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水镇(上)——京郊行(密云)49【原创】

标签:
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司马台 |
分类: 京郊行 |
古北水镇(上)——京郊行(密云)49【原创】
我从司马台长城下来,到古北水镇中找他们汇合。大家还记得吗,我在上集中提到,为什么它叫“司马台长城”呢?
也就是说,这个司马台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另外,这里到底是司马台村还是古北口镇?反正现在看到的都叫古北水镇,而不是司马台村!
查一下资料,北齐为了防御突厥等外族修筑了北齐长城,当时长城首次经过这里,这是历史上最早经过古北口的长城。后北齐长城被隋唐各代修缮利用,因它在唐幽州(今北京)之北而得名“北口”。至五代起,这里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至明代,北京通往内蒙古高原的两个重要门户就是位于西北的居庸关和东北的古北口。
“司马台”的来历,据《四镇三关志》载:司马台营城一座,洪武年建。《读史方舆纪要》载,长城古北口东北第七关,砖垛子关又东北是司马台寨,
有小城。
司马台营城北门(网上借来照片)。
这个四方小堡的位置在司马台长城关口西南5里。正是由于明朝驻兵在司马台城堡,才使得司马台村逐渐形成。据老人回忆,原来城门顶上有垛墙,但已经没有村民能记起城门上是否有城楼了。
南门城关现状。
明长城沿线建有很多堡城,堡城主要是驻扎军队,是长城防线上最基本的防守据点。司马台作为一个城堡应该有庙宇、衙门、公馆、兵营、戏楼、粮秣、仓库和练兵场等。在外敌入侵时,司马台城堡可以为数座关隘提供支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提调”初设于古北口,万历四年(1576年)将“提调”从古北口改设司马台,司马台城堡便成为了“提调府”。司马台长城西12台的题名碑上有“司马台守备”之称呼,说明由建制沿革来看,司马台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看一下司马台城堡在古北水镇中的位置(位于停车场附近)。不仅我们,估计绝大多数游客都把它忽略了,其实它才是古北水镇中最有价值和最值得看的地方。
小结一下:明代已有古北口和司马台两处军事设施,古北口是关隘,司马台是驻军营城。
司马台城堡1996年被列为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其实旁边还有一块碑,司马台城堡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
那么古北水镇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0年7月,由四家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将原有的五个自然村落经整治改建而成为新的旅游景区。其中对司马台村实施了整体搬迁。2012年底,司马台村民全部入住司马台新村。
司马台新村,现在古北水镇的西北方向,500套青砖灰瓦的二层小别墅依山傍水而立,如今村民们都住上了别墅,除了自住,还可以接待游客。

由于有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介入,古北水镇除了有北方古镇的风貌外,也揉进了许多江南水乡的特色,故现在的古北水镇又号称“北方乌镇”。

