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 |
分类: 任是数语也动人 |
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 其一》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排行在一所以人称董大。董大少年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几年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董大是吏部尚书房管的门客。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其中所说的房次律就是房管。房管是董庭兰的知音,房管被贬出朝,董大也被迫离开长安。此时,董大已是52岁了。
高适公元700年出生。少孤贫,爱交游,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才应举中第。
董大和高适,一个52岁被迫离京,一个47岁还在到处游荡。同样失意,同样潦倒。要知道唐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7岁。按我们惯常的思维,这样两个失意潦倒的人短聚分别之时,应该流着泪相互安慰,或者喝着酒抱怨朝廷,或者自嘲,或者故作潇洒。可是两个人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别董大二首 其一》让我们领略到了别离之情的别样表达。
“千里黄云白日曛”黄云即乌云,曛为昏暗之意。乌云满天,日色昏暗。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以环境写心境。诗人与好友董大也因人生的种种失意和即将到来的分别而倍感压抑和沉重。
“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凛冽,寒意入骨。“北风”交待了当时的时令是冬天。大雁高翔,鸣动四野。更增凄凉之意。白雪纷纷,万物如银。空旷的环境写出茫然的心境。从感官角度来看,乌云白雪与风声雁鸣视听结合,极富现场感。从动静方面来看,诗歌前两句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寒压抑的氛围。
但是,“黄云”前加“千里”二字,极言云之广;雪后加“纷纷”二字,又画出雪之大。虽凄寒压抑,却有一种雄浑壮阔之气掩匿其中。都说高适诗风雄健,果然如此。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无论是红尘北道,碧波南浦,还是黄叶西风。无论是灞桥的细柳之下还是渭城的朝雨之中。我们一看便知是离别之所。而本诗前两句给人的感觉却不像友人离去,而像战士出征。像边塞诗,而不是送别诗了。
战士出征,生死未卜。我们都以为后面的惜别之情肯定比一般的送别诗更为强烈。没想到诗歌的后两句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上句以“莫愁”二字起笔,气势高昂,给朋友董大以无穷的信心。下句以“谁人”二字反问,交代朋友不必发愁的原因。老兄你只要一张古琴在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什么可发愁的呢?如果我是董大,听到这两句话一定会哈哈大笑。然后冲高适一拱手,昂首走入风雪之中。管它天也苍苍,地也茫茫。管它四顾无亲,独自闯荡。是啊,还有什么比朋友的肯定与激励更好的送别礼物呢?
《别董大》组诗共两首。第二首的内容是“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大意为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又掏不出酒钱。虽说掏不出酒钱之说可能有些夸张,但高适当时穷困潦倒总是事实。在那样穷困潦倒的时候,不沮丧沉沦,还能给友人以力量,高适的胸襟可谓阔大。对董大的激励与信心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激励与信心呢?
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实,无论你身处何等境地,都可以给他人带去力量。只要你心中的那团火,还在倔强猛烈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