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感生命涤我心之诸葛亮

(2022-04-19 00:10:39)
标签:

文化

分类: 质感生命涤我心
质感生命涤我心之诸葛亮

散文家梁衡在他的《武侯祠 —— 一千七百年的沉思》一文开篇写道:“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海内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神秘”这个词算得上极高的评价了,因为它传达的意思是,我们只知道这个人很伟大很伟大,却不太明白是什么样的天地山水孕育了这样一个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诸葛亮,去触摸与感知这个极具质感的生命。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以及发明家。东汉光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81年,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当时政治动荡,社会黑暗,皇帝公开卖官。184年,忍无可忍的百姓举旗造反,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接受建议,扩大了部分严重动乱地区刺史的权限,刺史们渐成气候,群雄割据局面逐渐形成。188年,诸葛亮8岁时,父亲诸葛珪去世。3岁时,生母章氏已经去世,不到10岁,双亲作古,他就这样成了孤儿。叔父诸葛玄收养了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及其妹诸葛由,长诸葛亮七岁的诸葛瑾则同继母奔赴江东,后来成为东吴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将军、豫州牧。诸葛亮15岁时,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亮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17岁时,诸葛玄病故。诸葛亮本可以依附于荆州牧刘表,一来诸葛玄与刘表相熟,二来诸葛亮与刘表沾亲,但他不去依附他人寻求庇护,而是带着弟弟妹妹移居隆中,以耕种田地为业,也就是做一个农夫。他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很喜欢读书,儒家、法家、兵家,无所不读,且重其实用方面。早晨傍晚,他抱膝长啸,以抒怀抱。闲时喜欢吟诵古代歌谣《梁父吟》。《梁父吟》写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事儿,诸葛亮借此表达对贤相晏子的怀念与对残酷政治斗争的感慨。怀念贤相晏子,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的贤相,乐毅是辅佐燕昭王攻破齐国的良将,年纪轻轻的诸葛亮已经有了出将入相的自我期许,当时的人们却大多不以为然。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中写道:“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诸葛亮躬耕南亩,高卧隆中,却怀有如此志向,真是了得。外人不以为然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自己能正确评估并确信自己的能量就够了。
19岁时,诸葛亮与友人徐庶也就是那位走马荐诸葛的徐元直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就是后来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的叔父。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渊博,精通奇门、兵法、经学,让诸葛亮受益颇多,最重要的是司马徽还有知人之明,刘备曾问谁是俊杰,司马徽答诸葛亮和庞统,也就是“卧龙”和“凤雏”。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求贤若渴的刘备刘玄德三顾茅庐。此时诸葛亮已经在隆中隐居十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十年中,天下局势大变,曹操势力发展迅速,消灭吕布、袁术,降服张绣,驱逐刘备,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已基本统一北方。公元200年即位的东吴孙权势力发展也很快,已经消灭了黄祖,对荆州刘表形成威胁。益州刘璋则子承父业。刘备在公元200年干嘛呢?他被曹操击败,妻子被俘虏,张飞走散,关羽被擒,只好投靠刘表,一呆就是七年,因长年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而髀肉复生。他上无尺寸之功,下无立锥之地。除了一个皇叔的身份,一无所有。刘备看到腿上的赘肉,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沉沦下去了,于是他找到了诸葛亮。
那么,27岁的诸葛亮能给这位落魄皇叔什么呢?他先是分析天下局势,然后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可以简单概括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跨足荆益,图取中原。诸葛亮审时度势,掌控全局,高瞻远瞩,预见未来。为刘备拨云见日,其战略眼光直至今日依然令人叹服。同样是三国名帅,魏国的司马懿阴鸷老练,吴国的陆逊忠勇足谋,论军事指挥水平三人当在伯仲之间,但在战略眼光方面,二人则较诸葛亮大为不如。尤其陆逊,只知守成。就更不用说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张辽、程普、黄盖、甘宁、凌统、关羽、张飞、赵云、陈到这些将才了。战略眼光比的是格局与洞察力,诸葛亮人在隆中,却已知三分天下,司马懿说他是“天下奇才”,并不过誉。
