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天蒙蒙亮,贵州都匀市南郊7公里外的排田山上,风光厂生活区的高音喇叭里响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新的一天开始了。

风光厂俯瞰全景图(油画)。一条隐约可见的公路将占地527亩的风光厂一分为二,左边厂区,右边生活区。
家庭主妇们起床洗漱后给全家人准备早餐或到食堂买馒头稀饭,住在“准筒子楼”(家家在外廊过道上用木板围起的蜂窝煤炉上煮饭炒菜。整幢楼没有一间厠所。笔者称其为“准筒子楼”)的主妇们则把痰盂拿到公共厠所洗涮。一些在都匀市里就读的学生早餐后即到车队,乘厂交通车下山(交通车返程时将住都匀市的职工接回厂上班)。七点半左右,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向子弟学校走去,年轻的家长们把婴幼儿送到托儿所。七点四十五分,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提醒人们:该上班了。大家走出家门,人流涌向厂大门。八点,jun号声响——上班了。有几位在上班号声尚未停息,嘴里含着最后一口馒头,狂奔进入即将关闭的大门的年轻人——那一准是睡了懒觉的主,迟到按规定是要处罚的。

风光厂大门(2019年6月9日摄).

一号、二号厂房(2011年6月23日摄)。

办公楼远眺(2011年6月23日摄)。

办公楼(2019年7月1日摄)

昔日的托儿所,如今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厂区公路(2011年6月23日摄)。
上世纪80年代厂侧门公路(上),如今“伤痕累累”(下
)( 2019年7月1日摄)。

子弟学校全景。

子弟学校教师朱宝清正在给学生授课。

党、工、团领导与子弟学校教师欢度第十个教师节。
厂区、生活区一路之隔。在厂区上班的人员有事(如到生活区的总务、食堂、运输等部门办事或到卫生所看病、到蜂窝煤场买煤等)要离开厂区,必须填写劳资科印制的出门条,写清所在部门、姓名、出门事由等内容,部门领导签字方可出门。厂门口考勤人员填写离、返厂区时间。月末,劳资科作为统计病、事假的重要内容。

这张考勤表,大家应该是十分熟悉的。

厂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召开党员大会。主席台人员(左起):苏贵东(总工程师)戴浩梁(厂长)都进波(党委书记)任毅(副厂长)。
厂
职代会上, 职工代表在举手表决。

庆祝建党七十周年,举办“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活动,男、女主持人王平、席广健。

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表彰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主席台人员(左起):都进波(党委副书记)何开福(厂长)陈坤明(总工程师)刘城(原工会主席
离休干部代表)高大雄(原副厂长 离休干部代表)戴浩梁(副厂长)。
中午十二点,随着下班的激越号声,近千名职工涌出厂大门。单身职工敲着饭盆到食堂排队买饭,成了家的夫妇一方到澡堂边的蒸饭箱里取饭(上午上班路上,顺道将淘好米的饭盆送入了蒸饭箱),一方到生活区简陋的菜摊上买点菜、肉、豆腐回家。于是,家属楼过道上,家家用木板围起的蜂窝煤炉上飘起了菜香。也有图省事的,煮碗米粉或面条打发,抓紧时间休息,待晚上再煮饭炒菜了。下午五点半,运输科的交通车准时停在厂大门口,将家住都匀市里的职工送下山,再把在都匀市里就读的学生接回厂。家属区的人们则端着盆,到澡堂里洗去一天的疲劳。

食堂买饭。

昔日的菜市场(2019年7月1日摄)。
两楼相向的4号、5号家属“准筒子楼”。(2019年7月1日摄)。
9号、10号家属楼,结构与4号、5号家属楼相同(2019年7月1日摄)。
8号家属(2019年7月1日摄)。
风光北路(2019年7月1日摄)。
风光中路(2019年7月1日摄)。
风光南路(2019年7月1日摄)。
晚饭后,人们沿着生活区的风光南路、中路、北路遛弯散步。一些技术人员、职工主动到一路之隔的厂区加班是常事。有时车间里上二班遇到问题,在家休息的相关人员立即到车间帮助解决。“工人三班倒,班班有领导”是常态。入夜,保卫科护厂队(经济民警)在厂区、生活区巡逻,守护着大山里的这份宁静。
大山里有邮政所、银行代办处、商店、粮店、卫生所、子弟学校、托儿所、蜂窝煤场等,可以满足人们就医、孩子上学及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需求。但每逢难得的一个星期天(1995年7月1日起全国实行双休日),大家还是喜欢挤厂交通车进城(大家称之为“下山”)去感受城市那特有味道——虽然都匀是个县级市,但它是黔南州政府所在地,有着不同于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喧嚣气息。一家老小沿着百子桥、大十字、小十字、百货大楼逛一大圈,每一个大小店铺,每一个商品柜台,都要看一看、问一问。而后,手拎肩背着大包小包的菜蔬及日用品,疲惫不堪的赶往老火车站前的候车点,挤着拥挤的厂交通车回厂。

22号家属楼。写有“肉市”字样的房间上世纪80年代曾是工厂平价供应蔬菜的菜店,相邻的是邮电所和银行代办处(2019年7月1日摄)。


23号家属楼底层是供应文具用品、布匹、鞋袜及酱油、盐、醋、烟酒的商店(2019年7月1日摄)。

原运输科大门(2019年7月1日摄)。

原运输科办公室及停车场(2019年7月1日摄)。

2015年8月13日,原运输科部分职工合影。二排左三为原科长张德政,左一为原党支部书记刘为生。
2020年4月5日
清晨六点半,天蒙蒙亮,贵州都匀市南郊7公里外的排田山上,风光厂生活区的高音喇叭里响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新的一天开始了。

