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安徽行(黄山)11【原创】

标签:
安微徽州黄山唐模 |
分类: 华东行 |
唐模—安徽行(黄山)11【原创】
酒店帮我们雇了一辆中巴,拉上行李,游玩三个景点后下午直接送站。我们先去唐模。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2439120000.jpg
唐模,这个名字好生奇怪。
唐模村有东西两个门,我们从东门(后门)进去。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2443630000.jpg
槐荫树
走不多远,就看到一棵老槐荫树。它枝繁叶茂,树枝上还系着红丝带。此树1992年因拍摄电视剧黄梅戏《天仙配》而得名,在剧中老槐树开口说话,成就了董永和七仙女美好姻缘。实际上这不是槐荫树而实为香樟树,这棵有着400多岁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的美誉。到唐模旅游的情侣往往喜欢在“老槐树”下许下美好的愿望,并把写有双方姓名的红丝带系在老树上。
当地村民把香樟树枝锯成一片片当做茶杯垫出售,买几个带回家(有香樟的清香呢)。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2457680000.jpg
沙堤亭
离树不远有一座“沙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亭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上下三层,中空,有回廊。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登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分别蕴涵深意。古时候唐模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衣锦还乡之时,村人在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以示欢迎,名“沙堤”。离开村庄时,踏着脚下的石板道,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沙堤亭独特的造型全国原样仅此一座。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2461450000.jpg
古徽州是个讲究风水的地方,建村庄时必建水口。“水口”决定着一个村落的兴衰,许多宗族往往在此造桥、台、楼、塔、塘以镇之,进入水口就算是进入该村的地界了,这座沙堤亭便是唐模村水口的标志。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275292292.jpg
水口文化
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同胞翰林石坊
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唐模的“同胞翰林坊”,就是那个半座。这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而恩准建造的。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兄弟两人同朝中进士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整座牌坊几乎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
牌坊东面坊额所刻“圣朝都谏”(谏音“懂”,义同“谏”)四字,即是朝廷对许承宣的称誉。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282624339.jpg
牌坊西面刻有“同袍翰林”。
再往前行,渐入佳境。
檀干园
在唐模各景点中,以檀干园最为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的。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因园内遍植檀花,又有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01188458.jpg
庭院不大,但建筑布置有序。这里建有“肇淳堂”、“忠烈庙”、“蒙童馆”等建筑。先进“肇淳堂”看看。“肇淳堂”是庭院里最大的建筑。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09456511.jpg
哇,里面是一个砚台展览啊!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16164554.jpg
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黄山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25680615.jpg
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33012662.jpg
喜好书法的我,见这么多的好砚,眼睛不够用啊!
摸一下,体验一下它的质感。
蒙童馆
村中义塾。祠堂出资为培养本族子弟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作为儒教为核心的徽州文化,“唯有读书高”、“读书做官”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私塾”是当时接受教育的唯一机构,遍布各地。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63744859.jpg
“私塾”一般是一户或几户联合聘请先生到家中教读,也有的宗族是以本族地租收入开馆培养本族子弟。檀干园的小私塾属于后一种。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67800885.jpg
忠烈庙
庭院右侧是小巧的“忠烈庙”,两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破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小庙里供奉着雕刻于明代,为平息“安史之乱”为国献身的唐朝忠臣许远和张巡的石像,徽州人把这两尊神像看成是保一方平安的神灵。在他们殉国的正月初九,徽州千年来延续流传有传统民间节日“上九”庙会。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81840975.jpg
清听轩
树荫中的高台上有一座建筑,拾级而上,高台正门上书匾额“清听轩”。
走出庭院,就来到水口园林。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390889033.jpg
园子不大,颇有江南园林的风味。
有绿竹丛生。
看一下,这丛竹子有多高。
绿竹旁有一巨型玲珑石。
