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背影》

(2020-12-30 11:53:49)
标签:

情感

分类: 文学鉴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背影》

唯有深爱

——读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龙应台女士的《目送》都是极有名的写亲情的文章,与之相关的鉴赏与评论也非常非常多。再去赘述几句,确实需要一些勇气。个人觉得《背影》比《目送》更质朴也更动人。《目送》最后还有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哲思体悟,而《背影》的最后却只有一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虽然同为双亲,但父亲与母亲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中国的父亲尤其不同。我们的父爱往往更内敛,更深沉,父子之间的那种父爱尤其如此。我们只需读一读文中父亲说的有限的几句话就明白了。

第一处,安慰流泪的儿子所说的话。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母亲去世了,自己的差使也没了,且正逢令人身心生寒的冬天,按理说他肯定比作者还要悲痛,他才是更需要被安慰的那一个。但在这种心境下他还能说出“不必难过”四个字,实属不易。唯有深爱,才能铸就这样的坚强与温暖。

第二处,解释为何要亲自送儿子所说的话。

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本已说定,茶房熟识,再三叮嘱,我已长大,我曾去过,五个不必送的条件加在一起,本可以不必去送了,何况自己也“颇踌躇了一会儿”,但还是决定自己去送。“他们去不好”,因为他们不是自己;“他们去不好”,因为他们送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唯有深爱,才有这样的不舍得与不放心。

第三处,提出去给儿子买橘子时所说的话。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橘子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但当父亲的,还是想为孩子买一些东西。孩子已经二十多岁了,但当父亲的还是像叮嘱小孩子一样,让朱自清“不要走动”。唯有深爱,才会永远把孩子当做孩子。也唯有在父母眼中,我们做儿女的才永远都不会长大。

朱自清在其散文《冬天》中曾这样写自己小时候吃白水豆腐的经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白水豆腐是多么平凡简单的食物,但因为是在冬天吃,而且是从父亲的筷子上掉下,便“都喜欢”。就像林清玄写的《长途跋涉的肉羹》中父亲长途跋涉带回的肉羹一样,也许不一定味道多么鲜美,但因为带着父亲爱的温度,作者便觉得无比美味。橘子也好、白水豆腐和肉羹也好,都是父爱的表达。

第四处,告别儿子时所说的话。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儿子在跟父亲告别时说的是“你走吧”,父亲买回橘子后跟儿子告别时说的是“我走了”,父子之间告别的对话,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唯有深爱,才能如此简单,又如此动人。同样是告别,金庸《倚天屠龙记》中赵敏为了爱情与家庭决裂,后来她再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汝阳王,汝阳王本已走出十余丈,却忽然回过身来说:“敏敏,你的伤势不碍么?身上带得有钱么?”简单的两句问话,尽显一位父亲的慈爱、担心与忧伤。

第五处,离开时安慰儿子所说的话。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亲走了,儿子深情地望着父亲;儿子远了,父亲亦不舍地回望儿子。朱自清不写“深情”,也不写“不舍”,语言极为质朴。但血浓于水,彼此凝望之间,一切已尽在不言中。按理说此时已不用再说什么话了,但父亲一定是怕作者难过,于是安慰道:“进去吧,里边没人。”不说“别难过”,而说“进去吧”,唯有深爱,才能如此含蓄,又如此暖心。

电影《佐贺的超级阿嬷》最后:昭广告别与之一起生活多年的阿嬷回家,阿嬷没去送行,却在外孙离去时一边洗衣服一边对着河水哭喊“不要走”。父亲不哭,父亲不挽留,父亲只会说“进去吧”,然后便转身离开,留给朱自清一个平凡的背影。

第六处,父亲来信里所说的话。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先说“身体平安”,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看似前后矛盾,实则写出了父亲既想安慰儿子,又担心自己再不能与儿子相见的复杂心情。安慰与担忧,都是因为深爱。他虽“举箸提笔,诸多不便”,但还是给作者写了信来。努力写信,还是因为深爱。

平淡平实的语言,深切深邃的关爱,这就是《背影》里的父亲。他曾“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他也曾照看行李,讨价还价,被儿子在心里暗笑其“迂”。他笨拙着去买橘子,笨拙着回到车上,他回头望向自己的骨肉,他努力给儿子写下一个个字,他担心自己再不能与儿子相见。任你再强的父亲,在儿女面前也自然而然会变得柔软,就像狂放不羁、睥睨天下的东邪黄药师,在寻找爱女黄蓉的过程中,也只是一个焦急可怜的老父亲。

唯有深爱,才会给人带来这样的改变,年老的父亲更是如此。因为越是年老就越是容易感到孤单,越是年老就越是害怕分离。

《背影》用小桥流水式的白描书写深爱,用平湖秋月般的冲淡彰显真情。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无边父爱在心中,漫漫长路伴我行。

背影渐远,人生悲欢。深爱永恒,天心月圆。

那些简单平淡的话语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其骨肉至亲永世的不舍与牵念。

2020.12.30

(图片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