公元208年,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挥师南下,意欲一举荡平孙刘,统一全国。当时孙权27岁,诸葛亮28岁,周瑜34岁,鲁肃37岁,刘备48岁,曹操54岁。曹操老当益壮,气吞如虎,这次更是带着二十万号称八十万的军队汹汹而来。而刘备之前基本没打过胜仗,孙权也还活在父兄的光环之下。更糟糕的是荆州牧刘表病亡,其继任者刘琮望风披靡,投降了曹操,八万水军也尽归曹操所有。这是关乎三国历史的最重要一战。诸葛亮虽然并未像小说中那样屡屡贡献奇谋,但他凭借自己的卓越口才促成了孙刘联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诸葛亮的开场白是“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三语两语就将刘备和孙权摆在了对等的位置上,而且把曹操设为了孙刘共同的敌人。原来诸葛亮不光可以做总设计师,还可以当最佳辩手。
赤壁之战胜利后,东吴扩大地盘,刘备也乘机占了四个郡,总算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29岁时,刘琦病死,刘备自立为荆州牧,诸葛亮任刘备军师兼中郎将。31岁时,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34岁时,诸葛亮同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益州。刘备成为益州牧,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38岁时,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他的工作职能类似于西汉的开国元勋萧何。39岁时,征战汉中两年的刘备终于战胜曹操,拥有了荆州、益州和汉中郡三块地盘,进位汉中王。刘备封文武百官,只有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诸葛亮和赵云没有升官。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构想已完成了一半,距离他提出“隆中对”仅仅过去了12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41岁的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丞相。要知道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颠沛流离。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就一定没有刘备的伟业,君臣风云际会,相互成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非常难得的幸事。
要想论人才的重要性,看看诸葛亮之于刘备就知道了。
但盛极而衰,220年,后将军黄忠去世,同年,前将军关羽去世;221年,右将军张飞去世,222年,左将军马超去世。223年,夷陵之战大败于陆逊的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刘备去世前,向诸葛亮托孤,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哭着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对后主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才溘然长逝。这是我见过的最令我动容的托孤场景。阴谋论者说刘备托孤时应该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诸葛亮真表露出“自取”的意思,就杀掉他。我觉得这种推论不仅在侮辱诸葛亮,也在侮辱刘备。别说诸葛亮没有这种心思,就是有这种心思,以他的谨慎深沉,会直接表现出来然后让人杀么?深谙用人之道的刘备不明白这一点么?
当时的蜀汉只有益州这一个州,东面的吴国有扬州、交州、和荆州大部,而北方的魏国则有冀州、豫州、徐州、青州等十二个州。魏国人口443万,兵力40万以上;吴国人口230万,兵力大概23万;蜀国人口只有94万,兵力大概10.2万。而在黄忠、关羽、张飞、马超身死,赵云老迈之后,蜀汉第二代将领人才凋零,与人才济济的曹魏和东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当时蜀军刚刚大败,诸葛亮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以攻代守,数度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用这句话回答了刘备,也回答了自己。从223年刘备托孤,到234年诸葛亮去世,小小的蜀汉政权拥有了它最为波澜壮阔最为荡气回肠最为可歌可泣也最富气质神韵的12年。因为这12年里有诸葛亮文才武略的尽情施展,他以一己的生命意志与斗争决心照亮了整个蜀汉的天空。我们甚至可以说三国因为有了诸葛亮才引起了史学家们更多的注意。
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修复孙刘联盟。225年,他七擒孟获班师回朝,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南方四郡就此稳定,解除了诸葛亮的后顾之忧。在刘备执政时代,诸葛亮更多的工作是稳定后方,提供粮草,修明政治,协调关系。计斩夏侯渊的法正和智取益州的庞统更受重用,所以我们无从得知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到了刘禅时代,诸葛亮元帅丞相一肩挑,我们这才领略到他卓绝的军事指挥才能。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跃马定乾坤。45岁的诸葛孔明让魏吴两国大吃一惊。为了稳定孙刘联盟,诸葛亮又派费祎出使东吴,他常在成都南面的七星桥亲自送别费祎,并感叹说:“万里之路,自此始也。”后人于是把这座桥命名为“万里桥”。227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
