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书心得

(2019-07-11 09:22:22)
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书心得

在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教材的编排全是对的,从来没有怀疑过教材。有的时候教学的时候脑海里也会有一点迷惑,但随之又想教材怎么可能会错呢?但是接触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教材的编排也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的。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思考,有点疑问,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如何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知识呢?下面我就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数”“文字”与“方程”来谈一谈我的感悟。

当初我在教学用文字代表数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就觉得那部分的内容讲的很失败。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知道“文字代表数”承载了两类思想方法。一是常识意义下使用符号、文字来表示事物,二是用文字代表一个特定的未知数。而在苏教版的数学课本里,这部分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未知数,这是以后求解方程的关键。而在教学中,我只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并没有对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未知数这一重点进行强调,也没有把功夫花在“字母可以参与运算”的上面,导致学生在后面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而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的的铺垫,如果这部分内容学不好那后面方程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困难。

学习方程时,我一直觉得教材中对于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看到张奠宙先生的文章以后,我才觉得原来教材中对于方程的定义是不严谨的。比如像描述加法交换律的式子a+b=b+a,这个式子就不是方程,这里的a和b泛指任意的数,它是含有字母的等式,但不是方程。张奠宙先生对于方程给出了替代性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我觉得如果把方程定义成这样,更能够道出方程的本质意义,通过等式关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教材做合适的处理,不能够盲目的崇拜教材。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杨晓艳老师的想法。区分等式、不等式和辨认方程并不是《认识方程》这节课的学习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应该是方程的本质。学生认识了方程的本质,才能够在以后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更轻松,因为这节课如果学生能够认识方程的本质从而建立方程的模型,学生就是学到了最核心的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看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感触。我也建议其他的数学老师如果有时间的话能够静下心来仔细读一读这本书,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够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有更多的启发。我觉得这本书我还会再读一遍,因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芜湖市六洲小学:胡亚玲

                                       2019年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