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踏月空山
踏月空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934
  • 关注人气:1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兰亭集序》

(2022-03-21 22:23:32)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鉴赏
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读《兰亭集序》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书圣王羲之在一个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自己的思索。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一共42人在兰亭集会。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什么叫曲水流觞呢?就是大家在岸边次第坐好,然后把盛好酒的酒杯放在荷叶上,将其从上游放出,酒杯顺流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在这一天的集会当中,共产生了37首诗作。其中王羲之、谢安等11人每人写了一首四言和五言,郗昙、华茂等15人每人写了一首四言或五言,而王献之、吕本等16人一首诗都没写出来,各罚酒三杯。诗作已成,众人推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当仁不让,他趁着酒意挥毫泼墨,写出了《兰亭集序》这篇千古佳作。恕我直言,37首诗读完,我感觉乏善可陈,该诗集最有价值的作品是这篇序。
那么这篇序胜在何处呢?我认为是它写出了人类共同的哀愁——人生难测。
聚会本来是开心的。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但王羲之他们偏偏就把这难并的四点凑齐了。
正是暮春开始之时,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是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这是美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这是赏心;“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是乐事。除此之外,还多出一个“佳朋”,因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能跟这样一群高雅之士共享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怪王羲之会说“信可乐也”,换做谁也应该快乐吧?
易中天先生在其《易中天中华史》中是这样概括魏晋风度的: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其中的“自然”又常常与人的节操追求相暗合。“天朗气清”可以对应人的心胸开阔,气质清爽;“惠风和畅”可以对应人的心态平和,事理畅达;“茂林修竹”可以对应人的高洁傲岸,“清流急湍”则可对应人的心思澄澈。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环境中,人的幸福感与愉悦度是想当然的。
但酒意半酣的王羲之偏偏就在这样幸福感与愉悦度爆棚的环境中思索了起来。
王羲之是王导的侄辈,王导是扶持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上位的重臣,也就是“王与马,共天下”中的那个“王”。王羲之血统高贵,在那个重门第的时代自然要风得风。他曾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这样一个人会思索什么呢?会生出什么样的情思呢?
王羲之思索的是人生,他在满心的愉悦之中生出的是悲情,而且还不止一种。
第一种,人生短暂的幻灭感。“俯仰”就是一世。王羲之303年生人,创作此文时已经51岁(古人论虚岁)了,知天命的年纪。人生如朝露,对于一个50多岁的人来说,这种幻灭之感肯定更强。
第二种,人易厌倦的宿命感。“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这与叔本华的钟摆理论类似。叔本华曾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无聊,然后再去痛苦,再去无聊,很难有永恒的快乐与幸福。
第三种,命运无常的无力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根本不受自己的掌控,只能看大自然的脸色。不屈的灵魂终有一天会随着注定腐朽的肉体灰飞烟灭。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又少年。
第四种,古今皆然的苍凉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人本是今人的一面镜子,而今人也慢慢成了古人。个人逃脱不了,整个人类都逃脱不了,古往今来都逃脱不了。
四种悲苦,逐次递进,岂不令人断肠?
可以说王羲之是站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的河岸之上俯瞰全人类,思考全人类,亦悲悯全人类的。但王羲之毕竟是王羲之,他有这些悲情,却不停留在这些悲情之上,他告诉我们,就算人生难测,就算命运无常,那生与死也是不同的,那长寿与短命也是不同的,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总得有所追求,有所创造。这样才算不枉来一遭。对于最终的结局而言,人生本无意义,但你要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它一个意义。
《兰亭集序》将诗情、画意与哲思融为一炉,王羲之寥寥数笔,竟架构出如此广阔的审美天地。
他在文末说后人读到这些诗文一定也会有所感触。是的,比如我,比如每一个愿意跌身文字间,愿意跌身作者王羲之心怀之中去品读这篇佳作的人。
人的高贵,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无论把这世界看得有多明白,也依然对生命中的一切保有一份好奇。无论人生有多短暂,也依然对生命中的一切保有一份敬意。
《兰亭集序》诞生于353年,8年后,王羲之仙逝,从此世上再无“书圣”。哪怕达到“圣”这个级别,也还是会死的,何况芸芸众生呢。这篇文章的真迹与唐太宗一起下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冯承素的临摹本。当然,这是后话了。
南合文斗有一首《陪君醉笑三千场》,里面的几句歌词与王羲之的心声可相呼应。“不如就这样,掩藏起悲伤,陪君醉笑三千场。既然是这样,说好要坚强,醉笑三千场,不诉离伤。”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佳朋列坐,曲水流觞。人生苦短,难免彷徨。把酒言欢,莫多思量。
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但思索过后,别忘了还是要且行且歌。
2022.3.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