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是丽人明月心完结后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2017-10-05 12:36:05)
标签:

影评

秦丽人明月心

丽姬

秦王嬴政

爱情悲剧

 

这部剧真是,不看到最后,无法完全看懂,不看到最后,对前面很多事件背后原因的理解,就可能是错误的,比如嬴政对“丽姬助燕丹离秦”嬴政与燕丹在的关系等,不看到最后,也就无法全面理解嬴政这个人物,和丽姬与嬴政荆轲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这真的是一部需要智商需要推敲需要看到最后,才能真正看懂的好剧。这是昨晚与某同好探讨的关于大结局某些问题的想法,比如:李仲为何要死;丽姬为何要刺最后一剑;燕丹与嬴政;丽姬与嬴政,丽姬与荆轲,丽姬与韩申之间的关系。

 

因为探讨的问题比较多,我也懒得重新谋篇布局,就直接按讨论的问题稍做整理,并保留同提出的问题。同好名字简称Y。我真是懒,没有人问呢,看完就看完了,虽然有很多感悟,但生性懒,懒得整理思绪分析码字,因为有同好问了问题,才与之探讨分析,一下子就弄出这么多字,因为这个剧可以研究探讨的东西太多,结果一讨论就搞到4点钟。觉得也算是费了脑筋分析的,就稍整理下,补全因为微博版聊即时性,思虑和逻辑上有些断裂的地方,分享出来,也希望会有更多人能理智全面地来看待这么一部值得推敲,也需要推敲的好剧。

 

我得再说一遍,这部剧,真的是一部被错看了的好剧。

 

一、Y: 李仲为什么要死

李仲死,是让嬴政众叛亲离。嬴政不能死啊!原因有几个:

1.从文艺作品创作角度看,李仲必须死,因为嬴政不能死,只能死李仲。

 

电视剧与小说等文艺作品通常来说,有个社会意义: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能量。在这部剧里,嬴政是属于恶的阵营的,丽姬代表善的阵营。在这种历史夹缝创作很有局限,嬴政不管做了什么恶事,都不能死!那么如何实现文艺作品的“惩恶扬善”这个社会意义呢?那就是要有别的惩罚,就是在秦王阵营里找个最重要的人物替死。

 

在本剧中,秦王信任的人大概只有两个李仲和蒙武。

因为嬴政薄情寡恩,视他人性命如草芥,他不在意的人,死了,他不在乎。如果死的不是李仲,而是死别人,不会触动他的利益。而李仲就是秦王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请不要往男男CP的歪路上去想)

 

李仲是秦王最信任的人,对秦王来说,李仲比丽姬更重要。因为李仲完完全全是秦王的人,丽姬却不完全属于他既然嬴政是因多疑不信任人残暴杀人,又杀了剧中代表真善美正义的丽姬,那么为了社会意义的惩恶扬善,就只有取走李仲的性命,才有足够惩罚力度否则这剧会真的胜善,对文艺作品来说就太黑暗了,不附合文艺作品社会导向这个功能。这也是文艺作品真实与现实真实的不同之处所在,也因此有些文艺作品因为过于强调和过于生硬的表达这种正向社会导向,而变成生硬教化作,而饱受观众构病,但并非有这类生硬教化作品,抹黑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导向功能,而让观众反感,文艺作品就可以不用承担这个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只是要在保证故事人物命运合理合情之上,自然承担起这个功能而已。

 

Y: 那么,蒙武呢?

 

蒙武是将军,跟李仲不同,蒙武是秦王最倚重的将军,但不如李仲信任。蒙武是一直没犯错,没有损害到秦王利益,若是有,秦王也会杀,如樊於期一般。只有李仲是完全忠于秦王,是他最信任,也是他唯一相信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人。秦王生性多疑,难信任人,能信任的唯李仲而已

 

那么作为秦王最爱的女人丽姬死,能不能达到惩恶的意义呢?答案是不能。

 

因为她虽然是秦王最爱的女人,死了秦王是会痛,但因为她却不属于秦王阵营,更不属于恶的范畴。丽姬死了,对秦王利益是没有损伤的,相反,因为丽姬是代表善那方,其实跟秦王是对立的阵营,正是她死,才让整部剧灰暗无光,丽姬死,正是标志恶最终战胜了善。

 

