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语文课程标准》看语文核心素养
(2020-10-20 15:17:41)
近两年“核心素养”这个名词概念在教育界可谓众星拱月。众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核心素养”展开论述。由于由“核心素养”辐射出太多级别的内容,于是有人对“核心”产生了忧虑。因为“核心”太多将会导致没有核心。
其实一线教师最关心的是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少的教学培训也提出了“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能力”的口号。活动是开展了不少,但是广大的一线教师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的时候,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尚未发布,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核心素养”的由来。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将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三个方面: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请大家回顾我县近7年的课程改革,我们的传统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紧扣“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近两年似乎止步不前,在这二者之间徘徊)。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那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透过《语文课程标准》,来探讨这个还没有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前言”是一个总纲,包括: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p1)
《课标》的这段表述,既表明了语文课程全力以赴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表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课标》在“课程性质”一栏,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p2)
这里的关键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可以这样认为,上面的这两段文字直接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由此基本可以得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言语实践中,可以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的关键能力是“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结论。
1.语言建构与运用,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核心。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就像建筑高楼大厦的砖块与泥沙。(为什么强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这个是学习语文基本过程。
在小学的低段,我们特别在意教师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特别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词语搭配(基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训练)。
中高年级我们有修改病句的训练,开始重视布局谋篇的训练(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训练)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培养智慧的人,是语文学习的归宿。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习运用语言与提升思维能力应该是同步的。
从选材看,教材也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内容。例如《题西林壁》、《画杨桃》、《两小儿辩日》、《杨氏之子》等。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事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能言善辩正是一个人思维水平的体现(不是诡辩)。
3.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种能力对小学来说应该是朦胧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诗歌的意境(属于审美鉴赏的范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穷人》分析领悟渔夫夫妇的品质特点(感悟人物的品质美--审美)是教学的重点。这个审美的过程是通过理解环境描写,人物的言行描写(主要是对话)来完成的。如果有练写的话自然就带有“创造”的成分了。
4.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点对小学来说已经是朦胧的朦胧了。(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与义务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侧重点上的差异而已)
《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栏,(p6)又这样表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三个维度,7个要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关键要素。
从统编教材的训练体系我们也可以看到编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明显意图。
例如,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的《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后练习:
新旧教材的相同点:
(1)最前面均为识字及书写练习。
(2)练习的第一题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新旧教材的不同点:
旧教材的第二题为:“读读抄抄”。给出的词语为:aabb式的词语。这个可以理解为:语言积累。
统编教材的第二题: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会传播种子的植物?在课文中画出来,再说说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这项练习着重训练什么?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首先要通过读书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即哪几种植物会传播种子,是怎样传播的。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把提取的信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选做题既是拓展,又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提升。“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方法?”这个是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选用提供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对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主要是不但要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还要有意识的运用一定的词语,使其表达有一些文采。
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总而言之,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吃准学段目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1.丰厚的语文积累
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大星的雅词、佳句、精段、美文和丰富的语文知识、文化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和现代文学作品的片段,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丰富的语文积累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阅读赏析的能力
这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速读、略读和精读;在提取信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分析结构、品味语言,揣摩含义、评价人物、赏析手法、发现特点与规律、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方面有良好的语感、品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阅读賞析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关于写作教学。“课标”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习作教学“术”(即方法)固然不可少,但“情”(真情实感)更重要。
3.语文应用的技能
语文应用的能力主要包括口语交际的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口语交际方面,要求学生说话要文明、大方、流畅;能够陈述、说明、阐释、评说、议论。书面表达方面,要求学生有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一定文体形式的写作。语文应用的能力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
4.真挚向善的情怀
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实践中体味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文学、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在词读与表达之中得到性情的陶治,追求高雅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养成真向善的情怀,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与理想人格的形成。
明确了语文学科素养、了解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三、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我认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密切关联。在养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语文教师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具体来说,可以在四个“关注”上着力。
1.关注语言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以说,语文学科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多年来大范围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只停留在文本解析的面,与训练学生语用能力的课程要求在理念上与实践上都相去甚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提升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的教学
2.关注技能训练
要求教师关主学生的读、写、听、说、思的能力训练。这同样需要我们克服文本解析式的教学习惯,特别需要克服、舍弃“碎问碎答"式的旧教学手法,利用课文教学资源,设计有力度的训练活动,特別注重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训练。
3.关注活动设计
这里指的是关注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所以《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要根除碎讲、碎读的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能让所有学生都经历的朗读活动、概说活动、批注活动、
品析活动、欣賞活动、写作活动、背诵积累活动等,让学生在历练中成长。
4.关注气质养成
要改变大范围语文教师用“家常话”进行教学的低层次现状,强调课堂教学用语的高雅,强调教师课堂用语中的语文味、知识味、文学味,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陶感染,这将有利于学生优雅气质的养成(温校长讲话运用成语的频率就比较高)。要利用课堂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找到实用的学习方法,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
新课标、核心素养,这是两块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学科教学领域和资源,限于本人学习水平,以上解读侧重理论学习和理念交流,对于具体到每一个学段、每一组课文,乃至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中向大家多多学习。可以肯定的是,只有认真研读《课标》,心中才能有“纲”,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而不是信马由缰,才能真正走进高效课堂。
谢谢大家!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前一篇:例谈组诗教学的“组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