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b92、南北朝诗选(廿一)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b92、南北朝诗选(廿一)作者:曲径通幽
南北朝诗选(廿一)
冯淑妃、陈昭、孔仲智、刘孺、阮研、谢微、裴宪伯、江孝嗣、荀雍
南北朝·冯淑妃
《感琵琶弦诗》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
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据《北史·后妃传》载,冯淑妃字小怜,先为北齐后主高纬大穆后之从婢,穆后爱衰,乃于五月五日以冯氏进之,号曰续命。冯工歌舞,性慧黠,善解人意,后主嬖之,遂立为左皇后。及北周军取晋阳,后主以冯奔洞戍,复奔青州,卒为北周宇文邕所获,以之赐代王达。一日,冯侍代王弹琵琶,因弦断,而赋此诗。
这虽是一首即事命题的感兴之作,但它缘物托意,却抒写了胸中积郁已久的慨叹,因此沉挚厚重,并不流于肤浅敷衍。“虽蒙”“犹忆”云云,系由今推昔的感慨,表示不因当前承受新主的恩宠,而忘却故主的恩情。恰恰相反,倒是由此引动出无限伤心悲痛:“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借琵琶的弦断,比喻自己的心肠碎绝,真是直接明快,无丝毫的遮饰游移,充分显示出她爱情的忠贞专注。
这首五言小诗,完全口语化了,当然是冯淑妃心情激荡时自然流出,故不假丝毫修饰,却自由其率真动人之处,也正是这般明朗爽健的格调,充分体现出北方女性的爱情风貌,大有异于南方姑娘婉曲温柔、缠绵似水的恋歌。
南北朝·陈昭
陈昭,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南朝梁永兴侯陈庆之长子。陈庆之大同五年(540年)卒后,由其嗣爵。事迹见《梁书》卷三二、《南史》卷六一《陈庆之传》。《全唐诗·凡例》称陈昭为六朝人,不当收入,然删除未尽。
《聘齐经孟尝君墓诗》
薛城观旧迹,征马屡徘徊。
盛德今何在,唯馀长夜台。
苍茫空垄路,憔悴古松栽。
悲随白杨起,泪想雍门来。
泉户无关走,鸡鸣谁为开。
陈昭是南朝梁、陈时的诗人,父庆之在梁以军功封永兴侯,去世后由昭袭封。此诗是陈昭在陈朝为官时出使北齐途经孟尝君墓时的作品。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的“四公子”之一,以礼贤下士传诵众口,流誉后世。诗人怀才不遇,便在墓前蹀躞徘徊,在凭吊这位历史上礼敬贤才的人物的同时,发抒了自己世无知音、有志难伸的深长感慨。
首句以叙述之笔点题。“薛城”,孟尝君的封地,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县南;“观旧迹”,以泛说专指对孟尝君墓的凭吊。次句写自身“观旧迹”时的反应,采用借物说人、以形传神的写法,以征马在墓前的屡屡徘徊暗示自己心上长久的激动与反复的思虑。以上两句总摄全诗,下文所写,都发生在“观旧迹”、“屡徘徊”的过程之中。“观”字是通篇之眼,以下描写,无不是在观看中所见或由观看引出的联想。
三四句以古衬今,将目光引向孟尝君墓。“盛德”,指孟尝君广交宾客、善于用人之长的美德。史书记载,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人,鸡鸣狗盗都为其所用。“长夜台”指墓穴。陆机《挽歌》:“送子长夜台。”李周翰注:“坟墓一闭,无复见明,故云长夜台。”这两句以“盛德”提起,以“今何在”反跌,又以“唯余”再作强调,诗人的向往之情与感慨之意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现。
五六句写墓地情景,进一步渲染落寞苍凉的气氛。“垄路”,即墓道。上句说,通向墓地的路空荡荡的,半明不暗;下句说,墓地上古老的松树显出憔悴的病态。
以上六句,由叙事而写景。诗人因情取景,景色本已关情,但犹嫌未足,末四句便转而直接抒情,进一步申写嗟悼伤感之意,以“悲随”句悼念孟尝君长逝,以“泪想”句慨叹自身的不幸。古代墓地除了种松柏,又多种白杨。《古诗十九首》其十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其十四:“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雍门”,战国时齐人,名周,居雍门(齐国城门名),曾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说:“先生鼓琴,能令文悲乎?”