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感生命涤我心之孔子

(2022-04-26 12:35:25)
标签:

文化

分类: 质感生命涤我心
质感生命涤我心之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而在修订家谱的严密性与延续性方面,就连那些国家的祖先也无法望其项背。孔氏家谱已经传了120代,是全世界体系最庞大也最完整的家谱。
很多年了,我想好好写写他,我读过《孔子传》,读过李零先生研究《论语》的专著《丧家狗》,读过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还有很多其他零零碎碎的资料,整理了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书写一个伟大到也广博到此等地步的人,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迟迟不敢动笔。今天,我拿起笔来向他致敬,我知道这依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但无疑也是一件荣幸的事。虽然这个机会是我自己给自己的。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非常高兴。毕竟,他们盼这个儿子已经很久了。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能武,担任鲁国的陬邑大夫,与其他两位武将合称“鲁国三虎将”。叔梁纥与正妻生了九个女儿,后来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孟皮,孟皮是个跛子,不能做继承人,于是叔梁纥向鲁国颜氏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说话,因为毕竟叔梁纥当时已经66岁了,虽说叔梁纥是士大夫而颜家是贱民,虽说叔梁纥六年前曾有以一介肉身撑住城门的壮举。但这个岁数,实在有些难以接受。就在这时,三女儿颜徵在站了出来,她当时只有12岁。公元前557年,叔梁纥与颜徵在成婚。6年后,孔子出生。孔子生来头顶中间低而四周高,像山丘一样,又因为母亲颜徵在曾在尼丘山祷告求子,再加上排行在二是为仲,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那年,叔梁纥去世。因被正妻排挤,颜徵在和孔子甚至不能参加叔梁纥的祭祀,他们母子的生活处境可想而知。无奈之下,20岁的颜徵在带着孔子和孟皮回了娘家。颜徵在是一个善良温厚且勇敢坚毅的母亲,她善待孟皮,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为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学而闻名的英才。公元前537年,孔子15岁那年,操劳过度的颜徵在去世,享年32岁。有关叔梁纥和颜徵在的史料非常非常少。但我能想象得到他们的人品,尤其是颜徵在的人品。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王贵妃深陷后宫政治争斗,被长时间囚禁。病危之时,朱常洛撬锁进去才见到了母亲。王贵妃当时已双目失明,她抚摸着儿子哭道:“我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我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我相信颜徵在临终前一定也是这样的想法。只是她不会想到她的儿子会如此优秀如此被后人敬仰,也许,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母亲能够做到的一切而已。
15岁,双亲已经不在,年轻的孔子只能靠自己去面对自己的风雨人生。
想活下去,就要找一份事情做。孔子自学成才,以“民间相礼家”也就是司仪的身份求生存。相礼者,需要戴章甫,也就是礼帽;穿端,也就是礼服。章甫和端都是用黑布制作的。端也是古代的一种襦衣,后来人们称孔子及其门人为儒家,就是从这黑色的礼服而来,只不过是把“襦”换为了“儒”。当司仪当然要博学多闻,孔子的博学也确实很有名。可是孔子到每个地方去主持仪式,都会先问明白当地的风俗特点再主持,有一次他问的比较多,那人烦了。质疑他说都说你特别懂礼,这才请你来的,结果你问这问那,你到底懂还是不懂呢。孔子说不懂就问就是最大的礼呀。他的实事求是,谦逊广博就像这样。他后来教导弟子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成为弟子们求学求知的基本纲领之一。人,只有愿意承认自己尚有不足,才有进步的可能。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孔子的“知之为知之”都是充满着大智慧之语。
除了主持仪式,孔子还干过很多工作。他曾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就是说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干过很多粗活儿。21岁左右,他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照料牛羊的“乘田”。我们可以理解为库管和牛倌儿。他管仓库,仓库就井井有条;他管牛羊,牛羊就能更好地繁殖生长。
孔子做什么都是兢兢业业的,他敬畏每一个岗位。人所敬畏的,归根结底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法则。我始终认为人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不应荒废事业,因为荒废事业就是耗损自己。而自己,尤其是自己内心的法则是我们这一生最应珍视最不能轻言抛掷的财富。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神明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就看你敬畏他,还是不敬畏他。
孔子敬畏每一份工作,是因为他敬畏自己。他珍视自己有限的生命,把求知提能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孔子求知学习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广学、精学、活学。
先说广学,孔子特别喜欢请教问题。前面我们也看到他问礼的事了。郯子因问官一事以博学闻名,孔子就跑去向郯子请教。老子精通礼仪,他就跑去向老子请教。师襄善于鼓琴,孔子也去虔心求教。
