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风光建厂50周年的日子。
1971年初,林巍带队的北京774厂援建先遣人员和陈景忠为首的10位军队干部,沿着距都匀市7公里南郊一条弯曲陡峭的山间小道,气喘吁吁地爬坡进入大山深处蟒山脚下一个叫排田的地方。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幢破旧的原都匀农中遗弃的二层小黑楼,一排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还有的,就是一片布满乱坟堆的灌木杂草丛生的荒山坡。
风光电工厂(4433厂)三线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建设者们盖工棚、睡通铺、吃包谷饭、喝河沟水,开山放炮、修路、打井、架高压线创业的艰辛,今天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

农中遗弃的小黑楼因陋就简改造成了试制车间。

上世纪70年代初,一女学工班在她们的工棚宿舍前合影。

建厂初期的基建生力军——男学工们。

打钢钎开山修路。

女学工卸砖。

1974年11月,车推肩挑修建动力3万5千伏变电站。

1972年,参与试制第一支高频大功率管的试制车间员工。

1976年11月18日,风光验收投产大会。

都匀风光厂区。
都匀风光生活区。

一车间磨片。

二车间外延检验。

三车间光刻。

四车间扩散。

五车间老化。

1991年8月25日质检科成品出厂检验。

机电科四号厂房。

动力科部分区域。

1991年8月25日职工下班出厂门。

都匀风光厂全景(曾幼宇摄)。
岁月飞逝,转眼50年过去了。
50年,风雨砥砺——
1976年11月验收投产,风光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提供了大量高可靠产品;1997年9月资金断流,全厂职工自救图存,五天集资110万元启动生产;2003年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为4433厂颁发荣誉状,表彰工厂为“神—舟—五—号”载—人首飞成功作出贡献;2004年4月,在没获国家搬迁费,企业债台高筑、亏损严重情况下,全厂职工团结拼搏,将“不可能”变为现实——工厂主体调迁到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恢复生产,实现了“走出大山”的夙愿;2005年赢利200万元,一举甩掉了亏损10多年的“帽子”。2006、2007两年,又连续实现年利润200多万,振华集团赞许风光实现了“起死回生,扭亏为盈”,“振华报”则形容风光“休克鱼复活”;2008年1月,在振华集团第一个吃“螃蟹”——与民企合资经营,为风光腾飞构筑了良好平台。
50年,沧桑巨变——
从“国营风光电工厂”到“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从一幢破旧小黑楼因陋就简改造的试制车间到贵阳新址现代化厂房和堪称高、—精、—尖先进的电路生产设备;
从验收投产时的线性电路、高频大功率管、MOS电路三大系列产品到如今在全国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运算放大器、轴角转换器、电机驱动器、电源管理器等模拟、数模混合电路;
从濒临破产到年营业收入向10亿元迈进;
从上世纪90年代末5个月发不出工资到如今公司门口停满职工私家车。

2003年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为工厂颁发的载—人—航—天荣誉状。

2011年4月18日,风光16号新厂房搬迁仪式,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合影。

座落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风光公司全貌(2021年3月26日)。

16号新厂房里聚精会神操作的生产线员工(1)(2019年9月苏贵东摄)。

16号新厂房里聚精会神操作的生产线员工(2)(2019年9月苏贵东摄)。
50年,一代又一代风光人传承接力,不忘初心,用心血、智慧和汗水,走过了荜路蓝缕——濒临破产——涅槃重生——再铸辉煌的风雨历程。
50年,是每一位风光建设参与者的一步步脚印。
50年,倾注了每一位风光建设参与者的浓浓深情。

充满青春活力与朝气的风光新一代(2019年9月)。

2021年7月23日,公司入职新员工参观都匀老厂。
岁月半世纪,风光正青春。扬帆再启航,奋进新征程。
衷心祝愿风光明天更加美好。
2021年11月2日
+1
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