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儿童视角”,做有爱和温度的教育
(2020-10-20 15:19:02)
校长假期荐书已成为我校一项常态化的读书活动,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特别且漫长的假期里,我按照温校长的推荐和新教育新网师学习要求,集中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教育为谁》《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自己培养自己》等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奇地时发现:在李老师的著作中有一个高频词——“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正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教育的认知出发点和育人落脚点。
何为“儿童视角”?当我查阅了“镇西茶馆”中的相关文章后,我对这一术语有了一些了解。“儿童视角”是一种通俗的表述,从本质上讲即“以爱育人”,“以生为本”。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的学校和老师仅仅把“以生为本”停留在喊口号、贴标语的层面,少有能站在儿童自身感受和个体成长的角度去规划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
一、邂逅“儿童视角”
关于“儿童视角”这一话题,我在阅读李镇西老师的著作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段话和一所学校。
“一段话”——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而没有得到‘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陶行知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57页)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这段话中流露出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熟悉。
“一所学校”——李镇西老师在《台北市奎山中学掠影》一文中记述自己游学的台北市奎山中学。这所学校没有漂亮的校门,但有学生可以随时取用的300多颗篮球;这里没有我们大陆很多学校给学生配置的营养餐,有的是“大手牵小手”的“家”的校园氛围;这里没有让“安全问题”妨碍孩子成长,有的是沙坑、假山池塘、跷跷板、秋千等能给孩子带来真实体验的生活设施。诚如李老师在参观结束时对奎山中学的评价一样:“你们一切都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只要心中随时装着孩子,······你们是以‘儿童的视角’办学校。”
二、思考“儿童视角”
在内心一次次被“击中”,一次次思考之后,我对如何站在“儿童视角”做教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摒弃“成人视角”,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绝大多数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往往打着“安全第一”的旗号剥夺了孩子在童年本该拥有的乐趣。我所在的学校学生人数多,活动场地小,很多孩子喜欢攀爬到篮球架底座上方的横杆上,把自己的身体摆来摆去。曾经有领导来检查工作,提到要禁止学生攀爬,以防跳下来摔伤,学校尝试着去管理,但挡不住孩子们继续攀爬摇荡的兴致。我仔细观察发现,攀爬的主要是低年级学生,我就想:小学低段学生天性活泼,总不能为了可能发生的细小安全因素(事实上从来没有学生因攀爬摔伤)在校园里到处实施“严禁做某某事”的简单举措。于是,我就安排在篮球架立柱上贴上“请勿攀爬,小心危险”的提示语,并不采用生硬的禁令语气,目的就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就好。上面提到的奎山中学校园里专门有让学生“爬”的树,正如奎山中学领导所说:“孩子没那么娇气。”我们固然要把校园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但我们不能总是“为了安全起见”,去剥夺学生应有的真正的生活体验。我们总是站在简单易操作的角度,制定了太多整齐划一的规章制度。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很多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不再是班主任一手操办,而是由全班学生参与制定,这才有了真正的“公约”。
第二、秉持“儿童视角”,持续转化“后进学生”。
阅读《爱心与教育》中的《手记二》——《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我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及转化》,起初我想起了诸多文章对于“后进学生”这一称谓是否恰当的争论,想起了科任教师嘴边常谈及的“学困生”,我觉得不管称谓什么,这个群体总是存在的:他们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思想或行为等方面不能明显提高的困难,是在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效不明显的学生。姑且允许我暂时仍以“后进学生”称呼这个群体吧。让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如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进其持续进步上来。
李老师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与“后进学生”磨合的过程中采用的十种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一起游玩······这些方法在书中多个事例中均有体现,可见李老师是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体会到,不管用哪种方法,李老师都是站在“后进学生”成长的角度,以帮助“后进学生”树立信心和主动上进为目的。这充分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思想。而且李老师研究制定转化方案能因人而定,着眼巩固,形式创新。
《爱心与教育》一书中叙述了很多师生间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万同的故事》,万同真一“顽童”也,他身上有着很多“后进学生”的特点。李老师与万同打交道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给“官”当、引导找“帮助人”、给课堂“特权”、组织学生关心和表扬、替写“情书”······最可贵的是当万同的不良表现出现反复时,李老师从不放弃,而是正确引导班集体舆论,为万同的持续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拥有不老童心,践行爱心教育。
可能有人会说:“老师的教育哪有没爱心的?”我不否认这一观点,我相信所有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吗?现实中为什么很多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教师是因为爱他们才管教他们的?我想还是缺少了“儿童的视角”。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小孩子最不愿意跟着大人逛街,很多成人就不理解。最后当成人在大街上蹲下身子,和孩子一样高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条条奔走的腿,这时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喜欢逛街了。由此可见,教育者在具体开展教育活动时一定要走近学生,了解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奎山中学老师找学生谈心是坐在两颗大树间的摇椅上进行的。我们不难想象,这和很多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甚至当着同事的面)教育的效果能一样吗?
孩子想看到什么?想听到什么?想玩什么?我们的教育中,我们的课堂上,是不是缺少了一些“儿童视角”呢?诚然,提倡教育要有“儿童视角”,并不是完全由着儿童的性子来。这种视角更多的是童心和爱心的体现。让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教育更有“温度”,给孩子的童年留下更多温馨而美好的记忆。
后一篇: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