然后就是北伐了,都说六出祁山,其中的一次其实只是被动防御,诸葛亮一生共五次北伐,其中有两次是兵出祁山,剩余三次不是。公元228年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亲自统率各军,军容整齐,赏惩肃严,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蜀,一时间整个关中地区震动惊惧。本来形势大好,但马谡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军队,失掉了街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228年冬第二次北伐,杀出散关,逼近陈仓,未得寸功,不过斩杀了追来之将王双。229年春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阴平两郡,同年12月,赵云去世,诸葛亮和赵云共事23年,赵云的死,令他感伤非常。231年,第四次北伐,对手是取代大将军曹真的司马懿。司马懿用坚守之计,只修建防御工事而不出战。因粮草问题,诸葛亮只好退军,射杀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234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并与孙权约定同时进军,魏明帝曹睿亲征,孙权退走,只有诸葛亮率领蜀军勇往直前。司马懿打听到诸葛亮“食少事烦”,判断他难以活久。234年8月28日晚,诸葛亮于秋风萧瑟中病逝五丈原。他是活活累死的。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墓穴容纳下棺材就可以,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要任何器物殉葬。诸葛亮曾向后主表明自己的心愿。他说:“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有国家供应,无需再治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及至去世,果然跟他说的一样。他在家书《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自己首先做到了。
公元263年,钟会伐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抗拒魏国大将邓艾,拒绝诱降,战死于绵竹,年仅37岁,诸葛瞻长子诸葛尚亦战死,年仅20岁。但尽管如此,伐蜀的钟会禁止士兵在诸葛亮墓前刍牧樵采,以示恭敬之意。其实何须下此禁令呢?任你是谁,自会在他的墓前安静肃然。诸葛亮自带一种慑人的力量,我管这种力量叫做人格。晋武帝司马炎说:“如果我能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怎么会有今日的辛苦呢?”苏轼评价他说:“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而唐朝的一代名将李靖却认为陈寿只是一介史官,很难了解诸葛亮用兵的高明之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我们只要拿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手情况和司马懿与其他人的交手情况做下对比就明白了。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三次,两平一负,而且用的是拖而不打的战术才平的。而司马懿与其他人交手,比如公孙渊、孟达等等,却保持全胜。在后诸葛亮时代,司马懿就是战神,很多人一听他的名号就主动退走了,比如取得东兴大捷目中无人的诸葛恪。
再说治政方面,诸葛亮身为权臣,没像王莽、桓温那样阴谋篡位,遗臭万年。也没像霍光、多尔衮那样挟帝自威,被秋后算账。他掌握整个蜀国的大权达十二年之久,却寿终正寝,备受尊重。除了他有压盖全国的勋劳功绩,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公平持正,一视同仁。他的亲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诸葛瑾曾出使蜀汉,诸葛亮只与其在公共场合交流,绝不私下拜访。要知道一开始诸葛亮无后,诸葛瑾把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但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是公事公办,不掺杂丝毫个人感情。
第一次北伐失败,他自贬三级。对自己尚且毫不手软,更不用说对其他人了。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因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运粮不力且与上表之文矛盾而被诸葛亮弹劾,被贬为平民。但诸葛亮本着一颗公心任用李严的儿子李丰继续督运粮草。诸葛亮去世后,李严知道自己再也不会被起用,发病而死。廖立诽谤刘备,诋毁群臣,被诸葛亮贬为庶人,流放。但诸葛亮死后,廖立痛哭流涕,他说自己终生都要做蛮族人了,意思也是再也不会有人让他入朝为官了。诸葛亮是一个让政敌都由衷生出敬意的人。
诸葛亮没有自己的政治圈子,他从不拉帮结伙,中伤他人。如果非得说有圈子,那他的圈子就是整个蜀汉。
他心思巧妙,设计的诸葛连弩,一弩十发,成为魏国骑兵的噩梦。他擅长草书,宋徽宗时编《宣和书谱》有“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的说法。他精通绘画。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他懂音律,善鼓琴……
鞠躬尽瘁见其忠,运筹帷幄见其智,以弱抗强见其勇,公平持正见其信。
诸葛亮是忠、智、勇、信的化身,且多才多艺,魅力逼人。
陈寿在诸葛亮的传记中写道:“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赞述诸葛亮的话仍能听到,即使《甘棠》颂扬召公、郑人歌颂子产,也不可与此种情形相比。”其实何止是陈寿那个时代呢,直至今日,他的身影依然活在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只要一提到诸葛这个姓氏,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诸葛亮这个名字。
诸葛亮27岁出山,54岁病逝,把自己的整个后半生都献给了蜀汉。
我们这个星球上来过很多人,有人速朽,有人永恒。我感恩那些质感的生命曾在这个星球上出现过,他们用他们的事迹与人格让我久久驻足,深深留恋。每当想起诸葛亮,我都能收获某种启示。而对我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选择了一条路,就勇敢地走下去,拼尽所有,至死方休。
拼尽所有,至死方休。
——2022.4.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