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由逆及顺的心理历程
(2018-04-08 09:45:00)
标签:
读书 |
分类: 文学鉴赏 |
由魔成佛
——论孙悟空由逆及顺的心理历程
摘要:孙悟空从桀骜不驯的妖魔到终成正果的神佛,其间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这些磨难既修其身,亦修其心,而尤以修心为其重心。孙悟空在肉体上经受苦难,更在心理上经受考验。放下屠刀,并非立即就可成佛,只有当他的心理经过重重考验迈向成熟时,他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化蛹成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更是一个美丽的的过程,孙悟空经受够风雨的洗礼,才终于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那条彩虹。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由逆及顺 心理
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孙悟空的斗争史。在这部异常残酷又洋溢着英雄乐观主义精神的斗争史中,孙悟空与天斗、与地斗、与神魔斗,经历了重重磨难,经受了重重考验,才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从而由逆及顺,由魔成佛。
由逆及顺的“顺”字,不仅指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归顺。我们从孙悟空第四回“名注齐天意未宁”时的不可一世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时的驯服归顺这一巨大变化来看,孙悟空在其中的九十多回里,内心的争斗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所以,只要我们摸清了孙悟空心理活动的轨迹,他由逆及顺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经过认真阅读与思考,我认为孙悟空由逆及顺的心理支撑点有以下六个。
一、被迫顺服
被迫顺服又包括两点,一为如来五行山的压制,二为唐僧紧箍咒的约束。
《西游记》第一回孙悟空一出世便“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天宫中的玉皇大帝。这便为日后的大闹天宫,险些抢了玉帝的位子奠定了基调,埋下了伏笔。当然也为日后的被压五行山立好了支撑。第二回学得本领,紧接着第三、四、五回便扰龙宫,乱幽冥,闹天庭,斗神兵。可以说前五回孙悟空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到了第七回“五行山下困心猿”,孙悟空生命中的煞星——如来出现了。孙猴子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被压五行山下,被迫老实了五百年,这血一般的教训让悟空也曾老实反省过,不然便不会有第八回见菩萨时所说的“我已知悔了,但愿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这番话了。
五行山压了悟空五百年,金箍却是跟了悟空十万八千里路。猴类天性好动,再加上孙悟空神通广大,怎甘心受人驱使。菩萨见悟空不服管教,遂设计用金箍约束与他,传“紧箍咒”于唐僧。这样一来,孙悟空只有认命,老老实实地护送唐僧西去。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一书中多次用道“心猿”一词,这也正是表明成佛之关键在于修心。《西游记》诞生在正值王阳明“心学”的兴盛时期,可以说“大闹天宫”是在“放心”,“被压五行山”是在“定心”。暂时强迫性的“定心”并不能让悟空彻底改变,所以又有了日后“西天取经”的“修心”。
二、同类告诫
五行山与金箍只是从形式上使其顺服,离真心顺服还相去甚远。只有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莽撞,才有可能悔悟。“同类告诫”在此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类的告诫,即与悟空同样具有判逆性的同类们的下场所起的警示告诫作用。这又分为正反两方面的告诫。
正方面的告诫以黑熊怪与红孩儿为典型代表。黑熊怪盗袈裟,红孩儿变观音菩萨,他们都同悟空一样冒犯了神灵。黑熊怪和红孩儿也与悟空一样都被金箍约束。而黑熊怪与红孩儿所用的都是枪,都曾在戴上金箍后挺枪欲刺菩萨。这与悟空在戴上金箍后要棒打唐僧也是如出一辙。最后二人顺服,一个作了守山大神,一个作了善财童子。《西游记》第四十九回唐僧师徒路阻通天河悟空去南海向菩萨求救时,又见到了已成正果的守山大神与善财童子。作者这样安排,除了用来前后呼应以外,个中深意大家应该能看得出,绝顶聪明的悟空当然也会心有所悟。
反方面的告诫以六耳猕猴为典型代表。六耳猕猴十足是孙悟空的翻版。他不仅相貌本领与悟空相似,而且脾气性格也与刚出道时的悟空一般无二。六耳猕猴也与悟空一样举棒向唐僧(前者实施后者未实施)。六耳猕猴与当年悟空狂妄得不屑如来一样嚷着与悟空去如来面前见个真伪。不过最终也与悟空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一样逃不出如来的慧眼。结果真身被识破,落了个死于非命。
作者设计六耳猕猴这个形象更是大有深意。六耳猕猴作为悟空的翻版落了个可悲的下场,这场杀猴给猴看的闹剧比杀鸡给猴看更具有直接的冲击力。杀死六耳猕猴的非是旁人,正是悟空。他亲手送六耳猕猴上了西天,也正是亲手灭掉了那个昔日的充满魔性的自己。这一棒下去,也正表示了他已决心与过去的那个自己分道扬镳。
三、恩威并施
“同类告诫”已颇能令悟空惊醒,而“恩威并施”则进一步消减了悟空的锋芒。
威慑作用,当然首推如来。如来佛祖是悟空第一个克星也是悟空最大的克星。悟空在前五回中立于不败之地,把天宫玩儿了个底儿朝天。这也是他以后逢着妖怪就向人家炫耀的招牌。可是如来一个巴掌五根手指就把悟空的一身本领化为乌有,在轻描淡写之间便将其压于五行山下,一张写着六字真言的小纸条就使其五百年动弹不得。这等法力算是给悟空上了人生中颇具震撼力的一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悟空定会有所警醒与收敛。