再说精学,广而不精,还是掌握不了什么真本事。孔子跟随师襄学琴,学了十天都没换曲子,师襄让他换他不换,因为他觉得只掌握了形式却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认为他已经掌握了方法技巧可以换曲子了,但他还在练,因为他觉得只掌握了技巧却没有领会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还在练,因为他觉得只领会了意境却还揣摩不出作者是谁,他边练边揣摩,直到猜出琴曲的作者是文王这才心满意足。师襄大为叹服,以老师的身份向这位执着求学的弟子拜了两拜。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学习而且执着于学习的人。至于活学,就更能看出孔子的为人特点了。他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学的所有东西都能活用到生活或工作上。孔子到浦人之地时,浦人强行留住孔子不让他去卫国,孔子的弟子们勇斗浦人,浦人畏惧,于是和孔子约定可以让你们走,但你们不能去卫国。孔子答应了,可离开后他当即带着弟子们去了卫国。弟子问他老师您不顾盟约了吗,孔子回答说被要挟签订的盟约,神灵是不会管的。
懂得多,真本事,会变通。这就是孔子。是不是既可敬又可爱?
懂的越来越多,追随者也越来越多,孔子便兴办了私学。这大概是他27岁的时候。他广收门徒,有教无类。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很喜欢以物喻理,所以他的授课很生动。比如讲到诚信他会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讲到坚贞他会说:“到了冬季,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讲到守义他会说:“不遵守道义而让我既富且贵,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做学问,他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做人,他提醒学生见贤思齐,知错能改。他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也就是爱别人;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也就是把学习当享受;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也就是灵活变通。做人的最高境界为什么是“仁”呢?因为当时礼崩乐坏,这对一直崇尚礼的孔子来说是非常痛心的事。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他高高举起了“仁”的大旗。而“礼”便是“仁”最重要的外在表现与实施途径。比如那句“克己复礼是为仁”。意思是想要爱别人,就得守礼,想要守礼,就得约束自己。可以说,孔子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
除了做学问和做人之外,孔子还教学生怎么做官从政。他在《论语》中有19次讲到从政的事。孔子为何如此重视从政这件事呢?因为他想实现他的政治蓝图,也就是大同社会。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他才能实践自己的学术主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方便有为。有为,可以说是贯穿孔子一生的关键词。生命,是上天绝无仅有的一次赐予,他热爱着生命。
35岁时,孔子到齐国做官。齐景公向他问政,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恪守自己的本分。这与他的“克己复礼”是一致的。景公想重用孔子,但因齐国国相晏婴也就是晏子的阻止,未能实现。后来齐国一些大夫想要害他,孔子没办法,只能回到鲁国,继续聚徒讲学,并研究诗书礼乐。其后的十几年,他过着很清贫的生活。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安慰自己也教导学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有很多。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君子求诸己”“君子喻于义”“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等等。总之,君子是有着美好道德品质的人。而孔子自身,便是一座道德的丰碑。他讲的话,你都可以相信,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么做的。
51岁那年,孔子做了鲁国的中都宰,即掌管中等都城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政绩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54岁时又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也就是成了代理国相,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的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便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说他是著名政治家,一点儿都不过分。
他执政期间的高光时刻是在齐鲁夹谷之会上的表现。当时齐国强大,经常侵犯鲁国。而这一次,因为有孔子在,一切都不同了。
当时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会见,孔子担任傧相。齐国大夫犁弥看不起孔子,他给齐景公出阴招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招呼莱人去劫持鲁侯。孔子见状,丝毫不惧。他一边带着鲁定公往后退一边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这番话既大义凛然,又给了齐景公台阶下,可谓刚中有柔。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莱人避开。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这是很明显的霸权主义,齐景公和犁弥想看看孔子怎么接。孔子不卑不亢回答说:“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所需,也要按盟约惩罚。”
