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祠——淄博行(临淄)6【原创】

标签:
淄博临淄姜太公祠 |
分类: 华东行 |
姜太公祠——淄博行(临淄)6【原创】
姜太公祠始建于东汉永建年间。据史书载:古柏苍郁、石碑林立、大殿五间、进深三间、门额书“姜氏宗祠”四个馏金大字,殿内供俸着从姜太公始至一百代有官职及名士后裔子孙。因多年失修损坏。
1999年,又在原庙东侧重修姜太公祠大殿三间,台阶高139厘米,寓意太公高寿139岁,祠高8.3米,寓意太公八月初三诞辰,祠宽808厘米,寓意辅周808年。
门前广场中轴线上矗立两座牌坊:前面这座为四柱七楼清式木质牌坊,描金彩绘,装饰腾龙图案,上题“天齐至尊”,意味着姜太公在齐地有着无上的地位。
再进是题为“丘穆公祠”(丘穆公为姜太公第三子)的白花岗岩四柱三楼的冲天牌坊,正面方柱上刻有篆书楹联:“太公穆公祖德昭百代,华域外域宗胤遍五洲”;向内刻的是行书“祖有渭水源流远,宗始营丘世泽长”(我是从内侧拍摄的)。
景点入口是三楹的姜太公祠大门,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的题匾“姜太公祠”,门柱上是书法家魏启后撰写的楹联:“灭纣传佳话,辅周论封神”,大门两侧为青龙、白虎两星君,由于祠堂是坐南朝北布局,和一般“左青龙、右白虎”不同,左侧为西方白虎神紧握长矛,右侧为东方青龙神手持巨斧。

往里走,祠院中轴线布局为三进两院落:一进院的中轴上设垂花门,门内影壁上有篆书“太公在此”四个大字,实际上省略了后面的“百无禁忌”四个字。
民间传说,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伐纣成功后,姜子牙奉命封众神。等分完众神,姜子牙发现位置已满,自己反而没有地方可封。于是就坐到门楣上,当了“监察神”。职责是防止个别神仙失职渎职,更不让凶煞恣意妄为。老百姓认为,如果贴了门神还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是“双保险”,万一门神疏忽,还有姜太公呢。另外,如不小心犯了忌讳,关系也不大。因为有言在先,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二进院正面主殿为歇山穿堂,殿堂五楹。门柱上的楹联“斩将封神功贯古今人第一,兴国治齐才兼文武世无双”,便是对姜太公最恰当的评价。

殿堂正中端坐着姜太公的彩绘塑像,束发白髻、目光炯炯。

我们多次出境,阅过欧洲无数雕塑之后,怎么说咱们的雕塑技艺还得好好向人家学习啊。

圣像一侧供奉有齐国的第二代国君齐丁公的圣像。

殿壁上的壁画,表现了姜太公的生平事迹,主要有:姜氏封吕、贫困生涯、弃官避纣、著书立说、渭水垂钓、孟津会盟、牧野大战、封齐就国、与莱争丘、严罚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周等,全面描述了他传奇的一生(选几幅说一下)。
渭水垂钓。
相传姜子牙遍游列国不遇明主。一日,听说西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广纳贤士有大德,便赶往西岐,在渭水磻溪隐居下来。此后,姜子牙每日于渭水之上垂钓,用的鱼钩是直钩,钩上也不加鱼饵,鱼钩更是悬于水面三尺之上。他就这样一边钓鱼一边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一天,一个樵夫好奇道:“你这样钓鱼,不是浪费时间吗?悬于水面的直钩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姜子牙说:“大丈夫宁为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圣贤明主啊。”

一日,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姬昌大喜:“自从我先君太公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是年,姜子牙已七十有二(窃以为这个年龄在那个时代有点偏大,不过反正姜太公属半人半神,就不是一般凡人可比的了)。

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为什么是衣冠冢呢,后面再介绍)。冢高18米,南北50米,东西55米,南依稷山,北向齐国故城。

衣冠冢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肃穆庄严。墓道前有花岗岩石坊,柱联“葬衣冠永怀太公德;建祠宇再见武成光”。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
墓前有祭台、石香炉和墓碑,碑文为“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墓”。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姜子牙先后辅佐了西周文王、武王等多个君主。是周文王伐商,武王克纣的首席军师、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把天下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自己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功勋卓著,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临淄区),所以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太公治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政策,注重农、工、商并举,大力发展生产,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姜子牙虽封齐地,但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的“太师”,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卫戍部队。成王时期,有“三监之乱”“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或坐镇京都,或领兵东征,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托孤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姜子牙直到最后也没有回到齐国。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姜子牙最终卒于周首都镐京,因此他没有被埋葬在营丘,为了纪念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这就是衣冠冢的来历。

姜子牙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我们绕墓一周,墓后矗立着多块石碑,都是姜姓后裔所立。据考证,在百家姓的507个姓氏中有45个姓氏源出姜姓。也就是说,有45个姓氏的老祖宗都是姜太公!

“吕氏先祖之碑”。

“卢氏先祖之碑”。

“连氏先祖之碑”(仔细看哦,这可是连~战所书)。

这块有点意思,细看是韩国人所立。上书“姜太公追慕碑”(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就是姜姓后裔,曾于2000年前来太公祠寻根访祖)。说来好笑,他们不是认为自己的历史比中国还要早,包括端午节等都是从他们的文化发展起来的么……到了这里露馅了吧!他们用立碑的方式告诉我们,其老祖宗还是在中国!无论你多么自以为了不起,也只是子孙子孙子孙而已!
从姜太公祠第一院落向东,穿过钟楼便来到姜太公三子的丘穆公祠。

与太公祠建筑风格一致,重檐歇山顶。檐下匾额书“丘穆公祠”,楹联“周封齐侯昭万世;祖镇营丘耀千秋”。

进入祠堂为一南北向的院落,殿前台阶下立两方石碑。东侧碑文为“光宗耀祖”。
主殿坐南朝北名“丘祖殿”,为邱正吉先生所题写,面阔五楹,建在七级阶梯的台基之上。门前楹联“父称武祖辅周光齐创伟业;子领君命封镇营丘传英名”。外侧楹联“立祠祭祖承袭孝悌传统;存根溯源发扬仁爱古风”。
丘穆公塑像。丘穆公是太公三子,太公封齐建国而令穆公领镇营丘,其族人遂以丘为氏,清朝雍正三年,为避孔丘名讳,雍正帝下令改为“邱”姓。民国建立后,一部分人恢复“丘”姓,一部分人仍沿“邱”姓。因此穆公为丘(邱)姓之祖。

姜太公祠是山东省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每年八月初三是姜太公圣诞,会举办隆重的大型庆典活动。平时有三位道士负责殿堂的管理工作。
祠内分为六个院落,亭台楼阁、曲折回廊,以精巧幽深、小中见大取胜。园内全部铺满草皮,各种松柏翠竹,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
庭院深深,小径幽幽。

晨钟、暮鼓、庭院深深、鼓馨声声、香雾飘袅。

鼓楼钟楼都可以上去啊。
站在小楼上往四周看。这是刚才我们去过的“丘穆公祠”院门。

有小径通往各处院落。
同伴在底下拍摄。

这是从上往下拍的合影(拍合影可随意点喔,有时候换个角度也能拍出新意来)。
还有池塘垂柳,砖砌石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