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脂砚斋批语,绝无“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之意(一)

(2025-02-22 10:57:16)

许多朋友认为,脂砚斋的批语,是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红学研究者赖晓伟先生,以及“从不承认脂批”的欧阳健先生。因而形成了指责“曹学造假”之风。

其实,脂砚斋的批语,从未说过,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下面,笔者就书中,涉及曹雪芹的脂批,逐一进行解读,看看脂批中,到底有没有“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意思”。

1、有一条批语,是写在“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一句之后,批语为:“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很多读者,把此段理解为,是曹雪芹撰写了《红楼梦》。但细究起来,并非如此。因为,这条批语的意思是说,曹雪芹不仅仅“披阅增删”了这本书,而且还“添加”了很多内容,其中就包括这篇“楔子”。指批中所说的作者,是指这篇“楔子”的作者,而非书的作者。

如果脂砚斋想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她就应该说,“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这部书又系谁撰?”而不是“这篇楔子又系谁撰?”她的意思是,“这篇楔子”和“后文如此者”是曹雪芹添加上去的,而不是这部书的原著。

脂砚斋说的“批阅、增删”,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校对”,最多也就是作了“编辑”等工作。若把这段批语,解读为白话文,那就是:如果说,曹雪芹仅仅是对《红楼梦》这本书进行了“校对”或“编辑”;那么,“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一段“楔子”又是谁作的呢?可见曹雪芹非常狡猾(把自已撰写的内容,融入到了原著之中),这正是他用画家的“烟云模糊法”,读者不要被他瞒蔽了。

我们不妨试想,从开卷至“楔子,”才仅仅二千多字,就有曹雪芹添加的一篇楔子(八十余字),这怎么能说他只进行了“编辑”“校对”呢?。

脂砚斋是给书的原作者,澄清一个事实,即:书中许多文字不是原作者写的,而是曹雪芹添加上去的。脂砚斋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她的“朋友圈”内的一些人,知道该书的“底细”。也就是说,当时的一些人知道《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谁(此人身份特殊),只是不敢明说而已。所以,脂砚斋才发出了这样的告诫,不要把曹雪芹所添加的文字,也当成“真事隐”的原文。因碍于情面,只好半颂半侃的写了出来。

脂砚斋用反问的方式说出,“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并说“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就足以证明,除了“这一篇楔子”和“后文如此处者”之外,其余的文字都非曹雪芹所撰。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戴不凡先生就曾提出过这个问题,他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一文中写道:“‘后文如此处者不少'一语,它的意思很清楚,即像《楔子》这样,由雪芹自撰的文字,后面还有不少,……因此,不能说雪芹对小说只是作了‘披阅增删'(即在旧稿基础上,做了些修修改改)的简单工作。如果书前所列的‘作者群',全是雪芹自布的‘疑阵',小说是由雪芹一手创作而成;那么,脂砚斋在这里就毋须说什么‘然则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他还要特地点明‘后文如此者不少',就变成完全多余的废话了。

这条批语确是意义甚明的;不过,略加申说,不但无法成为‘可以确定著作者为曹雪芹’的证据,而是相反地恰恰成为,雪芹在他人旧稿基础上,重新改写成书的有力证明。‘后文如此处者不少'云云,那是说后面还有不少章节是雪芹自撰;但是其它部分则是根据他人旧稿增删改写的”。戴先生已说得甚明,无需再言。

也有人认为,脂砚斋的这条批语,是在“掰谎”。就是说,这条批语可解读为:这部书明明是你曹雪芹写的,可你却说你只进行了“披阅增删”,原作与你无关。这样的“谎言”后面还有很多,读者不要被曹雪芹瞒蔽了。可是,后文中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曹雪芹批阅、增删”之类的“谎言”;更谈不上“不少”了。反倒是曹雪芹增添的内容,实在称得上“不少”。

比如,第七十五回,贾珍在宁国府设赌局,让娈童陪酒一段文字之后,有一条脂批说:“此一段娈童语句太真,反不得其为钱为势之神,当改作委曲认罪语方妥。”这说明,此一段文字,应是曹雪芹所“增添”的内容,而批书人觉得不妥,让其改写。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曹雪芹不是该书的作者,否则,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文学巨将,还要别人来指导他怎样写书、怎样分出章回吗?(书中还有:“此回宜分作三回方妙” “‘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等批语)。再说,别人在这个“语言大师”面前,好意思指手划脚吗?

既然那个批书人,能够指导曹雪芹如何写书、如何分出章回,那他为什么不把后四十回补完,而是在那里又“哭”又“叹”,说后四十回书稿“被借阅者迷失”,而欲“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他自已续完不就得了吗?

应该说,《红楼梦》原稿的持有者(并非作者)是脂砚斋,是她委托曹雪芹来整理《红楼梦》书稿的(证据另文再述);曹雪芹只是一位“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之人。至于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另文细述。

再者,书中还有一些文字,应该也是曹雪芹后添加上去的。如抄检大观园时,探春说江南甄家一事;试想,甄家刚刚送来“织造局”的礼品,接着就说甄家被抄家,这不明摆着是写曹寅家吗?那“隐时间,隐地点,隐朝代”还有何意义?另外,贾琏与多姑娘床上的“云雨之事”,应该也是曹雪芹从他之前所撰写的《风月宝鉴》中移过来的。因为,原作是“意淫”,比如宝玉与秦种在风月庵之事。而贾琏与多姑娘,则是“语淫”,明显与原著不符。

还有,每一回回前的标题,都是曹雪芹所撰写。因为原手稿是“一大厚本,不分回的(见冯其庸《曹雪芹书箱补论》)”。曹雪芹在分出章回之后,自然又加上了标题,有时还添加了“标题诗”,这也是有的回前有标题诗,有的没有标题诗的原因(他还没来得及写出来)。

曹雪芹在“分目撰回”时,还弄出个“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直接把薛、黛比为杨玉环,赵飞燕,原作者避之不及的事情,这里却目明张胆的写了出来。还有,把“私孰先生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一事,错写成了“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因为此中藏有“真事隐(友士谐音有事,另文详述)”,原作者不可能弄错。(其它有关曹雪芹的脂批,还是分开再说吧。字数太多,恐没人爱看滴)。

下文再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一句。

节选自《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