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增哀,便下车走近周,说:“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事见刘向《说苑》。犹如钟子期听俞伯牙鼓琴,能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样,孟尝君也不失为雍门周的知音。如今,赏识贤才的孟尝君早已去世,墓地上白杨高耸,诗人仰望参天白杨,不禁感慨随之升起;想到雍门周当年有孟尝君赏识,而自己却遇不到一个知音,不觉潸然泪下。堂堂七尺身躯,庄重的使者身分,在异国他乡凭吊古人时竟至于伤心落泪,可见其感情之沉痛了。末两句织入孟尝君的一段史事。孟尝君逃离秦国,夜半至关,关法规定,必待天明方可开门放行,而秦军正尾追而来。孟尝君门下客中有能为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得以出关。事见《史记》。“泉户”,即阴间。在这末两句中,诗人以能为鸡鸣者自喻,意思是阴间并没有把守关口的小吏,即使自己能为鸡鸣,也不可能替人去叫开关门。明说“无关吏”,实叹世无孟尝君,自己虽有一技之长,也不可能遇到知音,施展才能。末句中的“谁为开”,即“为谁开”。“为谁”是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因是疑问句故宾语提前。
这首诗以孟尝君墓为着眼点,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实际与想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诗人感情真挚,语言朴实,虽是抒写怀才不遇、世无知音的感慨,但因处处紧扣孟尝君的史事与孟尝君墓地的情景,因而在同类诗作中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末两句,运实入虚,想象大胆,打通阴阳两界以设喻,见出对孟尝君神往之至与对现实的失望已极,更是晴天轰雷式的惊人之笔。
南北朝·陈昭
《相和歌辞 昭君词》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路,陇首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行将远:《古诗源》作“随行尽”。
陇首:《古诗源》作“陇日”
此曲也称作《昭君怨》,明君即王昭君,“明”系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而改者。自西晋石崇《明君词》以来,历代多有制乐府以歌昭君者,其意旨各有侧重不同。这首《明君词》着重表现了王昭君前往异土时的孤苦悲伤的心情。
诗从昭君辞别汉宫的场面写起。对于昭君本人来说,出嫁匈奴就是永别汉地,一旦跨鞍上马,故乡亲人就永远不能再见。诀别令昭君情感起伏,悲痛欲绝。然而,汉匈和亲的政治意义,汉室公主的尊贵身分,都使她不得不强抑感情不令外露,心在恸哭,泪水却只能默默地长流。“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作者以“永诀”的巨大悲痛与“垂泪”的自我克制对照,深切地表现了昭君临别时刻的痛苦而压抑的心情。
“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空间转移到了行程之中。汉境之地渐渐行尽,匈奴的辖地已经在望。“胡”指匈奴一族。匈奴人以游牧为生,不设关卡,这里的“胡关”当是汉人设防匈奴的边关。过此关卡,便进入匈奴的领地。关内犹是汉地,出关便是胡域,昭君心中别是一番滋味。“逐望新”,从视觉讲,是随着送亲队列的行进,胡地景物越来越近,看得越来越清;从心理感觉上讲,则预示着关外那一片无法想知的新天地、那下半世令人担忧乃至恐惧的新生活在日益迫近。因此,汉地之“尽”与胡关之“新”,不仅是对昭君顾念来路、瞻望前程的客观描写,更是她对过去的留念、对未来的忧患。
“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是山名,即今甘肃六盘山的南段。此处均借以泛言塞外边荒僻远之地。“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描写了昭君出关时的塞上景物。拂晓,边塞上晨雾弥漫,一片茫茫。入晚,陇头夕阳黯淡,使大漠上的沙尘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清晨那湿润的雾气令人迷惘,无边无际的沙漠使人惆怅,黄昏落日的凄冷尤其令人寂寞忧伤。诗中用“拥”形容那凝聚缭绕的雾气,用“暗”强调大漠落日的昏黄,都不仅是在写景,而是象征着昭君的忧心忡忡,情绪低沉,此景全由此情而来、全因此情而生。