在恶的阵营里,嬴政不能死,一方向当然是因为必须附合历史,如果是架空,就可以死嬴政了。既然最恶的嬴政不能死,那就只有死嬴政阵营里,也就是在嬴政心里最有分量的人——那就只有李仲。别人在嬴政心里都是可以舍弃的,包括蒙武,而且蒙武也不是他完全信任的,死了蒙武,他还有很多其它将军,能得他百分百信任的人只有李仲,在嬴政心里没有人可以替代。李仲应该是他回秦袭太子位,派给他的贴身侍卫,与他一起长大,对他忠心耿耿,绝对不会背叛他的唯一信任的人。

 

二、丽姬为何要刺最后一剑,却是杀自己而不是嬴政?

从秦时现实的大局来说,嬴政不能死,这也是丽姬选择不杀他的原因。

 

嬴政是战国唯一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虽自私残暴不信任人视他人性命如草芥,却是战国唯一一个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不管他出于什么动机,手段多残忍,整个战国当时只有他能实现统一尽早结束战乱,还百姓和平。

 

周分封诸侯,各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超过周王室,周明存实亡,各诸侯王室开始各自为王,为霸权,为争夺资源(土地)进行战争,纷争不断,形成战国这世上有哪个君王是真正为民着想呢?各君王都是为自己的私利发动战争,致民不聊生。这一点丽姬早就看透(在燕丹事件后重回宫时的提到)。当时的局势是六国赢弱不治,君王昏庸无能,皆无法与秦衡,秦王虽然暴政,在政治上却是明君,推行法治,任用能臣,惩治乱象。秦王必定统一天下,成为千古一帝,支持其它君王,还不如支持秦王,能尽早统一天下,结束纷争,早日还百性和平。这也是丽姬能看到,而荆轲看不到的,荆轲在咸阳城看到城内百姓生活井井有条,各行各业都循规蹈矩,他已经有感悟,但他还是要刺秦,一是因为私仇蒙蔽,二是他武人的智商看不清大势,和秦王不能死的意义因为秦王一死,天下必会大乱,剩下齐楚晋三国会重新起来,被灭的三国王室最复辟,六国王室又会为了自己生存,开始争夺,而秦国也会大乱,七国又要开始纷争不断,百姓就会更苦。这个意义,盖聂大结局时到邯郸时有提到,他看着邯郸百姓生活困苦,但已经慢慢恢复正常生活,他感慨说了一句:荆轲如果刺杀秦王成功,天下大乱,这里百姓会更苦。这些也是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荆轲看不到的。

 

而丽姬的智商和对大局情势的判断力,本来在此剧就属最上乘,看得透,唯一能与她相当的,也就是吕不伟(看透六国和秦国国力差距,推知统一天下的只有秦王)。丽姬这个人,“浮生乱世,岂可为自己而活”。心怀天下,到最后也不为自己考虑,而是考虑天下。她知道嬴政不能死,所以她最后选择让秦王亲手杀了最爱的人——她自己——希望嬴政能体恤百姓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有秦王感同身受,能看重他人的性命,体恤百姓疾苦,成为一个为民着想,能顾念民心,能得民心的好君王。

 

三、到最后,丽姬到底是爱荆轲还爱嬴政呢?

Y:丽姬临死前对秦王说只有她死了才能让秦王感到所痛,那意思是荆轲死了她很心痛

 

答案是:爱嬴政。

 

荆轲死了,丽姬当然会,因为就算对荆轲不再是爱情,那也还有亲情,他是公孙丽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的师兄,是从小心目中的英雄,是爷爷选择的公孙家武功传人,是天明的生父,是她曾经美好的初恋,况且她与师兄的分开,并不是他们感悟破裂,而是秦王第三者插足,用一国之力小三上位,强占她的。就算后来她因为了解了嬴政爱上了。对荆轲的感情仍然是在的,只不过不再是爱情。丽姬这个人大气果断,一直是拿得起放得下,她在爱情上也是纯粹的,放下了就是放下了,爱一个人就会是全心付出,第一段对荆轲如此,以余生自由换荆轲自由和安全;第二段对嬴政也是如此,背弃家国,放下公孙家两代亲人的血海深仇,违背从小爷爷教导也是她一直秉承的“匡扶正义,扶弱济贫”,爱上一个世人眼中的暴君,个性里也有残暴冷酷一面的秦王,保护他,三次救助,特别是赵屠城后,以身犯险,以性命相救,这就是她的爱。

