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2021-01-12 17:45:32)
标签:

贵州

镇远

青龙洞

杂谈

分类: 西南华南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4月11日下午,我们从西江千户苗寨来到镇远古镇,古镇位于镇远县境内,其位置位于下面地图中的右上角。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我们在镇远古镇先游青龙洞景区。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县东郊,舞阳河东侧。由青龙洞、紫阳书院、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莲花亭六部分组成。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一下青龙洞景区的地图。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要去青龙洞景区,必须先过舞阳河上的大桥。这座石桥名“祝圣桥”,原名“舞溪桥”。是为了祝贺康熙六十大寿而改名为祝圣桥的,它是东西走向的一座大型石桥。大方青石筑砌,全长135米,宽80.15米,高17米,共有7个孔。桥基始建于明洪年间,桥身建成于万历三十七年(1605年)至今保存完好。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传说贵州很久没出过状元,请风水先生看了许多地儿,称镇远能出贵州第一个状元,但得建座桥。于是建造了这座石桥,但桥建成后还是没出状元。人们又去找那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又说要在桥中间建造“魁星阁”。清光绪四年(1878年)镇远知府汪炳敖在桥东起的第三和第四孔之间桥面上,建成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式“魁星阁”。“魁星阁”建造后的三年之内贵州就出了两个状元,于是它也被称为“状元楼”。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魁星阁上有楹联三幅。西面向府城一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面)楣额为:“云汉天章”楹联为:“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凤使,西为滇海庆云多。”其底层向东,楣额为“山河柱石”,两边楹联为:“扫尽舞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隔舞阳河往东看,位于城东中河山上的建筑群就是“青龙洞”景区了。从河对岸看到的几十米长的封火墙是万寿宫的侧面。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又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目前的规模。它占地21000平方米,由六大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这是站在桥上往西看,桥西就是镇远古镇。镇远古镇的情况我们将在下集介绍。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这是站在桥上往北看,远处的现代大桥名叫“舞阳桥”。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我们过桥后,走向中元禅院。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过桥后,迎面见“中元禅院”几个大字,
 此处称为中元宫,位于中河山石崖北段。由大佛殿、望星楼、藏经楼、六角亭、独柱亭等建筑组成。 
  从“藏经楼”下小门进入中元禅院。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进入中元禅院后, 首先看到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堂,下层用砖石叠砌起墙,上层雕有栏杆、窗棂,十分精密细致。大佛殿的上面就是藏经楼。
  青龙洞古建筑群是三“教”共存之地,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善哉”,道家的自然,出世和入世、世俗与脱俗、商贾与宗教之间,在此做到了和平共处。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殿后有月亮门。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我们继续向上走去。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这应该是望星楼了,游客只能从望星楼的内侧上去,楼本身不能进入。  
  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在望星楼上遥看玉屏山。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顶层的望江楼接近崖顶,为青龙洞古建筑群的最高处,可俯瞰舞阳河优美的曲线。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有同伴爬的比我还高,招招手,我们在这儿呢。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这座小亭模样挺奇怪,是个三角亭。上有“谐趣”二字。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把山上的绿树入镜,这样的构图别有趣味。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河对岸的码头、小船与绿树相得益彰。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游船都在那里,没看到有人在船上。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屋檐角上的装饰,通常都是走兽,而这个好似一条鱼形!不明白啊!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穿梭在古建筑群中,近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廊圩径,青瓦红墙,雕梁画栋,别具韵味,真可谓步移景换。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我们来到青龙洞。青龙洞位于中河山石崖南段,又名南洞或太和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此建成真武观。明弘治二年,镇远道士李道坚到此建道观,以后陆续增建,从山门到洞口,依次有山门、灵官庙、客房、半亭、吕祖殿、观音殿和玉皇阁等建筑。
     青龙洞山门为六柱重檐庑殿顶塔式牌坊,高8.5米,宽5.4米,厚0.38米,门楣上有草书“青龙洞”三字,系清光绪六年(1880年)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我们降低高度,下到接近地面。这里有“海上飞来”四个大字,是指整个建筑群好似天上飞来一般么?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我们来到万寿宫的后门(感觉是这样)。
万寿宫即江西会馆,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元明以来,古城镇远由于水陆便利,一时外来商贾云集,移民增多,成为水陆重镇,西南都会纷纷修建同乡会馆,万寿宫这组古建筑是由赣籍商人筹款修建的,为纪念江西地方保护神——许真君。
  万寿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山门枋、戏楼、厢楼、杨泗殿(供祀杨泗将军)、客堂、许真君殿与文公祠等单体组成。是一组从北往南延伸的高风火墙四合院。整组建筑错杂而不乱,有层次而又各自独立,将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在一起。
  万寿宫朝南山门上开一小门,门上方嵌横额“襟山带水”。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步入正门,是一组长方形的四合院,北边是杨泗将军殿,南为戏楼,东西为观戏的厢楼。戏台高2.4米、宽5.22米,两柱上有倒立的麒麟,顶部是四层六角形的藻井,当中饰“龙腾云雾”图案,台后有一幅福禄寿星图,飞檐梅花,如意斗拱。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戏台的楹联十分精彩:“不典不经,格外文章圈外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天”,横批“中和且平”。楹联含蓄和谐,富有哲理,活化了商人的心态:即在商人眼里他们所做的事都是些文章之外的文章、句子之外的句子,世间的事情都是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过后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了。做生意呢,讲求一个“中和”的公平交易,和气生财之理。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戏台的围栏板浮雕(可至上图去看它的位置)精致至极:杨家将战幽州、双龙会和血战金沙滩。相传这木雕花了八年时间,雕刻真所谓是细腻又宏伟,叹为观止。
  但仔细观察,浮雕中的人物似乎都是清代的服饰,与宋代人物风牛马不相及。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杨泗殿中的群雕。前排坐的都是大将军。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从大四合院的庭院中向上仰拍。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我们从万寿宫大门处出来。大门为塔式楼牌,上有石刻和瓷片镶嵌的门额三幅,石刻楹联一副,青龙洞全景砖雕两幅。下边横额书“水德云长”。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大门的侧面建筑风格。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出青龙洞景区,见她们已经先出来在河边等我们呢。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汇合后我们又从祝圣桥上回去。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在桥上回望青龙洞景区。
镇远古镇(上)——贵州行(镇远)7【原创】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