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画廊——新疆行(独库)62【原创】

标签:
乔尔玛唐布拉小华山孟克德古道 |
分类: 东北西北 |
百里画廊——新疆行(独库)62【原创】
从哈希勒根达坂下来,经40公里的连续下坡路,我们来到乔尔玛。但并未在乔尔玛停留,而是转向315省道,一路向西,今晚我们要在唐布拉住宿。
从乔尔玛到唐布拉这一段路,素有“百里画廊”之称。
百里画廊,当然不是浪得虚名的。
这是在车上隔着窗玻璃拍摄的,画面中有瑕疵并未修饰,以下凡是这种画面均为行车中所摄。
唐布拉草原得名于唐布拉大峡谷,因其山谷东侧山梁上有块硕大无比的岩石,形似玉玺印章,故名唐布拉(哈萨克语意为印章)。行驶在这段公路上,满眼都是青绿色,美不胜收。

哈萨克毡房群中腾起做晚餐的炊烟。看一下时间,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但天色依然很亮。

我们沿着喀什河一路向西(喀什河在公路的南侧)。河水如泻玉般流淌,河岸两边是浓重的绿。这里绿草茵茵、流泉滚滚,云衫苍翠挺拔,真是一步一景,如诗如画。

观景台上游人流连忘返。

在观景台上环顾四野,四遭皆景也。


下了观景台,继续向西。



有点审美疲劳了。


这应该是唐布拉避暑山庄吧。于万绿丛中抹上一点红。

避暑山庄附近还有大量的哈萨克毡房,你是住酒店还是住毡房看各人的爱好。我想,我们这次来新疆,还没有住过毡房呢,能否让我们体验一晚呢?


喀什河到了这里,形成浅滩式的河道,缓缓流去。

我们到唐布拉了,但司机并没有停留,而是过河转向西……

我们到了一个僻静的小山庄,估计是住在了汤巴勒村。

这个山庄(因为靠水,叫山庄似乎不妥)建在一个小湖边,幽静不说,倒影如画。

毡房搭在水中,为什么呢?傍晚有蚊子,难道不怕蚊子吗?

我们就住在这种小红房子里。

附近的野生植物,叫不上名称,也不知道它是何种植物。


住的房子靠着喀什河,这里的河水挺湍急的。

远处的青山绿水,赏心悦目。

用毕早餐我们由西向东往回返,你不用担心风景重复,昨天有些风景没有看到的,今天可以补上啊。

走不多远,路遇羊群,这些天来,遇到羊群都是一驶而过,这回可逮着机会了,停车拍摄。

骑马的牧羊人。

这群羊为什么是棕色的呢?


路遇一座小山包,山上有观景台。我们停车上山,这座小山包在什么位置?从山上往东看,前面有一座大桥,正好有标识牌,上书:蒙不特桥。

看一下蒙不特桥的位置,由此可知我们上的这座小山包在蒙不特桥的西边。桥右侧的河当然就是喀什河啦。

站在小山包观景台上,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从小山包上下来,景色又不一样。草原上花草茂盛,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

公路上有两人骑马过来,背景是具有优美曲线的漫坡。

我们上车,继续东行。到了一处,又停车。原来我们到了“小华山”。

小华山下,正在搭建毡房,看来游客的高潮还未到来。

“小华山”上怪石林立,俨然与周边有不同的风格。
这条之字形的上山道一直通到山顶,有游客正在攀爬上山。我们几个只在山下溜达,谁也没有勇气鼓起劲儿上去(我想上去,但考虑一上一下需要不少时间,要顾及别人在山下等待的感受啊)。相信在山顶往四周看景色一定不错(有点遗憾啊)。
在本文结束之前要补充一下,这里还有一条孟克德古道,其风景也是绝美无比。可惜我们无缘去走一趟。
西汉初年,原居于我国河西走廊敦煌一带的乌孙族由于匈奴族的诱逼西迁,他们沿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通道进入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赶走了同样因为匈奴驱逐而迁移到这里的大月氏人。从此在这块肥沃的河谷草原上繁衍生息,人畜兴旺,成为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国家——乌孙国,当年乌孙人西迁就走过这条孟克德古道。

图中棕色的线条就是孟克德古道。这幅地图是从网上找到的,它是孟克德古道某穿越组织绘制的。请注意图中的乌兰萨德克湖,也即天湖。

穿越孟克德古道的驴友正在行进中。

天湖(乌兰萨德克湖)。
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时,尼勒克境内发生了强烈地震,导致山体滑坡,使孟克德沟谷内两座山之间的空隙堵塞,于是常年积雨水形成了地质灾害湖。湖两边为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湖面面积较大,湖泊内多为诡异而令人震惊的枯木。
人称此湖为新疆的“九寨沟”,可惜直到现在为止,仍鲜为人知。

沿着这条古道,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国防战备公路,它原本作为独库公路伊犁段的,后因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被废弃,现在古道上仍有明显的公路痕迹。

未完待续,下一集说说乔尔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