巨石背面刻有一个“孝”字。因“檀干园”是个微缩西湖,所以称为“小西湖”。又因是出于孝道而建的,又有“孝子湖”之称。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14757186.jpg
檀干园因遍植檀树和紫荆而得名。其古木参天、有亭翼然;荷叶田田,丹桂飘香。园内有桃花林,白堤、玉带桥、三谭印月、响松亭、湖心亭、镜亭等景致。徜徉在园内同样可以欣赏到“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谭印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美景。
这是镜亭。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25053252.jpg
在玉带桥上留影。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29109278.jpg
“檀干园”正门(我们从村子的后门入,是反着走的),原为两进建筑,门屋匾额上书“檀干园”三字。此三字由94岁高龄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老先生于1997年4月题写,古朴苍劲。题字数月后,顾老先生即飘然仙逝。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33945309.jpg
镜亭
镜亭是全园的中心,四面环水,结构精巧。
亭外留有石砌平台。亭柱有楹联曰:“春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38937341.jpg
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18块。当中6石较短,刻朱熹、苏轼、倪云路、赵孟頫、文征明、查士标6人的行草。旁12石较长,刻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允明、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书和陆岳的篆刻等。一室之内竟珍藏历代书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简直像一个书法珍品的博物馆。据悉十年动乱时期,此亭被作了牛栏,才使这些无价之宝幸免于难。这是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的,当时因为要走一段路就没有过去,失之交臂有点遗憾。
这是“笠亭”。
远观湖中“镜亭”。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52041425.jpg
设计者独具匠心,将石板道外的檀干溪对应杭州钱塘江,湖堤对应着苏堤,镜亭对应湖心亭,到镜亭的小桥和堤表示玉带桥和白堤,园内的忠烈庙对应杭州西湖的岳飞庙。“檀干园”是绝妙的杭州西湖的微缩版。
姊妹亭
檀干园“姐妹亭”造型独特,你说是一座亭子还是两座亭子?其底座看上去是一座,而上面却是两座亭子的顶。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61869488.jpg
从檀干园出去,就进入水街了。这个小门上刻着“水街”二字。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68733532.jpg
灵官亭和灵官桥
离姊妹亭不远,就是灵官亭和灵官桥了。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73881565.jpg
灵官桥附近有水车,一派小桥流水的样子。
千百年来,村民们就是这样在溪埠浣洗的,古时“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于今已十分难寻。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84333632.jpg
许氏宗祠
唐模许氏祠堂在建造上区分比较严格,它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建造。即官、商、农,这其中还建有家祠(即铭德堂)。唐模许氏宗祠为许氏宗族的总祠,下分三个支祠,俗称“厅”,其祠名分别为“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在唐模,民间曾留传三句谚语:“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真实反映了三厅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但在宗族意义上,三厅是并列的。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88233657.jpg
明清两代徽州就有大大小小祠堂达一万多座,现在各县村都还有数量可观的祠堂存在,唐模村的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虽然祠堂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 由于祠堂尚未完全恢复内部原貌,所以目前不对游人开放。透过残墙的空隙处,我往祠堂里看去,只见满地的荒草……
唐模法国家庭旅馆
没想到吧,在许氏祠堂的西面,在这么传统的地方,竟然还有国际酒店。秀美的田园景色与浓郁的徽文化景观使外商嗅到商机,此为中法合作的“唐模国际乡村酒店”。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497437716.jpg
进去瞅瞅。大堂还是传统的布置,古色古香。
右侧是酒店的前台,通过那个月牙门进去就是客房。
酒店的前面建有大型的影壁,外面的一切都是传统的。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5512413812.jpg
离开这个祠堂前的大广场,继续向西走。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12722455.jpg
一条檀干溪分隔两岸,村民们分住两边。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17246484.jpg
高阳桥
檀干溪上有10座石桥(唐模十桥九貌,分别是:蜈蚣桥、五福桥、灵官桥、义合桥、高阳桥、四季桥、垂胜桥、戏坦桥、三石桥、石头桥),高阳桥是主桥。清雍正年始建,距今已300多年。建造高阳桥的许氏家族祖藉为高阳郡(今河南许昌),因此冠名“高阳桥”。亭内刻字“飞虹”也是许氏家族的许锡龄所题。高阳桥为水街的入口,石质双孔券,桥上建屋为廊,为廓桥建筑模式,是古徽州地区仅存的几座廊桥之一。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夹溪而建的街道市井。
高阳桥连同建于其上的廊房现已改建成茶室,廊房里挂有“亲见七代”的牌匾。
