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生命本就是一次次尝试——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2018-12-03 21:38:12)
标签:
读书 |
生命本就是一次次尝试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作者是美国的莫顿·亨特。文章主要记叙了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窘境,但最终通过父亲的鼓励得以脱险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简单易懂的一篇文章,无非说明了一个将困难分解,困难就不再那样困难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反复品读,还可以读出很多东西。
我们可以读出一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智慧与勇气。
智慧好理解,他指导孩子将困难进行分解,分解到能具体操作触手可及的程度。勇气呢?要知道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来爬上去把孩子抱下来无疑更稳妥。但这位父亲选择的是指导孩子方法,让孩子一步步自己走下来。试问有没有风险?如果孩子非常懦弱不敢尝试,或孩子紧张过度一脚踩空呢?
这份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并敢于担当的勇气,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尤其咱们中国的家长。
我们可以读出朋友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我虽然一向反对只注重利益交换的交友风格,但是我们身边真的不能缺少朋友,哪怕一个都行。“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杰里是小亨特最好的朋友,如果不是杰里把小亨特的父亲找来,我们真的不敢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无论如何,人不能混到没朋友。当然,交到一个最好的朋友,就不能轻易怀疑他(她)。杰里虽然也跟小伙伴们离开,但是他并未弃小亨特于不顾,而是搬来了救兵——亨特的爸爸。
坦诚与信任是交到最好朋友的绕不过去的途径。
我们可以读到身边环境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处环境描写勾勒渲染了当时冷清肃杀的氛围。别说身处其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小亨特,连文字外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森然的寒意。以环境烘托心境,以环境的寂然无声写人物内心的恐惧翻腾。有些像日本恐怖片中常用的心理暗示的手法。
我们可以读到以反真实来写真实的笔法。
文中写处于困境已经晕眩的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按理说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自己发出的声音判断失误,这样写无疑是反真实的。但也正是这反真实,恰恰彰显了小亨特在极度恐惧中精神恍惚、意识麻木的真实感。可谓细致入微,代入感极强。作家毕宇飞在他的《小说课》中《“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一文里写道:“因为小说有自己的逻辑,作家只能顺着它写。”很明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就是顺着文中主人公的思维逻辑来梳理自己的逻辑的。还有个例子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林超贤导演的电影《红海行动》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激烈交火中,中方一名士兵发现地上有一截断指,愣了一下才恍然意识到是自己的。这种反真实,更能真实体现人物在激烈交火时的专注,专注得忽略了痛感。
当然,我们更可以读出勇于尝试的必要性。
不试一试,我们如何知道一件事我们做不做得到呢?某书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抽样调查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75%的老人写的是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这个答案是所有答案中占比最大的。我认为这个努力不够,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不敢尝试。为什么不敢尝试?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尝试去做了也肯定做不到。所以干脆不做。这种把困难夸大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心理。当然还有一种更容易理解的说法——懦弱还不愿承认的心理,按周国平先生的说法就是“不老实的自卑”。
美国二战的领袖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他说的实在是对极了。
生命本身就是一次次尝试。不去尝试,小亨特下不了山。不去尝试,小马也过不了河。不去尝试直立行走,我们现在还在以猿猴的形象在地上爬行。不去尝试发明文字,我们哪里能读到这么多的好文章?
你可以体弱,但不应懦弱。试试看,走一步,再走一步。走慢点儿没关系,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新突破。至少,不要还没开始就大喊脚疼。
2018.12.3一稿
2019.9.4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