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数语也动人之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022-04-22 17:51:58)
标签:
文化 |
分类: 任是数语也动人 |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
苏轼1037年出生,苏辙1039年出生,两人相差两岁。他们两个不仅是兄弟,更是师友。苏轼曾说弟弟“岂是贤兄弟,更是良友生”,苏辙曾说哥哥“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既是同胞兄弟,又是良师益友。同胞兄弟则血脉相连,良师益友则受益无穷,这样的兄弟情,想不深都难。
苏轼有多么喜欢苏辙呢?杭州任满后,他主动提出调密州,因为那样可以离苏辙的任所近一些。苏辙有多么爱戴苏轼呢?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苏辙接连上表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没有得到准许,还因牵连被贬,五年内不得升迁。但他从不抱怨什么,只是心疼哥哥。
1057年,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双双及第,后来举家迁京。1061年,苏轼任凤翔判官,这是两兄弟第一次分别,之前一直在一起。1064年苏轼回京,任职史馆。这才又见到了弟弟。弟弟苏辙侍奉父亲三年(之前苏母程氏已去世),并且把南园修整得像园林一样。苏轼非常欣慰。有这样一个细心周到的弟弟在家,他在外做官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兄弟两个为园中草木各写了一首诗,以作纪念。两年后,父亲苏洵去世。两兄弟也便成为彼此最亲的亲人。这一年,苏轼30岁,苏辙28岁。
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上,本来他主动提出调去密州是为了离弟弟近一些,但一直未能见面。中秋之夜,苏轼与好友喝了大半夜的酒,但无论喝多少酒,他还是想弟弟,想子由,要知道,他们已阔别七载。于是,他借着酒意挥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已经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到了哲理化的高度,可见对弟弟的思念之深。1076年冬,苏轼接到调令南下。苏辙知道后,离开京师迎接南下的哥哥,然后兄弟两个再一同赶赴京师。苏轼当然不用接,但苏辙想的是能和哥哥多待一会儿就和哥哥多待一会儿。后来苏轼调往徐州,苏辙去送哥哥,他一直把哥哥送到治所并住了下来,过完中秋才离开。兄弟两个总算一起过了中秋节。可是苏辙刚走,苏轼就又开始伤感了。他写了一首《阳关曲·中秋月》。他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虽然今年可以和你一起赏月,但这美好的夜晚终将过去。明年的明月我们兄弟二人又在哪里看呢?能在一起看么?
1097年,此时苏轼已是61岁的老人,弟弟苏辙也已59岁了。又到了中秋节,兄弟二人没能见面。苏轼此时的治所是海南的儋州,只要看一眼中国地图,我们就会知道当时苏轼被贬到了何等的荒凉之地。之前,1093年,他因政敌攻击被朝廷派去北方前线定州作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第二任夫人王闰之立刻病倒了,不久去世。王闰之是苏轼发妻王弗的堂妹,她虽不像堂姐那样善于识人,但她善良贤惠,持家有道。苏轼两袖清风,又不善经营产业,收入比较微薄,王闰之将丈夫的薪水分为三十等份装入竹筒挂在屋梁上,每天取下一份安排一天的生活,还能保证苏轼的喝酒钱。王闰之陪伴了苏轼25年,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颖州一扬州一开封。风风雨雨,荣辱与共。王闰之死后,苏轼非常难过。好在还有侍妾朝云陪在身边,后来他被贬到英州,英州在岭南。两州一南一北,他基本上要穿越整个中国。这对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折磨。可是还没到英州,他就被免了英州知州的职位,在惠州安置。岭南多瘴疠之气,朝云因而患病,不久也病逝了,年仅34岁。这是1096年的事,距王闰之去世仅有三年。朝云聪颖灵慧,能歌善舞,她和苏轼都能在对方的举手抬足间知道对方的用意。所以人们都说朝云不仅是苏轼的侍妾,也是他的红颜知己。有一次有人调侃苏轼的肚子,说学士你的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什么呀。朝云立刻说只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罢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朝云的聪慧和有趣就像这样。苏轼后又降为琼州别驾,被安置在儋州。
一贬再贬,越来越远。贤惠持家的王闰之和聪慧有趣的朝云又先后离他而去。中秋之夜,苏轼心里苦,他想跟弟弟说说话,可是弟弟不在身边,他就觉得更苦了。
他回忆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21岁考中进士,最得宠时曾任国家的兵部尚书,有一年的清明节,王闰之甚至被朝廷安排陪着宋哲宗的皇后去祭祀祖陵,可谓荣耀无比。但他更多的时候是不如意的。他耿直,他洒脱,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固然能体现他的真性情,但他也因此几经坎坷,受尽苦楚。
他叙述说:“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树叶在风中作响,那秋天的树叶又能支撑多久?人已进入暮年,眉头鬓上,毛发斑斑。进入暮年的自己还能有几个春秋?
他感叹说:“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他太有才,也太张扬。所以那些小人们看不上他,比如将他贬到海南的章惇。章惇是改革派,他上台后,把已去世的人人钦仰的宰相司马光的牌坊都拆了,甚至提出对司马光进行开棺鞭尸。这种阴狠之辈,贬苏轼就太正常了。月是谁?苏轼自己。云是谁,最近的话,就是章惇。
可是以上这些其实本来都没关系的。世事如梦又怎样,人生易老又怎样,小人打击又怎样,只要可以和弟弟子由在一起说说话,一切都能付之一笑,但是弟弟不在。月亮都显着那样孤独,酒杯更是那样冰冷。他动情说:“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子由呀,哥哥在想你。
苏辙虽是弟弟,但他因性格稳重,处事谨慎,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是他在回护哥哥。苏轼得罪人入狱,出狱后苏辙捂住哥哥的嘴,意思是提醒哥哥以后说话要慎重。苏轼曾写过“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的诗句。当时上一任皇帝去世,新帝登基不久。一些小人捕风捉影,中伤苏轼是在为皇帝去世而幸灾乐祸。多亏苏辙为哥哥辩护说他不是在幸灾乐祸,而是在为英明的幼主登基而喜。这才化解了一场风波。
这样的好弟弟,怎不让人想念呢?
苏轼写过很多与弟弟有关的诗,天冷了,他会写“苦寒念而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下雨了,他会写“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狱中觉得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弟弟了,他会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他甚至在写给别人的诗中也会提到弟弟,比如《送李公择》中的那句“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四海之间,只有这一个子由。虽然只是客观叙事,却真情流露,读来令人眼眶发热。
我每次读苏家兄弟写给对方的诗词,都会收获满满的感动。他们用他们相知相敬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古往今来最好的手足之情。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作完这首《西江月》四年后即1101年,苏轼去世,享年65岁。听闻噩耗,苏辙“泣血于地”。他为哥哥写了墓志铭,其中有“我初从兄,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这样的话。他一直敬爱着自己的哥哥。11年后,苏辙去世,葬于小峨眉山苏轼的墓旁。以后的每一个中秋节,他们都可以一起度过了。
2022.4.22
前一篇:质感生命涤我心之苏轼
后一篇:质感生命涤我心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