乾隆曾下旨各地如有上见祖、父、下见曾孙、玄孙者,可具结呈报,经核实后给予奖赏。清代的旌表大约分为乐善好施、急功好义、节孝、累世同居、百岁、五世同居、亲见七代、夫妇同登耆寿、兄弟同登百岁等九类。清王朝大力旌表“好人好事”,不仅赏给银两,赐以绢帛,还设立牌坊,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厚风俗”,使“天下归心”。由于旌表是朝廷赐给的荣誉,如有人一旦得到旌表,便可光大门楣,泽及子孙。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26294542.jpg
站在高阳桥上观赏唐模水街,恰如欣赏旧时南京的秦淮风光;一条清清的檀干溪穿街而过,村人依岸而居,两岸近百幢徽派民居,白墙青瓦,倒映水中,在长不过一公里的水面上,两岸之间以十座石桥勾连。水街河岸用红岩石砌成,路面用茶源石铺筑。古韵悠悠,如入画屏。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38774622.jpg
仔细观察高阳桥:五开间、双拱廊桥,屋面硬山顶、屋脊两端饰以吞脊兽,(又称鸱吻、海龙王九子之一、能激浪成水、作灭火消灭的镇物)中有葫芦形宝顶。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46418671.jpg
邻近高阳桥的水街设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酒家、客栈、茶馆、饭馆遍布其中,是个热闹的去处,廊下面溪边有“美人靠”座椅,可观景小憩。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52034707.jpg
街上杂货店、百货店、油坊一应俱全,杏旗飘扬,红灯笼高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
沿街有村民设摊小卖,这位村妇正在制作一种面饼。徽州景区最大的特色是居民在景区内正常劳作生息,与游客和谐共存。游人不但能欣赏田园景色,也能与居民沟通交流、体查人文风貌,领略最原生态、最本真的居民生活状态。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59834757.jpg
尚义堂
许氏支祠。明代许怀显捐资助边有功受封尚义郎,并获朝廷恩准建立尚义坊。尚义坊始建于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后经清代重修,建筑风格独特。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63890783.jpg
我们从尚义堂正门进去。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68882815.jpg
进入堂内,见一座古戏台。每逢节庆,村民仍然要聚集到古戏台演戏观剧。此中间两柱上原有一幅对联(不知怎么没有了):人生如戏喜怒哀乐痴千人千面,舞台似镜生旦淨末丑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啊!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79490883.jpg
离开尚义堂继续西行。
又见一座祠堂,此堂名叫“继善堂”,也是许氏祠堂的支堂。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90410953.jpg
祠堂文化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相当重,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大多要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93686974.jpg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具有多种用处,如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祠堂作为活动之处,另外,族里要商议重要事务,也要在祠堂进行。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所以也可以说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都很讲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种象征。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96494992.jpg
许承尧故居(翰林府)
许承尧(1874-1946),曾单名芚,字际唐,一字芚公,号疑庵。唐模村人,是近代的著名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
许承尧先生的故居,自号"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里面有住宅、大厅、书房,还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大圆门上刻有许老先生自书的"眠琴别圃"四个大字,花园现改为徽州老作坊。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098835007.jpg
故居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客厅、里进的住宅和楼上的一部分。这是客厅。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105387049.jpg
墙上挂的“钦点翰林”牌匾。
典型的徽州古建风格:院内屋面朝天井倾斜——四水归堂,高墙不对外开窗,仅由天井采光。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120363145.jpg
在庭院内竟然保留着多条老标语。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123015162.jpg
翰林巷
老作坊
翰林府的一部分宅院现在改作老作坊,有不少民俗的展示。
除了展示民俗,也售卖一些小食品。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130659211.jpg
看到“家风典范”的牌匾,看来这也是许氏故居的一部分。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134247234.jpg
来到唐模村西门附近的绿地上。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8/201802181426137991258.jpg
小坡上的“五圣亭”。
出西门,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唐模”大牌牌。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该村晚清时期的诗人许承尧所撰楹联云:"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处处景美如画的村落。
行走在唐模,依稀穿行在时空的记忆中,又有点小雨,我们有种陶醉其中、迷离恍惚的感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