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我愿永做您淘气的孩子——读泰戈尔《金色花》
(2018-10-22 17:23:18)
标签:
读书 |
分类: 文学鉴赏 |
愿永做您淘气的孩子
——读泰戈尔《金色花》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成千上万,能选入课本的必定是难得的好文章,哪怕是自读课文。
泰戈尔的《金色花》就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不安排课时,但我还是自作主张地与学生一起就这篇三百来字的文章品读了一节课。
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呀。
作者开篇便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照应题目,而且迅速进入情境。它“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让读者一看就能感受到这金色花既有花朵的特质,又有小孩子的特质。与蒲松龄《促织》中成名儿子幻化的小蟋蟀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迅速进入情境,也带领着读者迅速进入情境。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句发问,调皮又有趣。更有趣的是如果妈妈问他在哪里,他会“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但他不是单纯地想寻妈妈开心。你看他闹虽闹,却不忘悄悄地绽放花瓣儿,为妈妈送去芳香。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只要心中有爱,这调皮也是一种可爱啊。
这是怎样的一位妈妈呀。
这位妈妈在沐浴后,会“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给人的感觉那样雍容而又温婉;这位妈妈会“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给人的感觉那样知性而又安详;这位妈妈会在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给人的感觉那样勤劳而又从容。
这位母亲,多像圣母玛利亚。
这是怎样的一对母子呀。
开篇的“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句话,看似普普通通,却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尤其妈妈找孩子前“叫道”这两个字,透露出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担心与牵挂。结尾“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和“我不告诉你,妈妈”的对话又表现出母子两个深沉的默契。母亲的“坏孩子”三个字似怒实嗔,儿子的“不告诉你”四个字调皮又亲密。
“小小的”“暗暗地”“悄悄地”三个叠词把个小孩子的娇小、调皮与对妈妈的依恋活画了出来。看到这三个叠词,再想想泰戈尔先生那一把大胡子,总是忍不住想笑。
人这一辈子,如果永远可以在一个人面前撒娇淘气,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这个集子描绘了一批让人忍俊不禁又爱到心疼的天使般的儿童形象。泰戈尔认为,爱创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爱。而母爱、孩童之爱则是人类最真诚最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灌注在每个人平常的生活之中,过分的熟悉常常让它不被关注和察觉,甚至是麻木而几近忘却。所以他要呼吁,他要唤醒,他要为母爱的伟大和儿童的纯真歌唱。
在《开始》中,泰戈尔这样写一个初为人母者的心声:“因为怕失去你,我把你紧紧地搂在怀里。是什么魔术把这世界的宝贝牵引到这纤细的臂膀中来的呢?”在《法官》中,母亲如此对法官说:“唯有我才有权去责罚他,因为只有深爱他的人才可以惩戒他。”在《礼物》中,目送孩子的母亲叹息道:“你一口气饮尽了我们给你的爱,就转过身,头也不回地离我们而去了。”
这就是母亲,对上天永远心怀感激,对孩子永远依依不舍。
在《婴儿之道》中,泰戈尔这样写婴儿那富足者与乞讨者的双重身份:“婴儿有成堆的金银珠宝,但他却像个乞儿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他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没有缘由。这个可爱的小乞儿裸露着身体,装作完全无助的样子,是想乞求妈妈爱的财富。”在《孩子的世界》中,孩子与大自然是这样美好互动的:“我知道繁星会对他私语,天空也会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逗弄他。”在《花的学校》中,孩子是这样和母亲探讨花朵的来处的:“妈妈,我真的认为那成簇的花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这就是孩子,对妈妈总是依赖,对世界充满好奇。
人们经常将“懵懂无知”当做一组词来用,其实懵懂并非无知。如果真的一无所知,泰戈尔就不会在《玩具》中写自己再也回不到童年的无奈:“孩子,我已忘了一心一意玩树枝儿与泥饼的方法了。”就不会在《最后的交易》中如此写成人只知利益交换,不懂真心永远:“从今往后,在这个孩子的游戏中完成的交易,让我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博迦”,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金色花是圣洁的,像母爱;金色花是芬芳的,像童心;金色花是美丽的,像所有纯真的情感;金色花是可贵的,像一切回不去的曾经。
我一直相信母亲与孩子的相遇是神的旨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母亲对孩子的虔诚守护和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之谜找到答案。
我常在我的老母亲做饭时悄悄走到她身后,静静地看着她。她也常常在转身发现我后嗔怪着说:“干嘛呢?木头桩子在那里吓老娘。”我的老母亲65岁了。因为气血不畅的原因,她的一只手是热的,另一只手却是凉的。我有时会握住她那只发凉的手,笑着问她感觉最近身体怎么样,她总是甩开我的手说:“娘没事儿,干你的工作!”
我变不成一朵金色花,但是,娘啊,我愿永做您淘气的孩子。你愿意么?
2018.10.22一稿
2019.9.3二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