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读着就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2018-04-06 07:14:01)
标签:
文化 |
分类: 用心看世界 |
读着读着就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读书与教育
以前,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要想给别人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可是一桶水总有用完的时候,何况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也早已不满足于一碗水了,可能一下子就管我们要一桶水。甚至要一缸水,那么我们怎么办?用一句“好尴尬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是充实自己,再充实自己。而充实自己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
不读书,教育之树无根;不读书,教育之水无源。无根之木必凋,无源之水必竭。
这种与教育工作相关的阅读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
因为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在参加工作后把文言文讲得更明白些,在大学时我就读完了一整套共计二十本每本都如砖头一般厚度的《资治通鉴》,读完了《战国策》和《史记》。以及一系列的人物传记。比如《孔子传》《诸葛亮传》《李白传》《苏东坡传》《纪晓岚传》等等。参加工作后又读了《二十四史精华》和《上下五千年》。做了大量的摘记,也写了一系列的读书笔记。
有次讲一个文言文段,涉及西晋的八王之乱。我用五分钟的时间把八个王之间如何自相残杀的来龙去脉给学生梳理了一遍。学生们都听傻了。我还经常给学生做一些知识普及。比如黄瓜为何叫黄瓜不叫绿瓜。其实它本来叫胡瓜,从西域引入的,后来隋炀帝讨厌胡人,就根据谐音改成了黄瓜。比如为何不说买南北说买东西。因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金和木可以为我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用品,水和火则不能。再比如,有一天讲到汉语的影响力问题。我跟学生说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好多词汇并不是汉语,比如利索,嘀咕是满族话。“的、了、吗、呢”是蒙古话。学生们惊呼不已。
第二,比较型阅读
讲史铁生《我与地坛》,就把他的《好运设计》和《命若琴弦》都细细品读。
讲沈从文《边城》,就把他的《萧萧》和《生》也拿来好好欣赏。
讲朱自清《荷塘月色》,就把他的《给亡妇》和《冬天》也找来用心体会。
讲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就把丘吉尔和列宁等世界著名演说家的演讲稿拿来研究,分析归纳与马丁路德金的共同点。
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作者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有更为立体的认识。毕竟,学生们这一辈子可能就学这位作家的这一篇文章,难免有认识不全面之处。
比如前两天讲完苏洵的《六国论》,我又把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与其作比较。比较立论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学生们很感兴趣。我敢说,如果我们不去引领学生作比较。可能很多学生一辈子都不知道《六国论》不止一篇。对学生,对老师,对我们的古典文化,都是不小的损失。
第三,鉴赏型阅读
为了能把古诗讲得更专业一些。我读了李元洛的《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读了《最美丽的古典诗词》、纳兰秋的《诗人的眼泪》、朱鸿的《诗人多难》和李国文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而且还写了一系列的诗歌鉴赏随笔。统一命名为“任是数语也动人”,这一随笔系列在咱们学校的书香博客上还在更新。现已累计两万两千多字。
去年带高三,我在语文组每周给学生发的阅读材料中开辟了诗歌鉴赏专栏。每期点评一首诗。学生们通过我的点评领略到了细读诗歌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把金圣叹评水浒通读了一遍,感觉不过瘾,又把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李卓吾评《西游记》都好好读了读。并受他们读书风格与点评特点的启发写出了品评水浒英雄人物系列,西游记里的神仙鬼怪人系列和谈人说鬼话聊斋系列。共计五万八千多字。
当你有了足够的阅读量,你会发现,你所讲的每一个作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活生生的人。你所讲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是带着强烈个人烙印的表达与诉说。那种与质感生命对话,与美妙文字共舞的感觉。真的很美好。
当你在课堂上可以很自如地援引作者的人生经历,很自然地拿其他文章与你讲的内容进行比较。当你可以给学生提供很专业的鉴赏视角,提供很独特的审美方向。你会发现,教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读书与人生
我认为读书对于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读书,让我遇到更真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人活一辈子等于没活过”。因为人只有一辈子,无法和可能有的的上辈子和下辈子作比较。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读书。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各种人的不同活法儿,从而给自己的人生以借鉴。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对人生的诠释,从而给自己的人生以指引。在这些借鉴与指引中,努力把自己这一辈子活得更好。
比如你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你会懂得什么叫命运多舛,什么叫扼住命运的咽喉;比如你读史铁生的《好运设计》与《命若琴弦》,你会明白不抱怨,也不苟且,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比如你读林清玄的《清欢三卷》,你可以知道原来人可以活得这么有智慧;读周国平的《风中的纸屑》,你会看到这世上有的人,活得远比你深刻得多。读孙睿的《草样年华》,又让你领略到文章可以如此的幽默风趣。
读书多了,我更爱微笑了,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脚步走得更从容一些,更愿意让自己变得幽默和有趣起来,更愿意在清晨出门时看到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默默地在心里点一个赞,更愿意在学生跟自己问好时回一声“你好”,更愿意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心存感激。
所以对人生而言,读书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学最棒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第二:读书,让我看到更大更美的世界。
西方有句谚语:山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我们拥有一双什么眼的眼睛,我们就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对线条和色彩不感冒的人来说,向日葵和蒙娜丽莎等于不存在;对于对音符和旋律不感冒的人说,梁祝和二泉映月等于不存在;对于对文字和修辞不感冒的人来说,《哈姆莱特》和《红楼梦》等于不存在。那么,推而广之,对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没有任何感觉的人,一辈子也只能活在一个实用主义包打天下的世界里。扪心自问,这一辈子,我们有多少时候,是自己把自己关在了美好世界的大门之外了呢?
如周国平所说,这世上有太多的人在工作车厢里拼命挣钱,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消费。向前去再向前去,却不愿意停下来扭头看一看车窗外那美丽的风景。一个本应有着生命灵性的人,却不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灵性所带给自己的崇高感。那么生而为人,又有何意义呢?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读书,让我练就了一种内在视觉。使我很自然地去捕捉生命中那些富有意义的片段。哪怕在雾霾中我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激情。
读书,让我看到更大更美的世界。
丰富知识,涵养性情。启迪智慧,领悟人生。读着读着,就看清了来路与去路;读着读着,就明白了珍贵与幸福。
亲爱的朋友,在夜等着灯,灯等着人,人等着心的时候,打开一本书来读吧。祝你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