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心得体会

(2019-07-11 09:20:55)
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心得体会


   根据工作室读书活动要求,最近我拜读了由张奠宙等人所著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部分疑问可以通过《教师用书》和网络查询等都能解惑。但一些问题每次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之间都有所争议,但最终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教师各自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的解读“自我沉醉”。读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后我又解开了教材中的一个一个谜团

书的本身

教材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小学教材的难度大家可能认为不大,但真正读懂教材中数学背景、内涵、意图并非易事。而自然地将教材的内涵转化为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更是很多教师所不能做到的。

本书就为教师系统梳理小学数学当中的核心概念,比如文字方程的专题,“除法”“分数”和“比”的专题,图形与几何当中的“平行”,“数对”,“面积”“对称图形”等其他一系列的核心概念。

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也很有特色,既让读者感受学术震撼又摒弃了学术的枯燥难懂的痼疾。

书中每个小课题都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原始文稿”发现问题;然后“一线回声”表明一线名师实践操作和教学心得;最后“数方夜谈”多位专家对话研讨,解决问题,提供策略。

本书用平易近人的对话,打磨的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来剖析教材中易混淆、易忽视甚至易错的概念,直接帮助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印象深刻
   比如方程意义这一课,张教授指出教科书上写方程是含有字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反过来认为所有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就不对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不能当作严格的定义来看待如果非要拿它当作基本出发点判断是非,硬要人们承认X=1是方程之类,恐怕是没有意义的自我折腾不足为训

比如教材在除法、分数、比部分编写忽视了包含除。在分数的意义开始出示两副图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在实际度量和平均分中产生的,但是教材在后续的编排中只强调了平均分却忽视了度量

比如面积的认识这一课题是很多老师研究过的。教师们不约而同的从物体的表面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这个定义出发,教学过程是通过各种活动反复讨论什么是表面,什么是封闭。表面上感觉是学生在自主的构建概念的形成过长,教学设计很是完好。但这样执教过的老师都会感受到,上课感觉良好,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二维的面积认识难度较大,与长度单位的学习相比较,效果相差甚远。此书中就指明,并非任何定义都是重要的,有些对象可以基于直觉的感知,不必追求严格的定义。我们是不是应该深入浅出的把面积理论的基本思想生动的呈现出来?面积测量其实质是对某些平面图形制定一个合适的数,并满足一些特性。书中对面积的剖析使教师对此概念豁然开朗,想必教学的格局大了很多。

比如在平面图形运动这一部分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总觉得教学目标简单,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但阅读完此书后,我有两个震撼。第一,自己的知识有限。这一部分涉及的知识概念很多,但对小学生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比如,刚体运动、各种不同的对称。教师应有上位教学的思想。第二,我们真的认识了熟悉的定义吗?天安门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问题反映出当代小学教师对定义思考缺少严谨性。没有深究的学问在传授,确实不当。

一点感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不仅成为了众多小数老师的床头书、工具书,但我觉得他更重要的价值是指导教师如何自主的研究教材,吃透教案。追本溯源,寻找到知识的原由是专研教材的关键。
    作为一线教师我是没有能力质疑甚至批判教材的,张先生站在数学本质、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数学文化教学的高度,分析教材中的问题、缺失,高屋建瓴地给出了具体的、有很强指导性的建议,读这本书让我更好的知道了我应该“教什么”,至于“怎样教”我会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去摸索,去提高。
                         

 

二坝龙泉小学  冯家芬

2019年7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