写至最后二句时,昭君已身在异乡了。清夜,她站在大漠上仰望苍穹,一轮明月清冷的辉光洒满她全身,有如温柔的抚爱,令她浮想联翩。故乡、亲人,如隔世一般遥远,惟有这天上的孤月,始终殷勤伴随着昭君,漫漫路途,由汉至胡。她感到,这月亮是如此可爱,这月亮是如此亲切,只有它还是在汉时的模样。然而,月在天,人在地,“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李白《昭君怨》)明月又令昭君无限悲伤。“惟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作者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通过它将昭君对汉地的无尽思念和在胡地的无限孤寂,都合并托出,以此关合上文,收束全诗,艺术上极具匠心。
这首诗以人物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对仗工整,语言朴实,结构浑成,情调忧郁悲凉。这是一首乐府诗,本属古体,但梁陈时新体诗大盛,不少诗作已暗合唐代格律诗的体制。这首《明君词》就是一个典型,故而诵读之时,颇觉音韵之美。应当说,唐代格律诗就是在总结这类梁陈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这也是这首诗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
南北朝·孔仲智
《羁谣》
芳杜觞春酒,仿佛伤山时。
徒歌不成乐,空以羁自悲。
羁悲怀土心,遽复还山路。
迨及春复时,无使春光暮。
【怀土】怀恋故土。
【还山】致仕;退隐。
【迨及】1.达到。
2.等到。春复,春又回。
无使,喻不能。
南北朝·刘孺
刘孺(485-543),南朝梁文学家。字孝稚,彭城(今徐州)人。宋司空忠昭公勔孙,齐太常刘悛子。生于齐武帝永明三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九年,年五十九岁。有文集二十卷,佚。今存诗二首并与何逊联句,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逢狭路间》
送君追遐路,路狭暧朝雰。
三危上蔽日,九折杳连云。
枝交幰不见,听静吹才闻。
岂伊叹道远,亦迤泣涂分。
况兹别亲爱,情念切离群。
注释
遐路:远路。
暧:日光昏暗。隐蔽。
朝雰:早晨的雾气。
三危:三危山。传说中的仙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 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山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
九折:九曲弯路。
杳:昏暗。幽暗深远。
枝交:树枝交错。
幰:车幰。车上的帷幔。指车。
听静:静下来听。
吹:鼓吹。吹奏乐。
岂伊:岂有那人。岂有你。伊,彼,他。【汉典】犹岂,难道。伊,语中助词,无义。
亦乃:也就。于是也就。
涂分:途分。道途分开。道途分离。
况兹:况此。何况这是。
亲爱:亲近喜爱的人。
情念:情意念及。
切:痛切,悲切。急切。
离群:离开众人。
我送你在路上远去,狭窄的路面上日光昏暗暖着早晨的雾气。
三危山高耸入云遮住了太阳,九曲弯路幽暗深远与云彩相连。
树枝交错遮住了车上的帷幔,静下来听才能听得到奏乐的声音。
岂有那人叹息道路遥远,于是也就哭泣道途分离。
何况这是与亲近喜爱的人分别。情意念及悲切离开众人。
南北朝·刘孺
《侍宴饯新安太守萧几应令诗》
芝殿延藻景,画室写油云。
玄览多该洽,圣思究前闻。
微密探精义,优游妙典坟。
饮饯参多士,言赠赋新文。
藻景,日光映入水中,形容美丽景色。
【油云】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后诗文中因以"油云"指浓云。
【玄览】1.远见;深察。
2.远望;远眺。 3.犹玄镜。指人的内心。
【该洽】1.博通。 2.广博。
3.使之完备。
【微密】精微周密。
【精义】精深微妙的义理。
【优游】1.悠闲自得:优游自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2.犹豫不决: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
【典坟】亦作"典贲"。
三坟五典的省称。指各种古代文籍。
【饮饯】以酒饯行。
【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
南北朝·阮研
《棹歌行》
芙蓉始出水,绿荇叶初鲜。
