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木兰诗》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鉴赏 |
不是每一个女子都叫花木兰
——读《木兰诗》
研究者称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其实是个虚构的人物,我觉得这不重要。孙悟空、鲁智深、薛宝钗、赵子龙、孙少平、于连也都是虚构的人物。反正都不妨碍我喜欢他们。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翻开《木兰诗》,看到木兰又是织布,又是叹息,感觉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这么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家里却偏偏摊上带兵这么大的事儿,爹爹年老,自己又没哥哥,按这个感情基调往下写的话,木兰应该是“日日愁眉锁,夜夜睡不宁”,但没想到竟然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女娃莫非是疯了么?
当然没有,人家木兰小姐可不是说着玩儿的,你看她又是买骏马,又是买鞍鞯,又是买辔头,又是买长鞭。本来一个市场就能买齐的东西,非得跑遍东西南北四个市场,也不嫌费鞋。当然,这是为了铺排,以达到渲染氛围的效果,后面还有类似的笔法。
木兰收拾战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战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什么叫执行力?什么叫急行军?什么叫捐躯赴国难?什么叫视死忽如归?这就是。早上告别爹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边。虽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既能体现木兰行进的快速,也能表现她赴国难的迫切。告别爹娘时木兰说了什么,诗中不表;爹娘对木兰说了什么,诗中也不表。但直到宿在了黄河边,木兰听着黄河溅溅的流水声。才想到再也听不到爹娘呼唤自己的声音了。早上告别黄河,晚上就到了黑山头。木兰听到胡人战马的啾啾鸣叫声,才想到再也听不到爹娘呼唤自己的声音了。
为何路上不想?因为顾不上,也因为不敢去想。为何晚上会想?因为是休息的时候,因为在寂静的夜晚更容易思念家乡。木兰不是不想家,是因为国家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且让我奔赴国难。
想起一首老歌的几句歌词:听吧 !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已经听到了胡骑的嘶鸣声,战事一触即发。对于打仗这件事来说,只有一腔热忱和说干就干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木兰可以么?
木兰可以。她万里奔袭,飞度关山;她不畏严寒,身着重甲;她身经百战,胜利凯旋。
她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洒了多少鲜血,经历了多少生死考验,我们都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英雄木兰凯旋归来了。
花木兰慨当以慷,代父从军。按理说一家人完全可以给皇帝上书说明情况,但木兰竟二话不说,女扮男装,为国出战。既能表现对父亲的孝顺,也能表现对朝廷的忠诚,当然也是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精神的体现。这三条中拿出任何一条都足够令人敬服,何况她还能胜利归来呢?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怎样的一副肝胆!怎样的一颗灵魂!
我们的木兰本配得上任何荣誉与赏赐,但她拒绝了皇帝的一切嘉奖,只愿骑上快马,早日回返家乡。
原来,在那些浴血奋战的日子里,家里的爹娘姐弟,她始终放在心上,就像当初她在夜宿黄河边和黑山头时温柔又酸楚地想到爹娘的声声呼唤那样。她铮铮铁骨,却又侠骨柔肠。
这样的好女儿,这样的好妹妹,这样的好姐姐,这样的真英雄,值得所有人为她献上崇敬的目光。
更为苍老的爹娘相互扶持着出外城迎接木兰,姐姐整理衣裙,弟弟杀猪宰羊。一个人,能成为国家的柱石,能成为全家人的骄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家人对木兰说了什么,诗中不表;木兰对家人说了什么,诗中也不表。《木兰诗》将剪裁的功夫运用到化境,大量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
木兰回到闺房,脱下战袍,恢复女儿装,竟还是当初织布时的那个俏模样。只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那矜持的笑容中自带一份成熟与刚强。同行十二年的战友们的惊讶是侧面描写,木兰的自述是正面描写。她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十二年呀,十二年金戈铁马,十二年风霜雨雪,十二年赤胆忠心,十二年思乡情切。眼波曾在寒风中坚韧如钢,秀发曾在战火中高高飞扬。但她不讲这些,只是笑吟吟地以兔子来打趣自己,也打趣战友。真是既潇洒豪迈,又俏皮可爱。雌雄同体,令人赞叹不已。
不是每一个女子都叫花木兰的,管她是不是确有其人,这样的闺女,请给我来一打。
2021.3.4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