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孔雀东南飞》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鉴赏 |
情为何物
——读《孔雀东南飞》
鲁迅先生在他《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觉得不一定非得是有价值的东西,把足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能更确切些,比如爱情。
爱情是一种情感,可以让相爱的两个人无时无刻不把对方放在自己的眉间心上。爱情是一股力量,可以摧毁,也可以塑造,甚至让两个人收获一次质的重生。而在一个日益物化的世界上,爱情有时又像一个神秘且珍贵的寓言,可以让读到它的人受到震撼与洗涤,从而再一次相信世上确实有“真爱”这种东西。
刘兰芝是美好的,焦仲卿是美好的,两个人磐石蒲苇般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就这样美好的人和情,却被生生摧毁。每次读《孔雀东南飞》,我都会难过许久。这哪里是毁灭美好的东西,分明是撕碎,把美好的东西撕得粉碎,让我们无从捡拾,只能任其被雨打风吹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全诗的开篇,孔雀高飞,徘徊不止,鸟尚如此,人何以堪?感情基调凄美感伤。
作者接着通过女主人公刘兰芝的自述来展示婆媳矛盾,这也是全诗最核心的一对矛盾,也正是这对矛盾将悲剧铸成。
兰芝说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古代女子十六岁时被称为二八年华,是绝绝对对的花样年华,十六岁的刘兰芝既懂针织女红,又通吟诗弹唱,当真不凡。可这样一个不凡的女子,在十七岁嫁人之后却“心中常苦悲”。为什么呢?因为一来丈夫身在官府,自己常独守空房,二来自己无比勤奋,婆婆还嫌自己干活儿太慢。独守空房守节可以,但总被刁钻的婆婆平白无故地欺辱,兰芝难以忍受。“大人故嫌迟”中的一个“故”字写出了刘兰芝的痛苦与无奈。所以她直接跟自己的丈夫焦仲卿摊牌,请他休了自己。我相信在此之前,兰芝一定跟仲卿说过此事,仲卿也一定跟自己的母亲沟通过,但无济于事,所以兰芝才忍无可忍,宁肯离开心爱之人,也不愿继续受辱,去百年媳妇熬成婆。都说士可杀不可辱,兰芝以一弱女子之身,在当时的时代却如士人一样刚烈如此,真是一个奇女子。
焦仲卿知道妻子受了委屈,所以他对自己的母亲说自己也做不了什么大官,却“幸复得此妇”,一个“幸”字表明了自己珍爱兰芝的态度。而“黄泉共为友”一句更是绵里藏针,掷地有声。然后他问母亲自己的妻子并没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为何容不下她。
焦母怎么说呢?她说儿子太愚蠢,说兰芝不懂礼节,我行我素。“吾意久怀忿”一句中的“久”字既表明了焦母对兰芝厌恶已久,也能从侧面告诉我们兰芝忍耐了多久。而表达儿子的事也需要自己来做主的“汝岂得自由”一句又活画出焦母的霸道蛮横。她不仅想撵兰芝走,而且已经为儿子选好了下一任媳妇儿。理由是秦罗敷身段优美。
妻子求仲卿“及时相遣归”,母亲让仲卿“遣去慎莫留”,一头是妻子,一头是母亲;一头是珍视万分的爱情,一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仲卿该怎么办呢?他给母亲跪下,但他并未屈服,他说如果休了兰芝,自己到老都不会再娶。长跪不起,哀哀求告,却又坚守原则,寸土不让。仲卿是值得托付的好丈夫。但他越是维护兰芝,其母就越是恼恨兰芝。焦母又是槌床,又是放狠话,丝毫不顾忌跪在地上的儿子的感受。仲卿只能默默无声,他恪守礼仪,给母亲连拜了两拜才回到房间,见到妻子时却再也无法承受内心的悲伤与无助,他哽咽难言,却又不得不言。他让兰芝先回家,等给母亲做通工作了再去接她,兰芝的反应与焦母类似,也是看起来丝毫不顾忌仲卿的苦痛,说自己的嫁妆虽然也很好,但不配用来给新人用,让仲卿留个念想就好。我每次读到这一部分都替仲卿心痛。我不太明白,面对哽咽难言的丈夫,兰芝一不为其拭泪,二不好言安慰,明明知道仲卿心里只有她一个人,却拿“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两句来往仲卿那爱她的心上戳刀子,这又是何苦呢?兰芝,是不是也稍稍有一些强势呢?
