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作者/黄河
二 七言律诗的写作技巧
所谓技巧,就是诗词写作时采用的手法、手段。比较常见的技巧:赋、比、兴、复沓、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象征、暗示等等。这里只讲赋比兴最常见也是最常使用的技巧。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感伤、感喟(kuì)。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再来看笔者的《快递小哥》:
脚踏三轮电掣驰,辛酸岁月众人知。
东西送货担心慢,街巷传书意恐迟。
戴雨披风传喜讯,严寒酷暑递相思。
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
首句的“脚踏”,第二句的“辛酸”,在诗的构思上,起着递进的作用。“担心慢”、“意恐迟”;“传喜讯”、“递相思”;这都是快递小哥的心理反映。尾联“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写出了快递小哥的艰苦生活,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即兼顾时间和空间,又增强了诗中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二)比:就是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的手法同样很常见。比如笔者的《乡愁》:
花絮瞥然梦里香,朦胧岁月小孩王。
一群光腚留合影,满脸泥巴做彩妆。
牵手青梅官场客,绕栏竹马贾家娘。
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
乡愁,是一种心情,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这里首先把乡愁拉入梦境,在“朦胧岁月”中忆起了对“小孩王”的留恋。颌联、颈联叙述了儿时生活。最后“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这一流水对,又回到了题目《乡愁》。在诗中,先把几十年来的生活,以乡愁为比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直接比喻、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使用比喻的技巧,处处在写乡愁,实际写的都是生活的经历。结尾在回到生活中来,进行总结。这种比喻手法,是用来抒发人生感慨。如果没有这样的比喻,就很难在这样短短的篇章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躬身揖手问年尊,村长家宅哪里寻?
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
诗中一问一答,前两句是问,后两句是答,问的目的是起兴,是为下面抒发“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的做铺垫。诗意切中时代脉博,反映了现实生活。
三 律诗的的精美构思
诗要有精美的构思。诗人写诗,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构思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
(一)律诗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格律诗也需要波澜,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介绍一下格律诗和绝句的波澜。我们来看看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联感情颇为强烈,直接把感情推向高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细腻的笔触,使强烈的感情推向最高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叙述自己的遭际,感情趋于平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情稍稍走高,但已经不是最高,较颈联略高而已。留下余味。】
象这样以表达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歌,是最应该体现波澜之美的。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开始的遥想,带有感情的波动,但不是很强烈,有些平缓的味道。】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联一出,感情开始逐渐强烈起来。】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继续是写想象中的景象,但深情有加,情绪开始趋于平缓。】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尾依然是想象中的情景,但双泪的场面,终于把感情推向最高处。】
这首诗感情变化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二)律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夫行千里外,冷暖伴心驰。
整夜能休息?三餐可按时?
相思托作梦,惦念化成诗。
鸿雁传书去,归期切勿迟!
起联“冷暖伴心驰”就是《惦念》的诗眼。往下都是因惦念而叙述的心理过程,颔联、颈联是为“冷暖伴心驰”作的解释。尾联“鸿雁传书去”,笔锋徒然转了过来,盼“归期”是为“惦念”作结。题目《惦念》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书写的诗中内容加入了留守村妇的某些重要信息。
(三)“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要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如“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型,第五字就要用平声字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第三字仄为拗,第五字平为救。“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四 七言律诗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雷同:除了避免意义上的雷同之外,力求避免对仗句法雷同,显得非常重要。这里,必须捋清“避免句法雷同”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1)避免对仗雷同。近体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由词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以杜甫《登高》首联的对仗句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都是主谓结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分别是联合结构;“啸哀”“飞回”均是动补结构;“猿啸哀”“鸟飞回”又分别是主谓结构;“风急天高”与“猿啸哀”,“渚清沙白”与“鸟飞回”,又分别组成联合结构。
可以看出,上述每联出句与对句的语言结构形式完全相同。可以说,欲写任何一联对仗,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可能造成对偶句。如“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句,“新秋”和“欲雨”就不能属对。这正是个语言结构问题。“新秋”是偏正结构,名词性词组;而“欲雨”是动宾结构,谓词性词组,二者当然不能相对。若将“新秋”改为“宜秋”,也是动宾结构,就可以跟“欲雨”相对了。这就是说,一个对仗句的上下句,要求结构形式相同,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但是,还需要特别注意:两联对仗句连用时,双双的语言结构形式又不能雷同,而要有所变化,体现参差美。
(2)避免句法雷同:两联之间要避免句法雷同,比如前联动词在第一字,后联就应换在其它位置;前联第三字是实词,后联第三字就不妨用虚词;间或使用名词句,有时会有奇妙的效果。
笔者再次强调,不论五言七言,中二联对仗均要注意两联的首两字和尾三字富有变化,忌同头同尾,避免两联的前二字和后三字结构相同,避免两联的动词都落在倒数第三字上。再看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他乡”“旧国”“晓月”“繁星”,典型的四平头;“生—白发”“见—青山”“过—残垒”“宿—故关”典型的四同尾;倒数第三字都是动词;首尾各词一律的偏正结构;八个名词各带一个形容词;结构完全一样。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诗者当深避之。
总之,颔联、颈联之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要力避雷同,特别要注意避免常被忽视的句法雷同。若两联对仗句的语言结构雷同,两联四句都成一个模式,同一句法节奏,像老和尚敲木鱼,没有变化,必然使得音节滞涩,形式呆板,难免乏味。
(二)正确认识律诗中的“重字”。
(1)诗歌里的重字:分为修辞性重字和非修辞性重字。所谓修辞性重字就是为了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韵感和艺术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出现的重字,而除此意义之外的就是非修辞性重字。修辞性重字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几乎是伴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形成后得到广泛运用,并随之出现了文字“避同”之说,即在一首诗中避免同字重复。当然,这种重字指的是非修辞性重字而不是修辞性重字,也就是说修辞性重字不在“避同”之中。之所以要避免非修辞性重字,是因为诗的字数本来就不多,每个字都承载着重要的艺术信息,若有重字,就会严重减少艺术信息量。格律诗中,常见的修辞性文字重复主要有叠字、顶针、复沓等情况。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
复沓是指重复的字、词不是相连的,而是被其它文字隔开来,它可以在同句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句子中,有句内重复也有句外重复。句内重复的如:
楼外青山楼外楼、云想衣裳花想容。
还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等等。
句外重复的如: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因此,对律诗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分清修辞性重字和非修辞性重字,对修辞性重字可以多加运用,以增强律诗的艺术性。而对非修辞性重字,则要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尽力避免。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诗句背后的故事,正是古人反复推敲文字、千锤百炼诗句的真实写照。
(三)律诗写作十忌。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明代诗人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词性不同。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平仄未相反。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
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又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再如一诗中间两联: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归I浣女,莲动I下I渔舟。
杜甫《蜀相》:
映阶I碧草I自I春色,隔叶I黄鹂I空I好音。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均为2、2、1音步。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
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
“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又如:《甘肃行》:
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
九忌:章法欠周。何谓章法?亦称结构,指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涵义:
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如《春归》:“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十忌:孤平。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形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型,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2019-08-10 于清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