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涯随想(六)一点点儿靠近文明
(2018-10-19 15:17: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生涯随想 |
一点点儿靠近文明
李老师(我家属)2014年曾赴伦敦进修一个月。回来后跟我说:“那里的公车上、餐厅里都是安静的。公车上安静读书,餐厅里安静用餐。在那种氛围中,你会感觉不考虑别人感受大声说话的人不仅讨厌,而且丑陋。”
而我们身边,餐厅里常常乌烟瘴气,公车上不乏高谈阔语。
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作家梁晓声对“文化”是这样诠释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四句话中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后面三句话的前提。而修养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
有无教养直接关系到有无修养。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跟老师沟通:老师您多担待,这孩子就这样,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每逢听到这样的声音,我都会想起我们的餐厅和公车。其实大声说话影响别人也不算什么大错,也没偷,也没抢。更没有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不过深思之:“就这样”,就可以继续“这样”吗?“小错不断”是不是就是大错?
中国式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生病,至于毛病,往往是放在其次的。生病当然需要关注,但忽略了毛病,却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习惯是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坏毛病是一辈子还不完的债务。
柏拉图曾制止几个小孩子玩骰子。孩子说这种小事儿你也要管。柏拉图说习惯可不是小事。丰子恺说他疑心那些小时候用开水烫蚂蚁的人长大后会开着飞机,去轰炸那些无辜的平民。
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
习惯性迟到的孩子,积极性堪忧。习惯性找不到东西的孩子,规划性堪忧。习惯性依赖父母的孩子,独立性堪忧。习惯性不收拾自己就餐位置的孩子,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堪忧。习惯性屡教不改的孩子,自尊心堪忧。习惯性说脏字的孩子,维护个人形象的意识堪忧。习惯性影响集体荣誉的孩子,将来在社会这个大集体立足堪忧。
这样分析下来,试问,又有哪一件事是小事呢?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是有责任的。”小到班级家庭,大到国家社会,基本的构成元素都是每一个人。只有每一个人都守规则,懂文明,我们的班级、家庭、国家、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要照顾到经济、政治、军事、科技这些硬实力方面,也要关注我们的文明文化这些软实力方面。
政治经济不能从娃娃抓起,而文明文化是完全可以从娃娃抓起,从少年抓起的。或者说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少年抓起。家庭教育在此发挥着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弟子规》前几句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也就是说要先把做人这件事做到位了再去研习文化知识。真知灼见,切莫倒置。
让我们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一道,教育和引领好我们的孩子一点点儿靠近文明,只有这样,当我们再说起“和谐社会”、“民族未来”等词语时,才会拥有十足的底气!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