且停《白雪》和,共奏《激楚》弦。
平生此遭遇,一日当千年。
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棹,长的船桨,泛指船桨。行:古诗歌的一种诗体。通称歌行体。行走,行路。行歌。器乐演奏。
芙蓉:荷花的别名。
始:开始。刚。
绿荇:绿色的荇菜。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全草可入药。
初鲜:刚刚鲜嫩。
且停:尚且停止。暂时停止。
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晋师旷所作。《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
和:和声。和谐地跟着唱。
共奏:共同演奏。
激楚:古琴曲名。激扬的楚国琴曲。
弦:弦乐。古琴曲。
平生:与生命平行。一生;此生;有生以来。
遭遇:待遇。犹遇到。犹际遇。泛指人生经历。
当:当作。
南北朝·谢微
《济黄河应教诗》
积阴晦平陆,凄风结暮序。
朝辞金谷戍,夕逗黄河渚。
赤兔徒联翩,青凫讵容与。
泪甚声难发,悲多袖未举。
虚薄谬君恩,方嗟别宛许。
应教,魏晋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
积阴:积累的阴气。为阴气聚集。犹久阴。谓积阴德。
晦:幽晦昏暗。
平陆:平原陆地。
凄风:凄凉之风。寒风,西南风。《吕氏春秋·有始》“西南曰凄风。” 高诱注:“一曰凉风。”
结:结系。结成。形成。
暮序:岁序的暮晚。岁序之末。前两句表示在晚冬时节。
朝辞:早晨辞别。
金谷:古地名。在河南洛阳西北。晋石崇建豪华园林金谷园在此。泛指富贵人家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的豪华园林。多含讽喻义。
戍:卫戍区。戍边的营地。古代驻守之地或村寨称戍。
夕逗:黄昏逗留于。逗,停留。
渚:水中洲渚。
赤兔:赤兔马。三国时期名马,吕布的坐骑。泛指骏马。《后汉书
吕布传》‘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
徒:徒劳地。空自,白白地。
联翩:鸟连续飞貌。形容连续不断。不断驰骋也。
青凫:即野鸭。状似鸭而小,杂青白色,尤以绿头者为上品。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四‘帝升望月台,时暝望南端,有三青鸭群飞,俄而止于台……青鸭化为三小童,皆著青绮文繻,各握鲸文大钱五枚,置帝几前。身止影动,因名轻影钱。’后因以‘青凫’指钱。
讵:岂,怎。容与:从容闲舒貌。随水波起伏动荡貌。踌躇不前貌。容许共同相与。
泪甚:泪水甚多。甚,极多,过分,严重。流泪不止也。
声难发:难以发出声音。难以出声也。
悲多:悲伤过多。袖未举:衣袖未能举起。悲伤过度浑身无力也。
虚薄:空虚浅薄。浮浅。虚夸不实。
谬:欺诈,迷惑耽误。
君恩:君王的恩德。
方:方才,刚刚。正在。所以才。嗟:嗟叹,叹息。别:离别。
宛许:宛城和许都。今河南南阳市(古称宛城)和许昌市(东汉称许都)。指曹魏时期的京都地区、繁华之处。
【群飞】齐飞;成群地飞。向葭下,落在芦苇丛中。
此诗前两句写朱璐,后两句则是喻己不得志。
南北朝·江孝嗣
《离夜诗》
石泉行可照,兰杜向含风。
离歌上春日,芳思徒以空。
情遽晓云发,心在夕何终。
幽琴一罢调,清醑复谁同。
注释
【石泉】山石中的泉流。
【行可照】谓可以倒映月色。
【含风】被风吹拂着。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离歌】伤别的歌曲。
【上春】孟春。指农历正月。
“情遽晓云发,心在夕何终”:匆忙中早晨道别,心里挂念夜宿何处。
“清醑复谁同”:谁与共饮。【清醑】1.清酒。 2.酒名。
南北朝·江孝嗣
《北戍琅邪城》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琅邪:非是秦汉设在山东的郡所,而是指东晋在白下(今南京北)所侨置的琅邪郡。作者大概是从京都出发,急赴位于前线的琅邪城去戍守。
本来戍边,或是家人告别,难分难舍;或是行者自己“牙璋辞凤阙”(杨炯《从军行》)的踌躇满志。但此诗中这些话头一概略去,一入手就推出一个连续急速的快镜头:“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一位戍边军人,驱赶快马,风驰电掣般地扑入读者眼帘。
日落西山,他还马不停蹄,飞奔急驰,或许前线军情紧急。这两句起调骤急,笔裹疾风,浓烈的紧张气氛迎面而来。首句有曹植《白马篇》起首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影子。“一”,犹“一何”,何其,多么的意思。“驱马”与“连翩”(连续不断)极表动态之急,中嵌“一”字,更增加动的快速感。