风光厂俯瞰全景图(油画)。一条隐约可见的公路将占地527亩的风光厂一分为二,左边厂区,右边生活区。
家庭主妇们起床洗漱后给全家人准备早餐或到食堂买馒头稀饭,住在“准筒子楼”(家家在外廊过道上用木板围起的蜂窝煤炉上煮饭炒菜。整幢楼没有一间厠所。笔者称其为“准筒子楼”)的主妇们则把痰盂拿到公共厠所洗涮。一些在都匀市里就读的学生早餐后即到车队,乘厂交通车下山(交通车返程时将住都匀市的职工接回厂上班)。七点半左右,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向子弟学校走去,年轻的家长们把婴幼儿送到托儿所。七点四十五分,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提醒人们:该上班了。大家走出家门,人流涌向厂大门。八点,jun号声响——上班了。有几位在上班号声尚未停息,嘴里含着最后一口馒头,狂奔进入即将关闭的大门的年轻人——那一准是睡了懒觉的主,迟到按规定是要处罚的。

风光厂大门(2019年6月9日摄).

一号、二号厂房(2011年6月23日摄)。

办公楼远眺(2011年6月23日摄)。

办公楼(2019年7月1日摄)

昔日的托儿所,如今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厂区公路(2011年6月23日摄)。
上世纪80年代厂侧门公路(上),如今“伤痕累累”(下
)( 2019年7月1日摄)。

子弟学校全景。

子弟学校教师朱宝清正在给学生授课。

党、工、团领导与子弟学校教师欢度第十个教师节。
厂区、生活区一路之隔。在厂区上班的人员有事(如到生活区的总务、食堂、运输等部门办事或到卫生所看病、到蜂窝煤场买煤等)要离开厂区,必须填写劳资科印制的出门条,写清所在部门、姓名、出门事由等内容,部门领导签字方可出门。厂门口考勤人员填写离、返厂区时间。月末,劳资科作为统计病、事假的重要内容。

这张考勤表,大家应该是十分熟悉的。

厂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召开党员大会。主席台人员(左起):苏贵东(总工程师)戴浩梁(厂长)都进波(党委书记)任毅(副厂长)。
厂
职代会上, 职工代表在举手表决。

庆祝建党七十周年,举办“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活动,男、女主持人王平、席广健。

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表彰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主席台人员(左起):都进波(党委副书记)何开福(厂长)陈坤明(总工程师)刘城(原工会主席
离休干部代表)高大雄(原副厂长 离休干部代表)戴浩梁(副厂长)。
中午十二点,随着下班的激越号声,近千名职工涌出厂大门。单身职工敲着饭盆到食堂排队买饭,成了家的夫妇一方到澡堂边的蒸饭箱里取饭(上午上班路上,顺道将淘好米的饭盆送入了蒸饭箱),一方到生活区简陋的菜摊上买点菜、肉、豆腐回家。于是,家属楼过道上,家家用木板围起的蜂窝煤炉上飘起了菜香。也有图省事的,煮碗米粉或面条打发,抓紧时间休息,待晚上再煮饭炒菜了。下午五点半,运输科的交通车准时停在厂大门口,将家住都匀市里的职工送下山,再把在都匀市里就读的学生接回厂。家属区的人们则端着盆,到澡堂里洗去一天的疲劳。

食堂买饭。

昔日的菜市场(2019年7月1日摄)。
两楼相向的4号、5号家属“准筒子楼”。(2019年7月1日摄)。
9号、10号家属楼,结构与4号、5号家属楼相同(2019年7月1日摄)。
8号家属(2019年7月1日摄)。
风光北路(2019年7月1日摄)。
风光中路(2019年7月1日摄)。
风光南路(2019年7月1日摄)。
晚饭后,人们沿着生活区的风光南路、中路、北路遛弯散步。一些技术人员、职工主动到一路之隔的厂区加班是常事。有时车间里上二班遇到问题,在家休息的相关人员立即到车间帮助解决。“工人三班倒,班班有领导”是常态。入夜,保卫科护厂队(经济民警)在厂区、生活区巡逻,守护着大山里的这份宁静。
大山里有邮政所、银行代办处、商店、粮店、卫生所、子弟学校、托儿所、蜂窝煤场等,可以满足人们就医、孩子上学及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需求。但每逢难得的一个星期天(1995年7月1日起全国实行双休日),大家还是喜欢挤厂交通车进城(大家称之为“下山”)去感受城市那特有味道——虽然都匀是个县级市,但它是黔南州政府所在地,有着不同于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喧嚣气息。一家老小沿着百子桥、大十字、小十字、百货大楼逛一大圈,每一个大小店铺,每一个商品柜台,都要看一看、问一问。而后,手拎肩背着大包小包的菜蔬及日用品,疲惫不堪的赶往老火车站前的候车点,挤着拥挤的厂交通车回厂。

22号家属楼。写有“肉市”字样的房间上世纪80年代曾是工厂平价供应蔬菜的菜店,相邻的是邮电所和银行代办处(2019年7月1日摄)。


23号家属楼底层是供应文具用品、布匹、鞋袜及酱油、盐、醋、烟酒的商店(2019年7月1日摄)。

原运输科大门(2019年7月1日摄)。

原运输科办公室及停车场(2019年7月1日摄)。

2015年8月13日,原运输科部分职工合影。二排左三为原科长张德政,左一为原党支部书记刘为生。
2020年4月5日
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