天要亮了,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兰芝再也不用早早跑去织布,而是一点点儿地收拾打扮起自己来。之前的叙述中我们只能听到她的话语,至此才得知她的相貌。她纯洁美好,她清雅脱俗。你看她指如春葱,口若含朱,腰纤步细,精妙无双。兰芝用心打扮自己,是无声的抗争,也是自尊的体现。我刘兰芝就算离开你们焦家,也一定不会灰霉土脸。我虽已为人妻二三年,但相貌身段也绝不在那秦罗敷之下。
兰芝有礼有节,打扮好后便去与婆母拜别,她说自己没什么家教,嫁给富贵人家算是高攀,得到的聘礼很多,却不能承受婆母的驱使,所以确实该被休掉。婆母没说话,只是“怒不止”。兰芝什么反应,作者没写。但与小姑子告别时,刚强至今的兰芝终于流下泪来,而且是“泪落连珠子”。她深情地回忆道:“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她温情地叮嘱道:“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说完就登车而去,眼泪洒落,千百成行。
一踏出这个门,就万难再踏进这个门,从此郎君是路人,泪飞顿作倾盆雨。
仲卿与兰芝一个骑马,一个乘车,一前一后,貌似相距不远,前途却一片迷茫。世界那么大,能帮助他们的却只有他们自己。这个时候,彼此的支持便显得尤为重要。
仲卿低声与兰芝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一头一尾两个“誓”字,足见其心。兰芝也表态道:“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但她也表达了对回娘家后的担忧,因为她恐怕自己性情暴躁的哥哥不会随顺妹妹的心意。言外之意,便是逼她另嫁他人。
无论多么深爱的两个人,也难免有时会对对方产生猜疑之心,比如会难以确定对方是不是像我爱她(他)一样的爱我。当兰芝说出“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两句戳仲卿心口的话时,相信兰芝自己也是非常难过的。她既是抱怨,也是试探,所以我们要原谅她那时的强势。而当仲卿向天发誓表达对她的痴心时,她也再次坚信自己对这个男人的爱没有错。哪怕为他去死,也不后悔。而最终她也是这样做的。两个人剖白心迹,心心相印,所以虽然有“举手长劳劳”的无奈,也有“二情同依依”的幸福。
只要能够确定自己没有爱错人,那么再多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焦仲卿的母亲蛮横霸道,丝毫不顾忌儿子的感受;刘兰芝的母亲则善解人意,完全尊重女儿的意愿。同样是做母亲的,在对待子女感情这方面却判若天壤。
县令的儿子想娶兰芝,兰芝不同意;太守的儿子想娶兰芝,兰芝还是不同意。在当时,一个被休掉的女人却能被这样级别的男性追求,足见兰芝的魅力。看兰芝含着眼泪说仲卿和自己发过誓不能相离,骄傲的兰芝,在娘家却觉得进退没脸,读来不禁恻然。
性暴如雷的哥哥如焦母一样丝毫不顾忌妹妹的感受,逼着妹妹改嫁,兰芝不卑不亢,她扬起头颅,告诉哥哥自己愿意改嫁,因为她已经做好了殉情的准备。令人眼花缭乱的彩礼一批批送来了,而爱人仲卿的人影却依然未见。柔弱的兰芝又能怎么样呢?诗中写道:“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心灵手巧,只爱仲卿一人的她却不得不为自己缝制着嫁给他人的衣裳,当然也是殉情所穿的衣裳。
这时该仲卿猜疑兰芝了,他请假赶来,人还未到,马儿已经开始哀鸣。前有孔雀徘徊,现有马儿哀鸣,世间足够浓重的悲伤,人与物都能懂。
兰芝竟能识得马儿的声音,赶紧跑去迎接,看她又是“怅然”,又是“嗟叹”,无可奈何,痛彻心肝。此时的仲卿却如当初兰芝不懂安慰他一样,刻薄又痛苦地说道:“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对于爱情而言,最可怕的不是不爱了,而是有一方猜疑那个深深爱着你甚至愿意为你去死的人。前有兰芝猜疑仲卿,现有仲卿猜疑兰芝。之前仲卿被母亲逼迫,兰芝为什么不能握住仲卿的手给他安慰?此时兰芝被兄长逼迫,仲卿为什么不能将兰芝揽入怀中给她力量呢?人生那么短,相爱那么难,既然彼此心心相印,又为什么要互相猜疑,彼此伤害呢?是因为自己太爱对方了吧?因为太爱,所以才太怕失去;因为太怕失去,所以才有所猜疑。爱情是多么美丽,又是多么脆弱,如同只能活一个春天的蝴蝶,美得令人绝望。
这是仲卿第二次提到“黄泉”二字,他虽然在抱怨兰芝,但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兰芝也表态道:“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我一直觉得二人的自杀殉情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也有对彼此猜疑的回应。如果只能用死来证明我对你的感情,那我就去死吧。
焦仲卿拜别母亲,母亲居然还在说要给儿子介绍一门更好的亲事,都说母子连心,但焦母直到儿子死也不懂儿子的心思,多么可悲。她的本意是逼儿子自杀么?一定不是,但她却直接促成了儿子的死。仲卿以死相博,拜焦母执迷不悟所赐,且以爱的名义。从这个角度来讲,焦母无疑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洁来还洁去;焦仲卿自挂东南枝,无语问苍天。焦仲卿拜别母亲,刘兰芝不拜别母亲,焦仲卿还有所徘徊,刘兰芝则说死就死。二人略有不同。我的理解是这并非说明焦仲卿胆怯,只因他是家中男子,本应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所以才又是拜别,又是徘徊,如此,却更富悲剧的力量。
两人自杀殉情,直到此时,两家人才知道他们之间确为生死不渝的真爱,但所有的后悔都已没有任何意义,只能以互求合葬来慰藉他们的魂魄。我想知道焦母听到儿子死讯时会想些什么,也许她只是大脑一片空白,然后便是老泪横流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松柏长青,鸳鸯和鸣,仲卿与兰芝的爱情就此得以永恒。只是那向东南方向高飞的孔雀依旧徘徊不止,像在幽幽地诉说着什么,让这山也默默,让这水也默默,让这人也默默。
舍生忘死的爱情是一场迷梦,让我们沉醉其中,哪怕醒来时只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依然会嘴角含笑。因为只要曾在这样的爱情天地中活过,便已足够幸福。
那由仲卿与兰芝幻化而成的鸳鸯呀,你们有理由纵声歌唱。
2021.3.3
(图片选自网络)
前一篇: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后一篇:课文都是好文章之《木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