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2019-08-12 11:20:35)
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作者/黄河

 七言律诗的写作技巧

所谓技巧,就是诗词写作时采用的手法、手段。比较常见的技巧:赋、比、兴、复沓、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象征、暗示等等。这里只讲赋比兴最常见也是最常使用的技巧。
    (一)赋: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咏物诗常常采用赋的手法。我们以杜甫的《登楼》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下: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起联交代登楼时的心态,是叙述的方式。颔联写作者站在楼上看到山、看到水,进而对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和议论,但也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颈联作者抒发了一些想法和担心,还是叙述的方式。结尾说的很含蓄,可叙述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在赋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办法,比如白描、摹状、议论等等。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感伤感喟kuì。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再来看笔者的《快递小哥》:

脚踏三轮电掣驰,辛酸岁月众人知。

东西送货担心慢,街巷传书意恐迟。

戴雨披风传喜讯,严寒酷暑递相思。

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

首句的“脚踏”,第二句的辛酸,在诗的构思上,起着递进的作用。担心慢意恐迟传喜讯”、“递相思”;这都是快递小哥的心理反映。尾联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写出了快递小哥的艰苦生活,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兼顾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诗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二)比:就是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的手法同样很常见。比如笔者的《乡愁》:

花絮瞥然梦里香,朦胧岁月小孩王。

一群光腚留合影,满脸泥巴做彩妆。

牵手青梅官场客,绕竹马贾家娘。

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

乡愁,是一种心情,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这里首先把乡愁拉入梦境,在朦胧岁月”中忆起了对“小孩王”的留恋。颌联、颈联叙述了儿时生活。最后“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这一流水对,又回到了题目乡愁在诗中,先把年来的生活,以乡愁为比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直接比喻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使用比喻的技巧,处处在写乡愁,实际写的都是生活的经历。结尾在回到生活中来,进行总结。这种比喻手法,是用来抒发人生感慨。如果没有这样的比喻,就很难在这样短短的篇章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兴:就是兴起,或者叫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和因物生情的手法。在这里例举一首七绝,如笔者的《到访》:

躬身揖手问年尊,村长家宅哪里寻?

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

诗中一问一答,前两句是问,后两句是答,问的目的是起兴,是为下面抒发“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的做铺垫。诗意切中时代脉博,反映了现实生活。

 律诗的的精美构思

诗要有精美的构思。诗人写诗,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律诗由于篇幅相对较长,对构思的要求相对绝句要宽一些,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构思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

(一)律诗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格律诗也需要波澜,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介绍一下格律诗和绝句的波澜。我们来看看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联感情颇为强烈,直接把感情推向高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细腻的笔触,使强烈的感情推向最高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叙述自己的遭际,感情趋于平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情稍稍走高,但已经不是最高,较颈联略高而已。留下余味。】

象这样以表达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歌,是最应该体现波澜之美的。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开始的遥想,带有感情的波动,但不是很强烈,有些平缓的味道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联一出,感情开始逐渐强烈起来。】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继续是写想象中的景象,但深情有加,情绪开始趋于平缓。】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尾依然是想象中的情景,但双泪的场面,终于把感情推向最高处。】

这首诗感情变化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二)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以笔者的《惦念》为例:

夫行千里外,冷暖伴心驰。
整夜能休息?三餐可按时
相思托作梦,惦念化成诗。
鸿雁传书去,归期切勿迟!

起联冷暖伴心驰”就是《惦念》的诗眼。往下都是因惦念而叙述的心理过程,颔联、颈联是为冷暖伴心驰”作的解释。尾联鸿雁传书去”,笔锋徒然转了过来,归期”是为“惦念”作结。题目《惦念》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书写的诗中内容加入了留守村妇的某些重要信息。

  诗眼,有的时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二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

(三)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所谓,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要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如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型,第五字就要用平声字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第三字仄为拗,第五字平为救。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七言律诗的注意事项

)避免雷同除了避免意义上的雷同之外,力求避免对仗句法雷同,显得非常重要。这里,必须捋清“避免句法雷同”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1避免对仗雷同近体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由词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以杜甫《登高》首联的对仗句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都是主谓结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分别是联合结构;“啸哀”“飞回”均是动补结构;“猿啸哀”“鸟飞回”又分别是主谓结构;“风急天高”与“猿啸哀”,“渚清沙白”与“鸟飞回”,又分别组成联合结构。

