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首歌之《万物安生》
(2023-03-01 09:27:24)
标签:
乐评 |
分类: 总有那么一首歌 |
万物生灵,皆是馈赠
——听《万物安生》
遥远的情景,像回到童年,清晨被鸟欢唱声唤醒。露水还晶莹,蝴蝶已飞舞,渐渐褪去昨夜的宁静。一瞬间阳光进来,把色彩给了大地,红的红,绿的绿,还有雪山白。什么时候炊烟漫来,不知是何处人家。看山下,看山上,看天外。眼前的情景,像忙碌城市,河水蜿蜒如列车穿行。牛羊翻山岭,蜜蜂团团转,人们也为生活忙不停。多少年,多少更改,如今上天又入海。过去的,现在的,还有那未来。多久以前,是谁明白,不偏不倚做自然?日和月,沙和尘,各自在。多久以前,是谁明白,不偏不倚做自然?日和月,沙和尘,各自在。
古老咒语,断了又续,过去的,现在的,终究向未来。一颗真心,无边无际,日和月,沙和尘,都同在。梅里的雪山,又金光闪闪,看不出通向山顶的路。飞扬的经幡,如真亦如幻,唱颂声声如天籁祝福。
去西藏,李健写了《水流众生》;去香格里拉,李健写了《万物安生》。《水流众生》中他问“有没有这样的水,能洗去所有的沉迷,让众生轻盈?”《万物安生》中他问“多久以前,是谁明白,不偏不倚做自然?”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天地很大,众生皆苦。人,只有对自然万物抱有一颗珍惜与悲悯之心,才能活得开阔而幸福。李玫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这里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温暖”。听《李健》的任何一首歌,我总能感到这种温暖,睿智而清新的那种温暖。在一个竞唱节目中,李健和其他三人是导师。当时有一个选手唱的是暗黑风格的歌,点评环节,其他几名导师都觉得不错,谢霆锋更是说自己也喜欢这种比较“暗”的东西,最后点评的李健则严肃地问:“音乐不是应该传递爱和温暖吗?”谢霆锋闻言,做了一个略带尴尬的表情。
我也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有诸多的不美好,但欲除杂草,必种庄稼,任何艺术形式,我觉得还是秉着“种庄稼”这样一种救赎的思路去做会更好。因为就像蒋勋说的“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大概最后总要堕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明痛苦之中吧?什么都不对,什么都骂。”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世界并没有好转的机会,自己也没有好转的机会。比如随处可见的所谓“键盘侠”。他们说最臭的话,打最乱的架,对这个世界的正向作用又有几分呢?
我喜欢李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歌曲是温暖的,可以抚慰,可以治愈,可以启迪,当然,也可以抵御、消解甚至同化这个世界的冰冷和黑暗。
《传奇》唱相遇的美好,《风吹麦浪》唱拥有的幸福,《异乡人》唱在外的孤独,《车站》唱离别的无奈。以上歌曲相对“小我”,而《水流众生》《懂得》《万物安生》这三首相对“大我”的歌则更具情怀与视野。前两首我之前已经赏析过,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万物安生》。
我们为什么都喜欢罗大佑的那首《童年》?因为童年是我们共有的回忆,也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曾经。儿童为什么往往比较快乐?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有着满满的好奇心。大人往往不如儿童快乐,也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少,直到看什么都是“司空见惯”,听什么都是“老生常谈”。所以说对世界永远保有一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是幸福的,他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与感动。
大提琴、吉他、口琴,舒缓而动听的伴奏声一点点儿传入耳膜,然后李健清澈而温暖的声音优雅响起。李健唱:“遥远的情景,像回到童年,清晨被鸟欢唱声唤醒。露水还晶莹,蝴蝶已飞舞,渐渐褪去昨夜的宁静。”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因为在儿童的眼波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鸟在欢唱,唤醒了沉睡的人。能看到晶莹的露水,说明时间还早,可就在这样早的清晨,蝴蝶却已经起舞,寻觅芳丛。昨夜的宁静,也自然在这鸟歌蝶舞中渐渐褪去。李健有一次在谈及这首歌时说:“很多事情是久违的,比如说就像歌词中写到的,清晨是被鸟声唤醒,而不是被闹钟和汽车的声音,和来自左邻右舍装修电钻的声音。”月亮挂在山上、树上,和挂在高楼上、烟囱上真的不是一种意境呀。
晚风矜持着悄然离开,黎明当然就要在地平线亮起微笑。看呀,“一瞬间阳光进来,把色彩给了大地,红的红,绿的绿,还有雪山白。什么时候炊烟漫来,不知是何处人家。看山下,看山上,看天外。”阳光是大地最好的化妆师,它把一切美好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大地。红、绿、白,苏醒的大地就这样靓丽起来了。大地醒了,人们也醒了。家家户户的炊烟如云似雾,弥漫开来。山下一片美丽和谐,山上一片美丽和谐,天外依然是一片美丽和谐。“什么时候”四个字道出了歌者不知不觉的一种状态,为何会不知不觉?因为他的关注点当时只在大自然的种种造化之上。
从山下,山上,再到天外,歌者的视野愈发开阔,心怀也愈发开阔,为后面对“万物”的观照与祝福张本。而心胸狭隘心底阴暗的人,是看不到这些的。
眼前的情景,就像忙碌的城市,河水蜿蜒也如列车在穿行。牛羊翻着山岭,蜜蜂忙着采蜜,无论身型大小,自然万物和人类一样,都在忙着自己该忙的事情。“团团转”三个字,明写的是蜜蜂,暗指的则是人。团团转,岁月忽已晚;忙忙忙,死去万事空。多少年呀,多少更改,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人类可以上天,亦可以入海。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
多久以前,是谁明白应该不偏不倚顺其自然?看光辉博大如日月在天,看暗淡渺小如沙尘在地,各安其所,各享自在。
歌曲的最后,李健用双手合十的心灵姿态唱道:“古老咒语,断了又续,过去的,现在的,终究向未来。一颗真心,无边无际,日和月,沙和尘,都同在。梅里的雪山,又金光闪闪,看不出通向山顶的路。飞扬的经幡,如真亦如幻,唱颂声声如天籁祝福。”
之前唱的是“日和月,沙和尘,各自在”,现在唱的是“日和月,沙和尘,都同在”。既各自安生,又和谐共生,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流行歌曲,有的唱情绪,有的唱情感,有的唱情怀。李健的这首《万物安生》便是在唱情怀。它是温柔的呼唤,是殷切的期盼,也是善意的告诫。万物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人,也本是万物中的一份子。盼万物安然无恙各得其所,就是在祝福我们人类自己啊。就像李健说的——万物平安了,人类也平安了。
“万物安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写不好就成了假大空。而李健却将其写的既真切可感,又诗意盎然。真是难得。芳香洗身,清泉沐心,万物生灵,皆是馈赠。看金光闪闪的雪山,听迎风飞扬的经幡,行走在这圣洁的天地之间,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人和物,为什么不能多给几分温暖呢?
2023.2.26
前一篇:如果这都不算爱——观《狂飙》有感
后一篇:点滴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