 

所以荆轲死了,她会痛,但却不是她做最后这件事“刺杀嬴政,让嬴政杀了自己”)主要原因。“浮生乱世,岂能为自己独活”,她做这件事情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了荆轲。

 

如果她是为了荆轲,那就应该杀了嬴政,如果她爱的是荆轲,那就应该是杀了嬴政,为荆轲报仇,而不是杀自己。因为反正是要死的,如果爱荆轲,那就拼命一搏啊,是有机会杀嬴政的,至少可以同归于尽,也能报了荆轲的仇。但是她没有,她选择的是杀自己。

 

不杀嬴政,一是为天下考虑,嬴政不能死;二是她爱是嬴政。

 

嬴政一死,天下必大乱,各诸侯必会叛秦,恢复各国,又为为生存和霸业再起纷争,战争更不断,这是荆轲那脑残看不到的。各诸侯国君,论见识能力都不如嬴政。

 

其它国不像秦王是信奉法家,推进法治的,其它诸国律法松散,没有规矩,对臣民没有约束,导致乱象横生,出了很多丹顶门那类流氓恶徒,唯利是图,犯罪劫掠频发嬴政每吞并一个国家后,都会实施律治,各行各业有律法,都要尊守各行法,整治民乱,制止社会乱象。秦国法度严轲征罚重,也是因为乱世恶行更多,需要重罚使之回归正常。

 

四、嬴政渣不渣?

Y:可是很多人说嬴政渣男。

A:嬴政爱情上是渣男啊,我也骂了,但政治上是明君。(理由见上述分析)

 

五、最后宿命之战,嬴政放荆轲一码?

Y: 而且他和荆轲那里他放了荆轲一码,荆轲还上来杀他,李仲才为了挡剑死的

A错噢

没有想荆轲一马,他没有那种仁慈。那是他以为荆轲重伤动不了,放松警惕,才会让李仲挡剑而死,不是放过荆轲的以他脾气和他与荆轲的关系不可能放

他对荆轲是虐杀的,荆轲上殿之前就被他下了剧毒,那个毒就是无解必死的。他完全不用动手,荆轲就会死,但他还是要留荆轲性命让他上殿,就是为了虐杀荆轲泄愤。你看他跟荆轲打,就完全是单方面的虐杀,荆轲中剧毒,已经无法使出绝技,完全就是被动挨打,但是他没有给荆轲一个痛快,而是慢慢折磨,砍了多少剑,踢了多少脚他就是要虐杀荆轲,最后一剑是慢慢刺入腹中,而不是心脏这种要害,不让荆轲立马毙命,而让他慢慢以最痛苦的方式死他刺荆轲腹中那一剑,是他以为荆轲绝对动不了,因为那种伤普通人必动不了所以心满意足地放松了警惕。他没想到还有人意志力那么强,那样虐杀下那样重创下爬起来,杀上来,李仲才档剑而死,他才愤怒补上一剑,给了荆轲一个痛快。

 

Y: 看出来,我想表达起码不用死那么快,也不会被虐杀,因为他杀了李仲,所以才虐杀他[允悲]

A:错了噢,前面才是虐杀好吧

他留荆轲一口气,就是让他受尽折磨血流尽而死李仲死了,他反倒是愤怒之下,给了荆轲一个痛快

 

李仲死后,秦王才一击毙命了荆轲哦,死之前,可是每一剑都是重击,让荆轲痛苦,但就是不痛快取了他的命噢最后一剑也是刺腹,不是刺心,而且是慢慢刺,那是最痛苦的,因为腹部创口,以那么慢的方式刺进去,创口更大,破坏组织更多,一是更痛苦,二是必定活不了,但又不能马上断气他就是留荆轲一口气,让他每时每刻都体验着全身剧痛,流尽最后一滴血,痛苦万分死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心中“荆轲抢了他最爱的女人”的痛苦。只是他没想到,那样的重创,荆轲还能爬起来而已。

 

五、秦王对樊於期态度

 

1. 秦王对樊於期也心存一念之善,如果樊於期战败回秦是否秦王就可能不杀他。

 

