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作者/黄河
七律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国诗歌中最凝练精美的一种形式。属于近体诗范畴,它萌芽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诗人沈约,因其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诸如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所以,杜甫对七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后来七律写作的基础与规范。
一 七言律诗的诗构成要素
(一)七言律诗的概念
七言律诗又称七律,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律诗分为四联,并且各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七言律诗,其长处是形式之精美,其难点在于束缚之严格。一首好的七律,一定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简言之:七律所谓合乎格律而言,就是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符合规定,每篇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二)律诗的章法
(三)七律的写作要点
古人作诗就是靠平仄的交替,来形成旋律美的,也叫做抑扬美。就是指句内“平仄之和调”。为什么平仄能够形成旋律美呢?中古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康熙字典》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格律诗词中平仄的运用与四声有直接关系。作诗填词选用平仄声不同的汉字,错落相间,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形成近体诗词的最重要因素。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平仄是平声和仄声的合称。平仄主要是求其“异者相从”:一句中平仄交替,一联中平仄相反。诗律的“对”是平仄相反,“粘”是平仄相同。其实,“粘”是在同中异,因为只有“粘”,才能使前后两联的平仄相反。音步是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不同数量的音节又构成音步。
七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1)七律的格式及韵脚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2)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根椐七言律诗的要求,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3)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是相对的。这就是相对律。任何一首律诗,只要知道了首联的出句平仄,就可根据相对律,推出他的对句的平仄,再根据相沾律,推出颔联的出句的平仄,以此类推到第八句,整个是的平仄就出来了。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4)粘对。“对”就是对立,“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试看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七言律诗的粘对要求
(5)对仗。律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际上,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对仗即体现整齐美,也是形成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即音律美。一般说来,律诗除了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对仗。但现实中,作者往往并不完全按照这个要求。总的来说,就是不以辞害意!
一是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就更工整了。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对“清”,“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二是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三是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四是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6)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因为它是简单明了。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七言律诗的特定句式之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小拗救的特定句式被确定为是符合格律诗规范要求的,但用“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来衡量,其第二、第四两字是“分明”的,但第六字就不“分明”了,“三平尾”,而“三平尾”是写作律诗之另一“大忌”。
(7)律诗的节奏。所谓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律诗中,则是指在吟诵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
一是节奏的划分。
自然声律划分法。自然声律来缘于《诗经》的时代,当时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当时最典型的音节是两字节节奏,两字一顿,如平平或仄仄。这既是律诗句式中的短距离音节,又是声律结构标尺中的一个单位,所以称之为“节”。
由于“节”在诵读过程中具有声调距离短、中间轻停顿的特征,就像人们步行一样,两个跨步之间会有间隙,所以又被形象地叫做“音步”。细心的读者可能在一些古装影视里看到,诗人一边吟哦,一边踱步,步幅与吟哦紧密配合,其实这就是音节。音节是古典诗歌声律结构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两字为一节,所以又叫“两字节”,一般为平平或仄仄。
七言的节奏:
(1)七言一般的节奏形式:是2.2.1.2节奏。如: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七言另一基本常见的节奏形式:是2.2.2.1节奏。如:“楼船夜雪瓜洲渡”。
韵律划分法:通常读七言句式会自然地在第四个字处稍作停顿,再读后三个字,这样会有一种整齐划一的韵律美。仔细观察《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叫做4/3式。第一句为三个独立的意象,西沉的残月,凄唉的乌啼,霜华满天,读时可以运用四三式停顿“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读来,错落有致,把三个意象自然停顿。前两个意象为每两个字一个意象,最后一个意象为三个字,诗人在写诗时,本身就有意识将诗句做了相应的停顿。
二是划分节奏的要领: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
一
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先找到诗中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2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21)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212)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注意看中间两联,承联为二二一,转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所以要记住,中二联的结构和词性不能犯雷同的毛病。
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
两字节是五言、七言律诗重要的音节单位,除句末(即句脚)是半节外,其余都是两字节,广泛适用于律诗之中。
三是为什么律诗要“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律诗句子的结构形式,其实是同节奏紧紧联系的,常见的七律诗句,通常划分为四三式和二五式,即上四下三、上二下五的句子。这个四,就是我们诗句中的前两个音节,其实也就是二二的结构。一般是不能变的,要变,是在此句后面两字的音节和单字音节组成部分,分别有二一、一二、一一一或者三这样的句式。如崔灏的《黄鹤楼诗》:
格律诗的句子结构形式,不仅同节奏意念(即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基本一致,而且同意义单位(每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基本一致。所以格律诗的声律句读与意义句读,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律诗的节奏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大家一定感觉很抽象,但这是基础,我们为下步写作扎马步,大家下来后认真领会。
2019-08-10 于清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