古北水镇在许多地方模仿了江南乌镇的景观。你看,一排“乌篷船”静候在岸边,等待游客乘船做水上游。

古代的马车。
古北水镇内不通车,镇子沿河而建,大致是一条西南/东北向的长条形,长约2公里。游客可以随意漫步,沿途观看古色古香的宅院、牌坊、古塔、桥梁等,其中有不少都是从山西等地移来的真正古民居建筑,门楣、雕花等都十分古老和精美,可以细细品味。
这是娇小的“洗尘桥”。
跨过小桥,那边上坡处有宏伟建筑,过去看看。
哈,透过高院墙远远地看见“司马台长城”了。
八旗会馆
这个大院落就是“八旗会馆”。在清朝,古北口地处京师咽喉要塞,由正黄旗守卫古北雄关。八旗会馆大概是当时的清军指挥部。
这可是个标准的大四合院呢。大概是清朝驻军的头领办事之处。
正厅为议事的场所。屋内有雕塑,表现清朝八旗军官正在沙盘上筹划作战方略。
因为长期戍边,都是随军带家属,所以也有生活的场景展示。
也有会客及住宿的区域。
从建筑的木料来看,还是有些年头的。
会馆前后好几层院落,还有习武的场所,现在这里开设了游乐项目,如投壶掷箭、满族摔跤等互动游戏。
转一圈,再从此门出去。
水镇水镇,汤河贯穿全镇,其建筑大部分沿河而建,河上有许多拱形石桥。
震远镖局
从洗尘桥再往西南走,就来到了“震远镖局”。此镖局由张震远等人开设。张震远,自幼喜欢武术,天资聪明,中年时为密云县有名的拳师。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动荡,张震远与朋友在古北口镇太子务村开设震远镖局。
镖局,就是“收人钱财,保人免灾”。
进入镖局,首先看到停在院中的镖车,镖车上面就是镖箱,即走镖时用来装载贵重镖物(包括金银首饰、珍珠玛瑙、宝石古董等以及装载镖银)的箱子,称之为“镖箱”。镖箱大多是榆木制作的,这种箱子本身就有七八十斤。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防盗暗锁,只有大掌柜和二掌柜两把钥匙并起来才可以打开。走镖时要当着雇主的面把镖箱锁好,由雇主贴了封条,才能上道。
镖箱有水路用的,也有陆路用的。陆路用的镖箱一般都比较笨重厚实,特点就是结实,经得起颠簸和折腾,就算是丢了镖,被劫匪抢走了,想弄开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是镖局信房。
进入镖局议事厅,镖局与客人一般都在议事厅中谈判议标价。
震远镖局起源于同治中兴之后,至光绪元年前后(1875—1900)镖局鼎盛。在社会动荡时期,震远镖局以自己的实力占据八大镖局一席,在时值内忧外患之际,震远镖局一路成长。最辉煌的一次是光绪帝出逃北京,途经古北口,以震远镖局镖师为护卫护送出关。
有朋友读后指出,1900年,慈禧和光绪是经居庸关、鸡鸣驿等逃往西安。光绪帝没有到过古北口。
我查资料后判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应该是咸丰帝逃往承德,那就必经古北口了。看来震远镖局内的解说词有误,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去古北水镇,一定要告诉他们修改解说词,以免误导游客。
穿过正厅,后面还有一层院子,还有高台阶。
牌匾上书“精武重德”。
镖局押镖、运镖,都有很严格的规矩,其中有:水路三规、陆地三不住、进店三要,客镖三忌等,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一一介绍:
水路三规:第一规是“昼寝夜醒”。白天除了值班的镖师外,其他人都要进舱睡觉,太阳落山出船舱,准备夜晚上岗。第二规是“人不离船”。运河沿岸人烟稠密,多社戏、茶楼和“花船”等。镖师绝不能登岸围观或移船观看,怕中了贼人奸计,岸上出事,镖师绝对置之不理,因为贼人常常利用镖师扶危济弱的武德,调虎离船后好下手。
第三规是“避讳妇人”。镖师向来注重武德,镖师在登船后若有女眷均不入后舱,如雇主携有宝眷,镖师更是退避三舍。至于沿途青楼女子、花船歌妓,镖师绝对不屑一顾,怕“色炫”误事,也怕贼人“放白鸽”。镖局也怕因此毁了名声和信誉。
堂中挂着“震远镖局交手四字经”,细看内容还是挺讲究武德的。
这是镖局的“歇马间”,也就是镖局的客房,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镖局不希望客人来了之后住在客栈,这也是外来客人了解镖局的窗口。
客人既然在镖局住,当然就还要在镖局吃饭,于是还要建伙房。

这间屋子是“关公厅”。震远镖局奉关云长为武财神,以关公的“义”来团结同仁;以关公的“信”来取信于社会。镖局作为一个武术结社,其成员在出远门的时候都要行祭拜关公的礼仪;在走镖前后都要给关公上香,以表敬意和谢意。
两边的对联值得细细把玩。
上联:八千路途三五步,下联:十万雄兵七八人。
这既是镖局这个行当的形象写照,又充满了诙谐,且颇有气势。
这是镖局的练武场。我们看到的是“梅花桩”,其主要用于练习下盘功夫的。七星梅花桩是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设计的,起初是为小伙计练轻功而设,等练到一定程度,就将桩数增加到七七四十九根。
练武场上还有一座“擂台”。镖局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举行一次比武。镖局要组织几乎所有人,包括镖局主人、总镖头、从事保镖工作的镖头和镖师、大掌柜、管理杂务的伙计和杂役都来参与比武。比武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提高镖师们练功的热情和自保能力。二来是给一些能力较好的镖师一个展现和提升的机会。镖局要根据比武的情况给每个人不同的称谓(有点评职称的意思)。
擂台上的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苍龙。
这是镖局的瞭望塔,主要用于监视镖局内外的活动,以防盗贼强人。同时也是便于通信和发布消息。
我来了兴趣,上去看一下。还真是能俯视院落中的各处。
龙凤池
镖局附近还有一处露天温泉池,名叫“龙凤池”。走累的游客不妨在此泡泡脚放松一下。
河中有乌篷船载客游览。
汤河寨桥
这座跨河桥在整个景区,应属最夸张的,瞧它那巨大的桥洞!
我来到“汤河古寨”门。