齐景公见不能要挟鲁国,就转而向鲁国示好。他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立刻对齐国负责礼仪的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齐景公这边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最终没有举行享礼。
孔子既有勇,又懂礼,再加上他那一身的浩然正气与君子风度,让整个强齐黯然失色。
当年冬天,齐国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孔子不仅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老师,更是一个有担当的大丈夫。夹谷之会是鲁国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而孔子,也成为更多人心中的仰望。君子纷纷聚拢到他身边,小人们则纷纷出逃。他的影响力就是这样巨大。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送鲁公美女良马让其沉溺享乐,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所有的理想都要寄托于君主才能实现,但是他有道而君王无道,所以他只能离开。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这一年,他55岁。
孔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不起眼的小国。其主要范围是现在的山东和河南。楚倒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他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虽然大多数时候他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14年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68岁时返回鲁国。
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他周游列国的情况。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来返回卫都。公元前495年,孔子去卫居鲁。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孔子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然后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孔子在一棵大树下授课,他就派人把那棵大树砍倒,并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只得微服离开。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了。他经历了围困,陷害,经历了与国君的三观不合,经历了连课都上不成的窘状,但他还是说自己“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道:“是啊,是啊。”公元前491年,孔子离陈往蔡。公元前490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隐者说“过去的无法再追回了,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意思是孔子你就别瞎折腾了,好好反思反思自己吧。孔子想跟他辩辩理,那人小步快跑,避而不谈。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达七日之久。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但孔子依旧弦歌不辍。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又被嘲弄。公元前487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公元前485年夫人亓官氏去世。公元前484年,齐师伐鲁,孔子的弟子冉有率领鲁军与齐作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跟我的老师孔子学的”。同年,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孔子周游列国多年,回到父母之国鲁国后开始整理六艺。没事儿就和弟子们聊聊天,于是就有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但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
归鲁第三年,孔子70岁时,他的儿子孔鲤去世,孔子白发人送黑发人。71岁时,小他31岁的爱徒颜回去世,年仅41岁。颜回曾是孔子认定的衣钵继承人,孔子曾对颜回说:“得到任用就积极行动,不得任用就隐居起来,只有我俩儿能做到。”颜回的死对孔子打击巨大。颜回死后,孔子伤心不已。很多人都劝,孔子说:“我不为他难过,为谁难过呢?”这句话总会让我想起《倚天屠龙记》中看到爱徒张翠山自杀在自己面前时百岁老人张三丰的那句“我还不如死了的好”。如此真情流露。如此感人至深。72岁时,小他9岁的子路在卫国遇难,被砍成了肉酱,子路师从孔子四十余年,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里,老弟子中一直陪伴在孔子身边的只有子路。师徒感情极为深厚,子路被砍成肉酱。子路死后,爱吃肉糜的孔子拒食此物。孔子的学说推销不出去,儿子和爱徒又相继离世,一连串的的打击让孔子病倒了。有一天,子贡去拜见他。孔子拄着拐在门前走动,孔子说:“你怎么才来呀!”然后叹息一声唱道:“泰山要倒了!房梁要塌了!哲人要谢世了!”孔子唱完,眼泪流了下来。等平静下来后,孔子接着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可是哪位君主都不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我活不了几天了……”子贡也哭了。子贡说:“老师,你走了,我们去追随谁呢?”七天之后,孔子去世,享年73岁。丧葬仪式由那位“愿为小相焉”的公西华主持。孔子以“民间相礼家”身份谋生,弟子以同样的身份为他主持葬礼。这种传承,令人感慨唏嘘。
