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读《植树的牧羊人》
(2018-12-03 18:46:52)
标签:
读书 |
分类: 文学鉴赏 |
典籍浩如烟海,图书汗牛充栋。书到今生读已迟,选择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其实说来也简单,能入选语文课本的应该都是好文章。不信,让我们读读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
——读《植树的牧羊人》
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我们要让它发光。”可惜很多人并不能知觉到这一点,一辈子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生如蝼蚁,死如埃土。
我们不妨问自己:
狂风呼啸,大地荒凉。如果身处牧羊人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会种树吗?反正牧羊人会,他不仅会种树,而且会认认真真地种树,一丝不苟地选种。自信,平和,有条不紊。
失去独子,妻子去世。如果生逢牧羊人那样悲惨的人生境遇,我们能振作吗?反正牧羊人能,他不仅能化悲痛为力量,而且能将这力量用到实处。没有妻子孩子,就把树当成妻子孩子。
一人独处,无人监督。如果采用牧羊人那样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会自律吗?反正牧羊人会,他不仅不抽烟不邋遢,而且该吃吃该喝喝,吃饱好干活儿。绝不自暴自弃自轻自贱。我心有主,孤独而又高贵。
三十多年,专注一事。如果重复牧羊人那样单调的工作内容,我们能坚持吗?反正牧羊人能,他不仅坚持了一阵子,而且坚持了一辈子。润泽了一方水土,召唤了一方百姓。换地的同时也成功地改了天。
作者认为牧羊人做到了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儿,实在不算夸张。
一辈子,一件事。
说来容易,做来良难。
文章用鲜明的对比来凸显主人公的力量与光辉。
如大环境与小人物的对比,前后环境的对比,“我”与主人公的对比等等。大环境如此恶劣,牧羊人如此渺小。但就这样一个小人物却改变了大环境。干燥的风变为了湿润的风,不毛之地变为了成荫绿树,干涸之地涌出了甜美泉水。总之,恶劣的环境变为了宜居之地。人生的“失意”变为了人生的“诗意”。“我”被狂风吹得东摇西晃,牧羊人却可以像一棵枯树那样坐在那里。“我”慌张失措,牧羊人自信平和。不是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让一个地方,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文章的比喻很见功力且意味深长。
如初见牧羊人时,作者说牧羊人“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既写出了牧羊人泉眼一般施惠于人的慷慨,又为后文此地果然涌出了泉水做了铺垫。“神秘”二字既能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又能暗示牧羊人是“神”一般的存在。真是妙极了!如第二次见牧羊人时作者写眼中的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既写出了白桦树的英姿,又能暗示牧羊人的工作已初有成效,且能说明这项工作做的时间还不那么长,所以是“少年”而非“中年”。这样还能巧妙照应上文老人失去了孩子,以种树作为情感寄托。这些树木也正像老人新生的孩子一样在茁壮成长。比喻修辞用到这个水平,就我所读所见,罕有其匹。
当然文章最打动我们的还是这位老人身上人性的光辉,也就是太阳的温度与力量。
我们有抱怨生不逢时的,有咒骂怀才不遇的,有讨厌生活单调的,有嫌弃资源匮乏的,于是我们理直气壮地纠结、痛苦、绝望、放弃。甚至理不直也照样气壮,越堕落越快乐,越放纵越开心。我们早忘了自己身上其实一直藏着一颗太阳,任凭层层乌云般的不良情绪将我们层层笼罩,黑云压城城欲摧。
累赘太重,思虑太多,就无法轻装上路,更无法走到圆满。当我们如此彷徨沮丧时,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想得简单,做得细致,活得真实。无惧无畏,无愧无悔。不卑不亢,不慌不忙。
大道至简,人生有味是清欢。
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给自己减刑》一文中论述过一些人不满足于现状却又无力逃脱的囚徒心态。这些画地为牢,无所作为的囚徒和牧羊人这样踏实执行,心有天堂的圣徒,差距是多么大啊。
《植树的牧羊人》发表后,迅速引起轰动效应。一年时间,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就多出了160万棵树。一个虚构的人物竟可以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因为他种下的不仅仅是棵棵绿树,更是不灭的爱与希望!
张楚唱:“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如果每个人都能懂得自己这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并愿意付出还算说得过去的努力,就一定能给自己这一世的光阴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请不要让它悄悄燃起又悄悄熄灭,悄悄孕育又悄悄流产。不浪掷时光,不辜负生命。燃起身上的太阳,彰显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的高贵。
20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