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帛书《老子》第八章静胜躁,清静可以使天下正。

(2018-07-06 15:14:58)
标签:

杂谈

帛书

道德经

老子

修养

分类: 庸人读帛书《老子》心得
帛书《老子》第八章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盅,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音qu曲),大巧如拙,大赢如绌(音chu出)。
躁胜寒,静胜躁,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盅,其用不穷。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马叙伦云:‘【成】为【盛】省。说文曰:【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引申谓器曰【盛】,礼丧大纪【食粥于盛】是也。此文【盛】、【缺】相对,说文【缺】器破也。’马说甚辩,故多采此说。岂不知‘成’字在此非指某一体物,而泛指大的成功、或大的成就而言。如蒋锡昌所谓:‘【大成】与下文【大盈】、【大直】、【大巧】、【大辩】(应作【大赢】)词例一律。如解【成】为器,则【成】为实物,而与下文词例不类矣。’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凡事成‘大’者其义相反,这是老子以无为观察事物的辩证逻辑。此言‘大成若缺’与‘大盈若盅’,‘成’与‘缺’意义相反;‘盈’与‘盅’,说文皿部:‘盈,满器也。’‘盅,器虚也。’满与虚对立。老子此言,正如高亨所译:‘大的成就好像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
成:本义,完成、成就。引申为:成功。
如:《动词》本义,依照、遵从。
缺:本义,器具破损。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缺陷。
敝:《说文》帗也。一曰败衣。引伸为凡败之称。《左传·僖十年》敝于韩。《注》敝,败也。
盅:《说文》器虚也。虚、大也。引伸为空虚。
大成是行为做的非常有成就感;大盈是行为做的非常圆满。行为做的非常有成就感和非常圆满,肯定其行为就符合“道”,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德”,符合“德”的行为就是“无为”。所以此篇是言“无为”。
大的成功要从缺陷之处做起,只要缺陷都能够做好了,还有什么不能够做好的呢?其作用就不会失败,就能够成就大的成功。大的盈满要从空虚之处做起,只要弥补了空虚,把空虚之处都坐实在了,其作用就可以无穷尽,也就成就了大的盈满。此之谓【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盅,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本作‘大赢如(nen嫩,左火右内)’,乙本仅存一‘绌(ch处)’字。······‘左火右内(nen嫩)’假借为肭(na那),‘赢’指赢余,‘肭’谓亏损或不足。‘赢肭’本来就是一个复音词,也谓‘盈不足’,是我国古代计算盈亏问题的一种方法。······‘大赢如肭’犹谓最大的赢余如若亏损。从句型和词义分析,二者皆符合本章内容。······按道德指归论所讲‘大赢若诎’,即帛书甲本之‘大赢如肭’。古‘出’、‘内’二字,声皆属舌音,韵同在物部,读音相同。如《广韵十四黠》:‘豽(na那)’,别体作‘貀(na那)’,皆‘女滑切’。乙本此句虽仅存一‘绌’字,但亦必同甲本作‘大赢如绌’(肭),决无可疑。今从帛书甲、乙本得证,易氏之说至确。帛书‘大赢如肭’当是老子原文,今本‘大辩若讷(ne呢)’乃为后人篡改。······幸而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尚保存‘赢而若诎’一句,得与帛书老子相为契合,真伪得以大白,使两千余载之讹误得以纠正。如无帛书老子出土,老子真言难复原矣。”
又说“帛书甲、乙本与世传今本此文共三句,每句四字,共十二字。乙本仅存三字,即第二句的‘如拙’和第三句最后一字‘绌’。‘绌’显为‘大赢如肭’之‘肭’的假借字。但是不知何据,帛书研究组将乙本发展成四句,变十二字为十六字,读作‘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大赢如绌’。而把被后人改‘赢’为‘辩’的伪句,也纳入正文。此甚不妥。”··
其他不论,单论“绌”字。高明先生也认可“大赢如绌”之“绌”字是“肭”字之借字。帛书研究组也认可“大赢如绌”之经文。帛书乙本又出现了“绌”字。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中又有“赢而若诎”一句。诎:《集韵》通作绌,或作出、,与讷同。《礼·射义》进爵绌地。《注》《内则》以前作绌,《明堂位》以后作诎。高明先生认为“得与帛书老子相为契合,真伪得以大白,使两千余载讹误得以纠正。”综合各方认可,我认为:校勘“大赢如绌”更为确切。“赢肭”与“嬴绌”义相同。“肭”谓不足,“绌”也谓不足。古“出”、“内”二字,声韵皆同,互为假用。再者,“诎”、“拙”、“绌”在一起更为和谐。