次句“情不息”之“情”,指急驰之情,日息而人不息,仍连翩驱马,衬出首句疾急之意,此其一。但“情’又不止此,这毕竟是辞家戍边,故眷恋亲人之情,虽然割舍题外,却又悄悄寄存在这个“情”之中。军命在身,马赶得飞快,但马快离家则更远,更远则更思家,且这时正是“日下”黄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家里人思己,自己也思家里人。这种种复杂感情的“不息”,直逼出以下两句来。
“芳树似佳人”,暮色苍茫,又是飞马急驰,所以远处近处的树只是约略可见,晚风吹来阵阵的树上花香,故谓之“芳树”。这时一个念头忽然萌生心头:那在风中婆娑摇摆的芳树,多么像步履摇曳的佳人。这句构想极生动:奔马急驰,山草树木,一闪而过,带有模糊性的“芳树”,正托出快马上所见的观感。
次句“惆怅余何极”承上更翻一层意思:这猛然间温馨的情思,也来得不是时候,正在匆匆赶路,还不知今晚投宿何处,不能不生惆怅何极之慨。芳树佳人一句取意新奇,用笔幻化,中唐卢仝《有所思》末句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疑”字写渴念佳人而想入非非、心神恍惚的情景,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大概也可以说是唐人得益南朝的地方。次句的“惆怅”,回应第二句的“情不息”,用笔亦复周密。
其实,“惆怅”尚不止于此,“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行役羁旅之愁苦亦在其中。“薄暮”、“终朝”(整个早晨),这里是互文,指从早到晚。整天的风餐露宿,艰难困苦,一时都涌在心头。这“苦”、“伤”交加,还有那思“佳人”之情亦在心中不时跳荡,真使人无法处置。
至此,诗人的情绪好像低沉极了。但是,“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这两句胸襟开张,诗的旋律忽然由低回而转向高昂。诗人决心丢掷种种心绪,不考虑妻儿老小,不计较行役愁苦。既然以身许国,怎能瞻前顾后!前一句遥接首句风神,后一句将“芳树”、“薄暮”的缠绵、感伤煞然勒住,顿挫之间旋折出慷慨悲凉之气。曹植《白马篇》末数句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死生忽如归。”下笔排宕,磊落不群。这二句浓缩其意,就气骨而言不失为嗣音余响,凛凛有生气,须眉皆动,神情焕发,一篇精神所聚,尽在于此。而这两句置于“惆怅”、“苦”、“伤”之后,情感由伏而起,因抑而扬,比起一味的激昂犹觉有力;犹如絮絮悠悠的舒缓之曲,忽然间,划然一声长鸣,铿锵之音,更使人倾耳神往。
按照平常笔墨,下面就顺着男儿许国的意思直下,而诗人却于突变之中又出现突变,用“按剑勿复言”将“丈夫”两句奔荡的急流猛然堵截闸住,用语冷峻,神情肃穆。“按剑”见其沉思、庄重的神情,也加重了诗的军戍风韵。末句“谁能耕与织”,满腹心思喷薄而出,犹如块垒在胸,骨骾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须眉丈夫,谁能碌碌草莱,耕织终生、沉沦埋没。诗人不愿“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鲍照《代东武吟》),或“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而求跃马疆场,名垂青史。张玉谷说此诗结束四句“转到以义割情,吐出英雄本色,亦有劲气。”(《古诗赏析》)这是就大体精神而言,详味之则四句之间仍有句换意转的细微差别。
此诗只摄取北戍途程,黄昏疾驰的一个片断,不作铺排叙写,笔致转折炅活迅疾。仗剑辞家、驱马边关的豪情,怀念亲人的不尽相思,行役奔波的愁苦,都融注一篇之中。全篇情感跌宕,时而激昂、时而惆怅、时而感伤,时而悲凉豪迈。复杂的内心活动,能够通过瞬间的情感变化简捷而又深刻地展现出来,这大概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南北朝·荀雍
《临川亭诗》
目极依春路,披褐怀良辰。
明发戒徒御,临流饯归人。
【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披褐】身穿短褐。多指生活贫苦。
【明发】1.黎明;平明。
2.谓孝思。 3.早晨起程。 4.谓揭发查清。 5.阐明,发明。
【戒徒御】套车启程。戒,登程,出发 。徒御,挽车﹑御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