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蓬蒿]风光记忆:露天电影

(2024-01-11 22:42:56)
标签:

风光厂

历史

      提起506的露天电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风光厂生活、工作过的人们,心头都会涌出一股暖暖的旧时回忆。
     建厂初刚破土动工,尚处于“三通一平”时期,整个506工地都还是一片荒坡、坟地,只有试制楼前不大的空地地势稍平,那时厂里也就二、三百人,所以,最初电影是在试制楼前的空地上放映的。
     随着工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员增至近千人,试制楼前的空地太小,加之生活区不少地方已平整出来,放映地点就改到了原都匀农中留下的土坯砖盖起的老食堂对面刚平整出来的空地上
     工厂大礼堂盖成后,也曾放过一阵电影(尤其是在冬天)。但风光厂职工、家属加上工厂附近的农民,两、三千人挤在一起,偌大的礼堂显得格外拥挤,后面人的视线常常被前面人遮挡,加之人多,空气混浊,且礼堂内音响不敞亮,效果不太好。因此,尽管工厂购置了放映机,并在礼堂内专门盖了固定的放映室,灯光球场竣工后,无论春夏秋冬,电影还是基本固定在灯光球场放映了。灯光球场平整、敞亮的水泥地坪,不要说两、三千人,四、五千人都还宽敞,18号楼前那一排排堡坎石梯,也是观影的极好座位。
     每次放电影,如同过节般的快乐。下午,看到幕布挂起,不少孩子早早搬着板凳去占座位。放映前孩子们在球场上穿梭奔跑,欢笑雀跃。暮色降临,开始放映。偶尔会有调皮的孩子把头、手伸到放映机前,让投射的光束把自己的脑袋或小爪子投映到银幕上。恋爱中的男女青年则紧挨在一起,一边看电影,一边卿卿我我,讲不完的悄悄话。夏天,星空之下,晚风轻拂,大家享受着工作一天后放松的惬意,并随着影片的剧情起伏或欢笑或唏嘘。冬天,则裹上棉大衣,那怕冻的手脚僵,脸发麻,流鼻涕,也要坚持把电影看完。
     而对附近的农民来说,工厂放电影,无疑是他们最高兴的一件事了。没有广播,不用通知,他们口口相传,不仅居住在排田和一里路外的坝干的村民,连住在小围寨麻袋厂附近的农民,都会爬3公里长的陡峭山路到厂里来看电影。       70年代工厂没有电影放映机,每次都是请都匀电影公司来厂放映。一般是周末下午,厂里的解放牌卡车到电影公司,接上放映员并携带放映机到厂。食堂炒上几个好菜,热情招待。晚餐后,政工组(厂工会)的工作人员协助接通电源,拉起幕布,安好音响。暮色降临后,开始放映。那时是16毫米的机子单机放映,一盘拷贝放完,停机,换上下盘拷贝接着放。经常放到一半即亮起大灯,随着音响喇叭里会响起放映员的声音:“由于跑片子未到,请大家休息一下。”所谓“跑片”,就是一个电影拷贝几个地方同时放映,上家放完几盘,立刻被等着的下家拿走,一部影片要跑好几次才能放完。只要听到参与跑片的厂运输科的吉普车回厂的声响,等候的人群中就会响起一阵欢呼声,离座嘻闹的孩子们立即跑回到座位上规规矩矩坐好。记得在试制楼前空地上,一次周末连放两部影片(一部是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另一部片名记不清了),由于跑片的原因,加上放映频次多,电影拷贝多次出现故障需修复,两部影片断断续续放完,已是第二天凌晨近四点,东边山头泛起了鱼肚白——天亮了。
     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匮乏的年代里,每月一次食堂的红烧肉是物质上的“会餐”,每周一次的电影则是大家企盼的精神“会餐”了。工厂对电影放映也十分重视。据笔者工作笔记记载,1977年3月15日,厂党委常委会就电影放映问题作如下规定:1、法定时间工会组织正常放映;2、有新片需在法定时间外加映时,晚11点前结束的,经厂主管领导批准。超过12点的,由生产科、厂工会商定第二天上班时间,并要一倂考虑托儿所孩子入托及食堂开饭时间;3、生产车间关键工种(如光刻等)二班可以暂时离岗看电影,但必须补班,且必须补够时间;4、由于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经常看不上电影的工种(如动力科运行值班电工、电话总机班话务员等),由工会与有关部门研究办法解决。
     那个年代可放映的影片不多,翻来复去的就是那几部:外国的“摘苹果的时侯”“鲜花盛开的村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国产影片“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奇袭"及八个样板戏等。每次影片前都要播放一段加片——“新闻简报”,内容主要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情况等。
     有人这样形容那个年代放映的电影:朝鲜电影哭哭笑笑,南斯拉夫电影搂搂抱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明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其实这描述的仅仅是电影的表象。电影不仅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精神生活,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中,双目失明的女孩爬在地上,一边摸索好不容易找到却被打落在地下给妈妈治病的药,一边哭喊着“妈妈,药,妈妈,药”时,观众为影片中主人公遭受的阶级压迫的苦难唏嘘啜泣;看“地道战”“地雷战”“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时,大家对影片中那些为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抵抗外敌侵略的血性儿女肃然起敬,并在胸中升腾起“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浩然正气;“英雄儿女”中,王成“向我开炮”的吼叫更是令人血脉贲张,热血沸腾.........。而在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年代,“新闻简报”也成为了大家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高,实在是高”影片中那些经典台词至今记忆犹新,令人难忘。“英雄赞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啊朋友再见”等歌曲更是传唱至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1984年,厂里花6万元从南京买了一台当时国内性能最好的放映机,并由厂工会经过培训后掌握了相关技能的人员自己放映,结束了请电影公司来厂放映电影的历史。新机子影像清晰,音响效果好,双机放映,不用停机换拷贝,还能放映宽银幕影片,083基地的其他兄弟厂十分羡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80年代中、后期,不仅电影片源丰富多样,电视机、录像带也极为普及。厂里办起了闭路电视,风光厂每个家庭足不出户,晚上在家就可通过闭路电视看录像片了(每周两次)。经综合考虑,工厂将电影放映时间调整为原则上每月一次(有新片时可加映),“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亦放映电影。
     90年代中后期,工厂陷入濒临破产困境,电影放映随之划上了句号。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灯光球场上,锈迹斑斑的黑色拉幕杆横跨两端,似乎还在等待幕布的拉起(2016年12月摄)。
     如今,城市里不仅有了众多装饰豪华的电影院、剧场,电视、网络上的故事片、电视剧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提起露天电影,恐怕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很多孩子已全然不知。有时偶有报道有志愿者为偏远山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送去露天电影的新闻——露天电影与时代已渐行渐远。但笔者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不会忘记:在506宽敞的灯光球场上,暮色降临,银幕高挂,大家坐在板凳上观看露天电影时的场景..........

                                                             2017年9月28日
                                                             2024年1月11日重发
分享:



阅读(395) 收藏(0)  喜欢 打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