学生们为孔子守孝三年,在坟旁种了很多松柏,三年后离别时,所有弟子都哭了。子贡留下来,盖了间小茅屋,又为孔子守墓三年。弟子为老师守丧已难能可贵,而身为大商人的子贡可以不顾无限商机,自愿为老师守丧六年,其举实在感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孔子人格魅力之大。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一些人陆续在孔墓附近盖房、落户,不久便形成一个一百多户的村落,称为孔里,鲁人年年自发到孔墓前祭扫。生前故居成为鲁政府纪念孔子的庙堂,就是孔庙。
孔子这一生,只有三四年风风光光的时候,其他时候,基本上都是不被理解,不被支持,不被接纳。隐士们风凉话说得一个比一个难听,称孤道寡的一个赛一个地对他敬而远之,甚至弟子们也偶有抱怨,孔子的孤独可想而知。我一直认为人最痛苦的情感是无奈,最难熬的情绪是孤独。孔子是既无奈又孤独,既痛苦又难熬。
孔子想做官,做不成官就努力去影响当官的,影响不了就教导学生怎么做官。总之,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努力。到老了,就著书立说,滋养后人。孔子能讲出那么多的治政和为人的道理,但是他还是没能过好他的一生。不过孔子憋屈过,犹豫过,可就是没有放弃过。这是他的可敬可爱之处。
孔子不是老学究,他是个很好玩儿的人。
孔子很变通。孔子说如果你给一个朋友提意见他就是不听,你就别提了,省得伤感情。
孔子很随和。他跟颜回说如果你做了大富翁,我就去给你当管家。
孔子很坦诚。子路怪他去见当时风评不是很好的美女南子,孔子着急地说我若做错了事,就让老天抛弃我。
孔子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公冶长坐过牢,但孔子认为那不是他的错,毅然把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有点小狡猾。他做了鲁国的代理国相,有些喜形于色。子路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祸来了不怕,福来了不喜,您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孔子说:“我是为国君能亲近贤人而高兴啊。”
孔子深情。在离开鲁国的时候他走得很慢,弟子们不解。孔子说我是在离开自己的父母之国呀。
这就是孔子,一个带着烟火气的非常可爱的老人家。
李零说孔子确实是丧家狗,而且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一点我不认同。因为精神家园本来就不存在于现实世界当中。它在一个人的灵魂当中,它是一个人的信仰。而只要信仰还在,精神家园就牢不可摧。
孔子不是正妻的儿子,出身谈不上高贵。孔子长相一般,谈不上帅气。他3岁丧父,15岁丧母,谈不上幸运。他三四年风风光光,一辈子疲惫纠结,谈不上顺利。但就这样一个孔子却成了大成至圣先师,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坐标式的存在。
个中缘故,实在引人深思。
易中天先生说:“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所以法家胜出。”但是我们依然崇拜着也爱戴着孔子,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屡战屡败,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他给我们的那些建议,便说他做的事本身就是错的。他让我们修养自身,让我们去爱别人有什么错呢?他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脱于他所处的时代,是那个时代辜负了他。
诸子百家,多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和墨子认为缺少爱,所以他们提出仁爱和兼爱;老子和庄子认为瞎折腾,所以他们提倡无为;韩非则认为没规矩,所以他主张严刑峻法。但我觉得瞎折腾和没规矩,归根结底不还是因为缺少爱,缺少一份对其他生命发自内心的敬意么?孔子幼稚么?他不懂阴谋阳谋么?他一定懂。他只是不屑用罢了。
星移斗转,已是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孔子那些或温暖或震撼的话语依然回响在我们的心上与耳畔。当我们孤独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们丧气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我们追求真理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我们坚守初心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海水退潮之后,不少小鱼在沙滩上挣扎。一个小男孩儿一边走一边把小鱼一条条扔回海里。有人说你这样是救不了多少鱼的,何况谁在乎呢。小男孩儿一边扔一边说:“这条小鱼在乎!” 想到孔子,我总能想到那个说着“这条小鱼在乎”的小男孩儿。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反正要有为呀。
世上其实没有人或事能真正阻挠你,阻挠你的只有你自己。
只要你愿意去燃烧自己,无论身边多少冷言冷语都愿意,那么你的光明和温暖一定可以传递给一部分人。如果你燃烧得足够决绝,那一部分人也会把这光明与温暖传递下去,再传递下去。于是,你便实现了不朽。
手握生命的火柴却不住地东张西望,终于找到欲点燃之物时火柴却已燃尽。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彷徨与犹豫中度过,最终抱憾。要知道,你的信仰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火柴要迅速选准目标,让火焰燃起。你的信仰要不怕风刀霜剑,永远高悬在你精神的天空。
而孔子,就是如此。
孔子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呢?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学习,开心忘忧,不在乎自己多大年纪。这,就是孔子。去世之后,他被尊崇过,被利用过,也被打倒过。时代需要孔子,就把他捧到神坛;时代不需要孔子,就把他踩在脚下。没办法,一个人气场足了,在爱或不爱他的时代都会成为主角。只不过剧目的悲喜不同而已。
记得有一次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我特意停下来仰视这位大成至圣先师。他的肩膀上显然落有鸟粪。我淡然一笑,孔子受到的打击已经够多,区区鸟粪,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位从民间成长起来的圣人就这样微笑着守护在这片热土上,他的目光是那样温和,像冬日里温暖的阳光。
2022.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