大直:公正、正直。《韩非子·解老》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象传》因而亦释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直与方皆指中正,不偏不倚。其中,中距曰方,中绳曰直,中德曰大。大直,大的公正。
要做到大的成功和大的圆满,就必须做到大的公正、正直,以及大巧和大的赢余。要做到大的公正、正直,就要从不公正、不正直做起,需要经常的澡身浴德,修养身心,把这些不公正、不正直清洗出去,使这些不公正、不正直没有容身之地,留取公正、正直,大直也就做好了。此之谓【大直如诎】。要做到大巧,就要从笨拙入手。巧都是从笨拙开始的,只要努力勤奋,遵从事物发展规律,不投机取巧,奸诈虚伪,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勤奋地做,就能熟中生巧,从小巧到大巧,从笨拙到巧夺天公工,大巧也就做到了。此之谓【大巧如拙】。要做到大的赢余,就要从不足做起,找问题,查漏洞,做到一日三省,改过自新,问题和漏洞就能够迎刃而解,做事就能够游刃有余,不足也就足了,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此之谓【大赢如绌】。
躁胜寒,静胜躁,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马叙伦云:‘躁,说文作【趮】,疾也。今通作【躁】。此当作【燥】。’······‘躁胜寒,静胜热’,帛书甲、乙本与世传今本相同,不必改字。如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管子心术上‘躁者不静’,淮南子主术篇‘人主静漠而不躁’,皆‘躁’、‘静’对言。广雅释诂三:‘躁,扰也。’礼记内则‘狗赤股而躁’,注:‘举动急疾。’‘躁’乃疾急扰动,正与‘静’字相对。‘躁’与‘静’是指人之体魄在不同环境下而表现的不同情绪或状态。肢体运动则生暖,暖而胜寒;心宁体静则自爽,爽而胜热。徐大椿老子经注云:‘凡事相反则能制。如人躁甚则虽寒亦不觉。而足以胜寒;心静则虽热亦不觉,而足以胜热。由此推之,则天下纷纷纭纭,若我用智术以相逐,则愈乱而不可理矣。惟以清静处之,则无为而自化,亦如静之胜热矣。’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根据蒋锡昌、严灵峰之说,而将‘躁胜寒,静胜热’改为‘静胜躁,寒胜热’,擅改经文,甚不可取也。帛书甲本‘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河上公云:‘能清静则为天下长。’而学者多释‘正’为君长,其实不确。‘正’在老子哲学中是一个特定的词,经文多见。蒋锡昌谓其为‘天下清静之模范’,我想不如说它是天下清静无为的最高标准。因为‘正’是直而不衺、中而不偏、纯而不杂之总名。”
帛书甲本“躁胜寒,静胜炅”。
我看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而将“躁胜寒,静胜热”改为“静胜躁,寒胜热”。我觉得陈鼓应老先生,未必是擅改经文,而是提出老子经文的本义应落在“静胜躁”上,而“寒胜热”只是铺垫,以寒和热引出“静胜躁”。陈鼓应老先生注释和评介,使我茅塞顿开。帛书甲本“躁胜寒,静胜炅”。“炅”《说文》见也。《广韵》光也。本义,火光。又《五音集韵》烟出貌。“炅”还有“热”义,火而烟出,义为“燥”,《释名》躁,燥也。“炅”可以释为“躁”。因此校勘为“躁胜寒,静胜躁”更为贴切。从整个《老子》经文来看“静”与“躁”是相对的。勘校为“静胜躁”,与下文“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正相吻合。“躁”比“热”更为贴切,直观。更符合《老子》经文。再者,“躁胜寒,静胜热”是并列式的语句;“躁胜寒,静胜躁”是递进式的语句。递进式更符合《老子》的风格。
躁是人的情绪状态急躁、不稳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做一些过头的举动和事情,甚至会胡为、妄为,不理智,不合事理。不理智、不合事理的躁动就会使人天不怕、地不怕,既然天不怕、地不怕了还怕寒冷吗?此之谓【躁胜寒】。人的情绪在静的状态下,就表现为心宁体静,沉稳安逸,心平气和,绝不做过头的事,按部就班,仔细认真,不越事理,以“道”而行,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都能够解决,躁动的情绪也能够得到遏制,胡为妄为的行为也会得以消亡。此之谓【静胜躁】。统治者做到了静,就能够清。心宁体静,不越事理,以“道”而行,其身就能够清廉,其政就能够清明,其作为就能够清正“无为”。统治者做到了清廉、清明、清正,就能够带动民众都行得正,做得端。天下就会正气盛行,邪气不存,不偏不倚,纯朴“无为”。统治者的行为做到了清静,就做到了“无为”天下就一定能够正。此之谓【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