Y: 其实樊於期败战就算回到秦王身边被杀也只有他一人而不会涉及他家族,可他投燕确实过分了,像蒙武说的他了解秦国的战略,所以投到别国不可留

 

A这个,是后来。要探知秦王的本性和对樊的真实想法,要看他最早的时候的态度。

樊於期战败失踪消息入宫那个时候,关于樊无期什么情况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下,他就事先认定樊无期叛秦,要诛人九九族了。那个时候,樊无期只是战败并没有叛秦是在知道秦王杀他九族才叛秦的。在他内心里,将军战败相当于叛秦他从来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军当时他就要不问缘由认定樊於期叛秦

因为那个时候,只是知道樊将军失踪了,战场上失败失踪,断了消息,有几种可能:

(1)战败被敌军冲一时回不来(比如他自己在韩国那样,数日不回,还是丽姬去找回的他,如果这个被敌军冲散数日不回的是别人,就如樊那样会被他认定叛秦了)

(2)战死了

(3)受重伤了,倒在哪里,暂时无法回来。

(4)敌军俘虏了

(5)战败出逃了叛秦。

以上五种可能性,都会导致战败失踪这个结果。但他接到樊战败失踪的消息,却没有做任何调查,直接就认定是第5种,完全不信任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军,他根本就不问这些可能性,就直认樊叛秦要杀人九族

 

蒙武当时也吓一跳,进言阻止了啊,因为这样的做法是会令在外为秦出生入死的将士寒心的

樊战败不回秦,而选择逃,就是知道秦王的个性,回秦必死。应该这是秦王对战败将军的一贯作风,所以樊不敢回秦。他那时并没有做对不起秦的事情他帮燕丹,并非有叛秦想法,只是落难时被燕丹所求,二也是因为在秦时,与燕丹关系好,二是燕丹救了他他后来真正叛秦,是知道秦王杀他九族

 

Y:可是既然樊将军了解他的性格就更回来啊

A:了解他性格就更不能回来啊

秦王对战败将军必是重罚的——

秦王对军纪很严明又生性多疑,不信任人,也导致他谁都不会真正看重所有人都是可以杀,可以替代的军之将损秦威,必重罚。按秦王暴虐性格,谁知道是不是会杀自己呢?所以樊不敢回来你看秦王刚知道樊战败,都还不知道人家是战死了,还是重伤了,他就直接下令杀了啊,而且是派人去杀,不是抓回来清楚,再依律杀,是直接下了肃杀令,见到就杀噢,根本不给樊留一个申辩的机会。也就是不管樊逃没逃,战败了,他第一反应就是杀

 

只是蒙武救了樊一命,蒙武说,樊也可能是重伤或是战死沙场而不回来,若是不问缘由就杀,会令前线将士们寒心。他才收回成命的所以如果没有蒙武劝说。就算樊当时打算回来,还没到咸阳,就会被秦王杀掉并诛九族的。在外的於期哪里知道有人为他说话,为他求情呢?

 

那个最早的命令,才说明秦王内心真正的想法,战败之人就是背叛,就是要杀示世人,维护他的王权。而到了最后发那个通告缉捕樊无期,已经不是樊叛不叛秦的问题,也已经不是他想要樊性命的问题了,已经成为他手中一个打燕的棋子而已,他并不在乎樊叛不叛秦了。他只是需要樊叛秦这个借口攻打燕国而已,所以他后来知道樊与燕丹在一起,还故意放过他的让他跟燕丹回燕,只要樊到了燕国土,樊这个败军之将就有价值

 

嬴政是个什么人呢?

 

嬴政是个攻于心计、精于权谋算计、善于布局、薄情寡恩自私多疑的人。在他的世界里,所有人于他来说,只有有没有利用价值,他理智冷血残酷无情,他不会被情感左右和束缚,他在做每一个决定和选择时,都不会是从感情上去考量,他在决定要做成一件事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国家、土地也包括女人——时,他的所有思虑和选择,只看到可利用的东西。

 

1. 樊战败出逃,对他来说,没有价值,所以他可以随意下令杀掉。但樊搭上燕丹,就又有了价值,所以他又不杀樊了。燕丹出逃,他一直派江湖高手跟踪的,若他真要杀樊,立刻就可以杀,他留樊,不是念他为他出生入死的赫赫战功,只是因为他需要攻打燕的借口,而樊跟着燕丹回燕,就是最好的借口,逼燕丹反秦。

