“玉壶”代指月,用“清风明月”借为称士人的脱俗高雅,用“二十四花信”,借为四时的季节等等,不一而足。

    新用,是指典故的翻新。也就是宋人所谓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宋代学者诗的用典特点。第一句用楚使责问齐国的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黄介(几复)与诗人是朋友,同在当朝做官(即黄介在岭南,诗人在山东德州)故活用此典。第二句“寄雁传书”是熟典新用。三四句中的“春风”、“夜雨”,前一句暗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后一句则是翻新前人诗句。新用典故,不宜太多,要自然合理,稳妥烫贴,不能离本意太远。

四、典故的再语境化

再语境化意味着源语境的分解和新语境的生成典故也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才能衍生不同的意味,形成不同的意象。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物象还是名词、典故,它们作为意象的功能是进入一个诗歌语境,只有置入一种陈述状态中才能实现。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照流行的用法,将名物指称为意象,前两句就包含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个意象。可是仔细想想,“两个黄鹂”算什么意象,“翠柳”算什么意象,又融入了什么意?实际上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个完整的画面才是一个意象,而作者的感觉和意趣也融入了其间。同理,“一行白鹭”也只是有数量限定的名词,付之“上青天”的动作,才构成一个意象。因此全诗可以说是由四个意象构成的,分别用静—近、动—远、小—远、大—近四种构图组成全诗的视觉空间,配以千秋、万里、东吴而形成包含时间感的想像空间。

从典故的角度说包含着多层意蕴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才能衍生不同的意味,形成不同的意象。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物象还是名词、典故,它们作为意象的功能是进入一个诗歌语境,质言之即置入一种陈述状态中才实现的。

诗词用典是诗创作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类型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多变,既可以用极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也可以借古喻今,含蓄地寄托诗人的思想情趣;还可以活用前人诗词,启发读者联想,给人以语言艺术的享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品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古人用典的范围和方法广泛而复杂,我们在阅读诗词时,要想真正地品味诗词意境,除了寻找注释和查阅专供寻找词章典故的工具书外,还要多了解历史,积累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021.01.10於清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