可以看出,上述每联出句与对句的语言结构形式完全相同。可以说,欲写任何一联对仗,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可能造成对偶句。如“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句,“新秋”和“欲雨”就不能属对。这正是个语言结构问题。“新秋”是偏正结构,名词性词组;而“欲雨”是动宾结构,谓词性词组,二者当然不能相对。若将“新秋”改为“宜秋”,也是动宾结构,就可以跟“欲雨”相对了。这就是说,一个对仗句的上下句,要求结构形式相同,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但是,还需要特别注意:两联对仗句连用时,双双的语言结构形式又不能雷同,而要有所变化,体现参差美。

2避免句法雷同两联之间要避免句法雷同,比如前联动词在第一字,后联就应换在其它位置;前联第三字是实词,后联第三字就不妨用虚词;间或使用名词句,有时会有奇妙的效果。

笔者再次强调,不论五言七言,中二联对仗均要注意两联的首两字和尾三字富有变化,忌同头同尾,避免两联的前二字和后三字结构相同,避免两联的动词都落在倒数第三字上。再看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他乡”“旧国”“晓月”“繁星”,典型的四平头;“生—白发”“见—青山”“过—残垒”“宿—故关”典型的四同尾;倒数第三字都是动词;首尾各词一律的偏正结构;八个名词各带一个形容词;结构完全一样。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诗者当深避之。

总之,颔联、颈联之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要力避雷同,特别要注意避免常被忽视的句法雷同。若两联对仗句的语言结构雷同,两联四句都成一个模式,同一句法节奏,像老和尚敲木鱼,没有变化,必然使得音节滞涩,形式呆板,难免乏味。

(二)正确认识律诗中的“重字”

1诗歌里的重字分为修辞性重字和非修辞性重字。所谓修辞性重字就是为了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韵感和艺术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出现的重字,而除此意义之外的就是非修辞性重字。修辞性重字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几乎是伴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形成后得到广泛运用,并随之出现了文字避同之说,即在一首诗中避免同字重复。当然,这种重字指的是非修辞性重字而不是修辞性重字,也就是说修辞性重字不在避同之中。之所以要避免非修辞性重字,是因为诗的字数本来就不多,每个字都承载着重要的艺术信息,若有重字,就会严重减少艺术信息量。格律诗中,常见的修辞性文字重复主要有叠字、顶针、复沓等情况。

      2诗歌里的叠字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紧密相连组成的词,叠字在传统诗歌中使用十分广泛,尤其是格律诗形成后,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采用叠字来突出律诗的音韵感和节奏感,强化摹状抒情的效果,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可以增强律诗的艺术魅力和特定的表达效果。叠字诗句除前文列举的以外还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

      3诗歌里的顶针指的是上句末尾字、词与下句开头字、词相同,构成一种回环相扣的表达效果。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即顶针格的应用。

      4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作用是,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复沓是重复使用同一声母、韵母、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可以分为双声叠韵、韵脚、叠字、句式复沓、段式复沓、意义复沓六种形式

复沓是指重复的字、词不是相连的,而是被其它文字隔开来,它可以在同句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句子中,有句内重复也有句外重复。句内重复的如

楼外青山楼外楼、云想衣裳花想容

还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等等。

句外重复的如: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因此,对律诗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分清修辞性重字和非修辞性重字,对修辞性重字可以多加运用,以增强律诗的艺术性。而对非修辞性重字,则要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尽力避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诗句背后的故事,正是古人反复推敲文字、千锤百炼诗句的真实写照。

(三)律诗写作十忌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明代诗人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但没有,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

词性不同。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是动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平仄未相反。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是双音字。

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又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再如一诗中间两联: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如: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I浣女,莲动II渔舟。

杜甫《蜀相》:

映阶I碧草II春色,隔叶I黄鹂II好音。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
 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如

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

不惜钞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又如:《甘肃行》:

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

九忌章法欠周。何谓章法?亦称结构,指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涵义:

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如《春归》: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总之,律诗创作是继承、发展传统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诗体,它体现了音乐美、和谐美。我们掌握了基本规律,就能创作出表现时代的新篇章。

十忌孤平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形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型,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2019-08-10 于清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