再说悟空从五行山解救出来后,一路降妖伏怪。可是这些妖怪们除少数几个外(如黑水河妖,连环洞妖)都是相当难对付的。《西游记》全书唐僧师徒所经灾难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灾难,都是悟空请他人协助方得渡过。而且有一些妖魔(如红孩儿、黄眉童子等)把坚强的悟空都逼得痛哭失声。这不能不让悟空意识到自己能力之有限。而相形之下,悟空请来的帮手则往往是手到擒来,不废吹灰之力。这其中不乏悟空的手下败将。如被悟空“捽了个倒栽葱”(第七回)的太上老君,帮悟空收服了凶恶的金银角和把悟空都要逼疯了的独角兕。如吃过悟空一棒的哪吒太子,帮悟空遮天又帮悟空降服了大力牛魔王。手下败将今日的威猛,悟空也一定会有所感慨。
再说恩情,吃的苦头越多,对帮自己的人便越是感激。这又首推观世音菩萨。悟空本以为自己神通广大可以万事不求人的,可五百年压制之苦让急于获得自由的悟空向菩萨求情。这是悟空第一次向人低头。菩萨帮悟空脱得五行,对悟空确有再造之恩,而此后很多灾难都是菩萨或直接或间接的帮忙化解。《西游记》七十五回若不是菩萨的三根救命毫毛,悟空在妖魔的“阴阳二气瓶”中恐怕凶多吉少。还有其他的如太上老君,托塔天王,二十八宿等悟空昔日的对头也在帮忙协助中摇身变成悟空的恩人。对待恩人,当然不能再无法无天。
恩与威双管齐下,悟空必然谨慎而行,多有收敛。
四、情感使然
情感使然又分为两点:一为对自己“付出”的一种本能的珍惜与维护,二为日久生情与患难见真情。
当代著名作家刘墉先生曾写过这样一篇名为《先付出的爱》的哲理小品。写的是一个平日极少与邻里往来异常冷漠的老太太,有一次从火中救出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她此后一改往日的行事风格,对小女孩关爱备至。人们问她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她回答说:“因为我差点为她送了命。”刘墉先生将这种心理命名为“先付出的爱”,付出越多,这种感情就越强烈。悟空为保唐僧,多少次九死一生,当然不希望唐僧遭害。他是对自己“付出”的一种本能的珍惜与维护。
日久生情不必多述,人心肉长,时间久了,情生是必然,而患难之中又往往见真情,情深又是必然。
情感使然这两点使悟空一心追随唐僧而无怨无悔。二十七回悟空因白骨精事遭贬时,唐僧念紧箍咒赶悟空走他尚且不愿走,这与第十四回唐僧念紧箍咒留悟空他尚且不愿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看第四十一回悟空遭红孩儿火烧,气急攻心,昏死过去后的一段描写:“原来那行者被冷水逼了,气阻丹田,不能出声,却幸得八戒按摸揉擦,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沙僧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且苏醒,我们在这里哩。”悟空昏死过去醒来后还是心念师傅,这一声“师傅啊”道出了悟空对唐僧的一片赤诚之情。相信此时没有头上金箍,悟空也一定会护师西去。
五、愈挫愈勇
孙悟空尽管多次在与妖魔的争斗中险象环生,但他总是能笑到最后。他天生有着不畏困难的精神,这从第一回中其他猴子不敢越过瀑布进洞而他却奋勇当先一事便可瞧出端倪。而且悟空轻易绝不低头,诚如《西游记》二十三回中八戒对他的评价:“我晓得你的尊姓高傲。”我们再看他自己的一段叙述:“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第十五回)当然对一般的神灵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如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同上)。对神灵尚且如此,对于妖怪,当然更不会轻易认输。妖怪越是凶恶,他越是大步向前。他挑战困难,超越困难,愈挫愈坚,愈挫愈勇。他已把这种生活当作一种乐趣,已经把护师向西天视为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这也便使其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肩负起了神圣的使命。
六、灵根惠性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孙悟空的一句“人儿无信,不知其可”便证明他比其他猴子在见识上高出一筹,也印证了他有灵根这一事实。第二回中悟空能参透菩提祖师的“盘中之谜”又证明他比祖师其他弟子的悟性高出一筹。而第二十三回中唐僧问天色已晚,何处安家时,悟空的回答是“师傅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这一问一答,又证明悟空的灵根慧性比唐僧也要高出一筹。通过这三个高出一筹,作者就不动声色地把孙悟空的超凡悟性一步步推向了极致。而紧接二十三回的二十四回中孙悟空的一句“只要你心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则给悟空的悟性来了个高度概括。悟空在说出这番话时就足以看出他已经相当具备佛性了。
悟空灵根悟性,欠缺的只是引导,只要引入正途,成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孙悟空的六重心理前三种还或多或少的对悟空进行强制告诫与警示,后三种心理则完全是自我的选择。六重心理此消彼长,互相参融。有的悄然而退,如五行山与金箍(第二十七回唐僧念紧箍咒贬悟空走悟空不愿走时金箍已名存实亡),有的则贯穿西行全程,如后面的五重心理。
可以说是五行山使其“在其位”,金箍使其“谋其政”,同类告诫使其归心,恩威并施使其收敛,情感使然使其无悔,愈挫愈勇使其热衷,这五重心理同为经线,又有自身的灵根慧性作纬,便交织成了孙悟空由逆及顺的心理网络。心网织就,孙悟空也便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由“历代驰名第一妖”(十四回)终成斗战胜佛。孙悟空由逆及顺的心理历程也便到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