这是“汤河古寨”的寨楼。
望京街
望京街名字源自司马台长城上的望京楼,与质朴的民宿相比,望京街更加“市井”——这将是一条时尚的、充满文化创意性的,同时兼顾夜游的街市。望京街长400多米,一头连着汤河,另一头连着长城:以司马台古长城为背景和灵魂,以北方山地民居、京津民国商铺为筋骨。但看上去望京街似乎还没有建成开业……
继续东行,好像来到了一个被水围住的区域。后来得知,这个地方叫“日月岛”。
水镇食街
古镇内很多特色的小店也是游客逛街时的乐子,有风筝店、年画店、皮影戏馆、茶叶店等古色古香的店面。要想轻松一些,咖啡厅和茶馆儿也有不少,走累了不妨找一家沿河的馆子放松一下。水镇中美食也有很多,如披萨店、牛排店、糖水店和清真餐厅等,也有特色的古镇美食,如烧肉馆(古镇特色的密云烧肉)、烧饼铺等。
在石台阶下,有一坐着看书的人像雕塑,似乎已经融入了周围环境。
环状的水系围绕着,沿河的小楼及回廊别有天地。
密云大戏楼
日月岛上有一处老戏台,名叫“密云大戏楼”,经常有河北梆子等北方剧种演出。
我们去时,正好有演出。
记不得是什么剧种和什么戏了,好像左边的是包公吧。
这个非常大的广场叫“日月岛广场”。我在这里终于与那几位汇合了。
一起继续游玩。这座桥大概是“半晴桥”吧。
再过一座桥,应该是“川桥”了。
这一片区域比较幽静,人也比较少,属于酒店住宿区。我们放松,随意。
桥边的江南风格茶馆,小桥流水边的惬意。
清风徐来,难得片刻清闲……
继续前行,水波不兴。

画面中的这座桥叫“英华桥”,过桥就是“英华书院”,我们没有过去。
而是转向往南的“蓝桥”,我们要去“水街历史风情区”。
又过一座桥,大概是“寒沙桥”吧。
永顺染坊
迎面一挂“染”大旗高挑(据说这个“染”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永顺染坊创建于1900年,创始人张聚魁,年少在家乡学得一手染匠绝活,能自制土靛染料,染出的颜色艳丽、持久,且色彩稳定、耐洗晒,故此生意兴隆,永顺染坊由此享誉古北,名动京城。
进入永顺染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晒布场。
在庭院天井、二层楼顶高高悬挂的各色棉布,迎风摆动,美丽动人。
“永顺染,草木色,手工缬,天然彩”。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态印染。
民国二十年(1931年),永顺染坊在北京新街口开设“永顺公洗染店”,除保留传统的植物印染工艺外,还增加了洗涤业务,形成当时业态最完善、操作最规范的印染洗涤字号。
染坊里有一个小型展览,对纺织及印染做了一些介绍。特别介绍了印染的悠久历史和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技艺。
各种炮制染色原材料的工具。
手工织布机。
这个有点记不清了,是棉布还是印版?

非常漂亮,别具匠心的布展。
1945年时的印染图案,表现了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喜悦。
《四方神灵》。
这幅图案的主题可能是“鸳鸯戏水”。
永顺染坊仍然使用古代大缸浸染方式染布。
染布前,要先将白色的布绷在布轴上(右上角),左下角那个布轴上的布已经被染成蓝色的。

这些布要在四个大锅里,每锅浸染两次,每次在染液中泡二十分钟,再在空气中氧化二十分钟……

晾晒是印染布料最后一道工序。二楼晒台上的晾架上也晾晒着彩染布条。
从染坊出来,继续逛街。
我们从“圆桥”往南。
来到“南天门”。
出“南天门”,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古北水镇的游玩。看看还有时间,反正是自驾车,什么时候回程自己说了算。都说古北水镇的夜景灯光好看,我们干脆再休息一会儿,等看完夜景再走不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