 

在樊没有搭上燕丹的时候,他没有攻燕的借口,怎么办呢?那就回溯到燕丹出逃前。重新解读一下丽姬私助燕丹离秦事件,没有看到最后,认清秦王真面目,了解他全貌,我们都被他前面深情款款所欺骗,都理解错了,他在“丽姬私放燕丹”事件中的原因和心理了。

 

 

五、重新解读构“丽姬私助燕丹离秦”事件。

看完全部,全面了解嬴政后,再解读“丽姬私助燕丹离秦”事件,嬴政心理,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观众,都被他欺骗了,在这件事情上,他是多么无情多么可怕的一个人。

 

丽姬私放燕丹,其实正是他最想要的那时候还没有樊这个棋子,燕丹逃回去了,就是他打燕国的最好的借口所以李斯那笨蛋,派人杀燕丹邀功,才被他骂因为李斯会毁了他的谋划。你看他在李斯面前和丽姬面前都装得对燕丹有情义,其实都是假的,对燕丹有兄弟情是真,但因那点兄弟情就会让他为难,那是假燕丹逃回燕国,就是他最想要的结果。丽姬帮了他一个大忙,是他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

 

这个人是步步为营,精于算计的整个局从很早就开始布

 

所以当他听到燕丹成功逃走,松了一口气,不是因为对燕丹有兄弟情。燕丹与他争吵那时,他们的兄弟情就被他抛弃了。他一向都是近乎冷酷的果决的,就算再不舍的亲情,为了大业和自己的利益,都能立刻决定抛弃,比如对唯一亲弟成憍,只要是他判断会损他利益,就会立刻放弃,这也是他能不受情感左右,能取天下的原因

 

因为既然燕丹不愿做他兄弟,那燕丹留在秦宫已经没有意义和价值了。秦王是把所有人都当棋子的,每个人对他来说,只有有价值和无价值两种。那么燕丹还有什么价值呢?那就是出逃叛秦的给他灭燕借口的价值,但他又不能自己放,因为自己放了,燕丹就不是私自出逃,就没有叛秦,就给不了他攻燕的借口,那就当不了他灭燕的棋子,所以他软禁燕丹,就是为了逼他自己出逃反秦。所以当他听到燕丹出逃成功,他才松了一口气。

 

燕丹出逃,他不生气,他生气的是丽为外人欺骗他,再加上这事件里边还有一个他心里永远的疙瘩荆轲。所以丽姬虽然是真的帮了他,让他的谋划能顺利进行下去,但他还是暴怒将丽姬打入永巷施以酷刑。

 

只是可怜丽姬一直都被他欺骗利用,被他在她面前对成嬌对燕丹的虚情假意所欺骗,而误以为嬴政还对他们怀有兄弟情。嬴政说那些话不能说是假,但心意却是假的。

 

或许对丽姬,他不是主动想着要利用,但他潜意识就利用了丽姬看后面他对天明的态度,他一直对丽姬使用权谋之术,在燕丹事件上,或许不是利用丽姬的,因为他也不会预先想到燕丹会求助丽姬,丽姬去帮他所以他跟丽姬兄弟情,也确实是在倾诉,因为再怎么残暴无情的大王,也还是一个人,有普通人做坏事时的内疚,需要倾诉发泄,求得心里平静。而丽姬就这样被他蒙骗,以为秦王对燕丹还有兄弟情,而出手帮了燕丹

 

其实燕丹不求丽姬,只要他想私自出逃,秦王就会想办法偷偷放他,而且还会放得不露痕迹,因为燕丹离秦对他来说是最希望的事情。你看,清儿是他安插到丽儿身边的眼线,丽儿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丽儿助燕丹的谋划,他自然也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为何不阻止呢?就是因为从战略上讲,那就是他最想要的,让燕丹私逃出宫返燕,他能有攻燕借口,完成他全部布局。

 

然而他能在这事进行过程中装作一无所知,敏夫人不揭,他还装不知,敏夫人揭穿,他反倒借机爆发他的怨气,狠恶惩罚他所谓爱的人,这个人是多么可怕,成为他的爱人,是多么可悲,所以我才说,嬴政在爱情上是“天下第一渣”。

 

看秦王城府多深?六国谁玩得过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