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趵突——寻觅金中都32【原创】

标签:
杂谈玉泉山北坞水稻静明园 |
分类: 金中都记 |
玉泉趵突——寻觅金中都32【原创】
在上集“西山晴雪”中,我们已知北京西山一带有“三山五园”。其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今香山)、静明园(今玉泉山)、清漪园(今颐和园),再加上东边的畅春园和圆明园,就是所谓的五园。
如此集中的皇家园林为世所罕见。
回到“燕京八景”中来。“燕京八景”我们已经介绍了四个,它们是:蓟门烟树、金台夕照、琼岛春阴、西山晴雪,今天要介绍一下“玉泉趵突”。
“玉泉趵突”在玉泉山内。 玉泉山风景秀丽,泉水清澈,晶莹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
这是在北坞公园远眺玉泉山。
玉泉山在颐和园万寿山之西,
成南北走向,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这里峰岩迭翠、泉源密布,是北京西北近郊一个风景绝佳的休闲处。早在辽代就已经成为皇家的御苑行宫。在金代更成为京郊著名的游览胜地,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又一说:将玉泉水院作为行宫)。由于这里水清而碧,澄洁似玉,“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当初定名“玉泉垂虹”。
到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看中了此地的湖光山色,遂将大片地区划为皇家禁地,修建行宫,于1692年定名为“静明园”。
下图老照片为静明园的西宫门。
故而从清代开始,玉泉山就是皇家的御用行宫,寻常百姓无缘得以进入。故此我无法进入到“玉泉趵突”现场,只能在外围转转,拍些山景。
这是在丰户营下车,转到玉泉山西北侧所摄。

这座塔名叫“玉峰塔”,也称“大塔”或“定光塔”,位于玉泉山主峰香积寺内。塔顶距地面约150米,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塔。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镇江的金山寺见到慈寿塔,遂命人将塔绘成图,于玉泉山主峰建起了这座玉峰塔。在塔中供奉着定光佛像(燃灯佛),因此也被称为“定光塔”。玉峰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塔高47.7米,全身浅杏黄色,上下共7层。塔身坐北朝南,每层之间有专仿木的斗拱,承托着砖雕的塔檐。檐角下悬有塔铃。塔顶由八条垂脊交汇而成,上置葫芦宝珠形铜刹。
乾隆皇帝将此景命名为“玉峰塔影”,并即兴题诗《玉峰塔影》。 有趣的是,诗中所述塔为九层,而现在的玉峰塔只有七层。究竟是皇帝计错数,还是后来又改建过,我们不得而知。
再靠近些,虽然拍得更清楚些,但面前有树枝遮挡。

从丰户营向东行走,这是在娘娘府一带拍摄到的“妙高塔”。

妙高塔位于玉泉山小峰上。它造型别致,中塔为喇嘛式塔,特别高大,四角小塔塔刹尤为细长,建于清乾隆年间。

在我所站立的公路面前还有东西走向的五环路。

小塔塔身呈圆柱状,很是少见。十三天上金属塔刹金光闪闪。整座塔和每座塔,都是狭高细长。尤其四座小塔,活脱脱的四把锥子。所以民间俗称叫锥子塔。
这是在“玉东公园”所摄(方向由东向西)。
不能老在外面转,里面的场景只能采用人家拍的老照片了。
玉泉山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
这就是山根的“玉泉”。
看图,图中有三座碑,能辨识的是“天下第一泉”及“玉泉趵突”两碑。
金代的“玉泉垂虹”被乾隆帝改为"玉泉趵突"。他说:"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向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因此予以正名,表为天下第一泉"。诗中并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
这是从高处往下拍到的“玉泉趵突”,圆形的应为玉泉。
放上一张玉泉山的地图,看一下。图中下部有小圆点,那就是“玉泉趵突”所在的位置。

这是玉泉山东侧的垂虹桥,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玉峰塔左下侧的建筑就是玉泉十六景中的“云外钟声”。
猪年春节期间,又一次来到北坞公园。从这里去接近并眺望玉峰塔。

他俩也笑了,你知道从清朝就不让进了(言外之意——那你还来)……我说我知道不让进,就是想来看看。我再往前走走,到那个拐弯处就回来。等我返身回来时,发现路沟里有很好看的芦苇,便蹲下拍摄。当我拧动镜头对芦苇对焦时,我知道他俩在车内注视着我呢!
大家看看这张照片,雪中的芦苇啊,不过如果你观察够细的话,可以在图片不起眼的地方,看到我顺便拍摄到的那辆车……等我离开那辆车时,一抬头发现车内的人向我招手呢,我也热情地招手回应,让他们放心,我走了。



哇,这里有种植水稻的场景设置啊!我到了“籍田耕织”区了。
原来早在南宋绍兴年间,就有画家楼俦作《耕织图》。后世各种版本的《耕织图》广为流传,而影响较大的是康熙皇帝主持绘制的《佩文斋耕织图》。
现在这里把《耕织图》实景化了。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修建车厢渠后,这一带开始种植水稻,清康熙年间,稻田已分布在北坞、海淀等一带。由于六郎庄、北坞一带的灌溉水源自玉泉山泉水,水质优良清澈,灌浇出的水稻米粒饱满光润,蒸饭有黏性,熬粥呈茶绿色,素有“稻米白中泛绿,一家煮饭半街香”之说,更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响”之美誉,被指定为专供“御米”。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不仅选育新稻种,而且为京西稻赋诗上百首,其中乾隆皇帝令人绘制耕织图并逐图配诗。据调查,北坞村景观鼎盛期约在清乾隆晚期,其作为清漪园(今颐和园)西部耕织图景区的外延,拥有上千顷稻田。

京西稻自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至今已有约350年的历史,史称皇家稻,是历史上唯一由皇家亲耕,供皇家专用的御稻。后来,康熙下令向北方的承德和南方的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均获得成功。康熙高兴,为此作七绝一首《畅春园观稻,时七月十一日也》:“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祝祯祥。炎方塞北皆称瑞,稼穑天工岁乐穰。”

这里有个铜雕塑,此驱牛耕地的应该为某位皇帝了(说明牌被雪盖住了,没看清)。
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京西稻。下江南时,带来水稻品种“紫金箍”,种在二龙闸到长春桥河堤以东一带,并在清漪园(今颐和园)墙外开辟稻田1000余亩。慈禧当政时,曾下令在颐和园外半里,将北坞、蓝靛厂、巴沟一带划入御用稻田。
这是2012年5月去北坞公园所摄。刚刚插上秧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