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鼓山骄子2066
鼓山骄子2066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6积分
  • 博客访问:225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2019-05-20 17:21:43)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

研究报告

邯郸市峰峰矿区实验小学   赵静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弱,学生不会联系上下文,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学生整体阅读素养的高低,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也直接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失分较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本课题拟通过研究,探究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策略,着力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课题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1.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阅读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2.阅读理解能力:是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从语言构成的角度看,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等;从理解能力的不同能级目标看,有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创造性理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一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复述性理解和解释性理解的目标即可。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对策,对阅读教学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确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引导点,做阅读理解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研究内容

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导学案预习,指导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的研究。

研究现行四年级语文教材,发布预习导学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独立思考,记录所获并质疑,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

2.通过精讲课文,引导四年级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的研究。

深入挖掘每篇文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方法的引导点,通过精讲重点课文、精讲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从初读识大意、精度学思考、带着问题读重分析、反复读悟情感,逐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掌握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内涵、从文章中心句理解主题、抓住关键段落理解课文主题、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主题等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练习阅读理解题,指导四年级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的研究。

针对精讲课文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选取对应的阅读理解短文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反复体会,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

(四)研究对象

四年级2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阅读理解教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和借鉴相关材料,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理解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的方法,逐步探索出提升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策略。

三、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法,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启蒙过程,文本是教学的基础,深入挖掘文本的引导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钻研体悟,做到在潜移默化地中引导,在阅读练习中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理解的根本方法,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还提到“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之一,但不能过分的强调知识点,而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平时的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感知、体会、理解、运用。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当学习者以有意义学习的方式学习教材时,其本人必然通过做一定的事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使新知识能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需要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在预习课文和短文训练中运用,逐步建构自己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研究过程

(一)利用导学案预习指导阅读理解的研究

有效的预习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良好途径。预习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是对这一独立学习效果的检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3、白鹅

 

同学们对骆宾王的《咏鹅》非常熟悉吧!你喜欢白鹅吗?那艺术家丰子凯笔下的白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认真读课文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高傲、郑重、京剧、一日三餐、倘若、侍候、脾气、扬长而去、责备、供养不周、邻近、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 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一丝不苟    奢侈  从容不迫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课文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反复读,试着背会,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7.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1)收集鹅的资料和图片

(2)与鹅有关的词语或诗句。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我发现了一些不足。首先,预习单的设计上缺乏深度的思考。《13.白鹅》的预习单是课题刚开始的时候设计的,还是延续以前的方式,一些问题的设定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其次,学生在运用预习单预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预习习惯不太好。之前的预习不成系统,只是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标标自然段,思考以下课后题,没有明确的目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也不够,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学生预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并不能完全按照我要求的预习流程来预习,仅仅把预习单当成习题任务,草草写完即可,并不能反复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完成预习。从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来判断,学生课下的预习任务仅仅局限于完成预习单上的题,没有真正按流程去做,没有反复朗读课文,更没有深度地去思考。

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坚持。因此,我就将原来每个单元一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的预习单,改为每篇课文都要下发预习单,将原来的计划内的课文预习单作为重点研究点,其他课文预习单重点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单设计上,我把预习流程设计到预习单当中,初读、再读、反复读,把这样明确的要求写到作业单当中,引导学生按要求来预习。为了增强预习的效果,请家长进行监督签字,同时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对预习作业单完成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结合上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给予口头表扬。

《花的勇气》预习作业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学习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资料宝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高中毕业后在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现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这座城市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享有“多瑙河的女神”的美名。维也纳已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课前预习】

一、初读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

1.自主阅读导读及课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运用多种学过的方法理解生字词。

泛滥    姓吕   齐刷刷   厘米   气魄  遗憾 

 改天换地    蒙蒙细雨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神气十足     拔地而起    怦然一震

我的店铺门前正在铺路。

二、再读思考问题(理清课文脉络)

1.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                             ,感叹                                 

2.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想一想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因为(         ),所以感到失望。

因为(         ),所以感到遗憾。

因为(         ),所以感到惊奇。

因为(         ),所以心头怦然一震。

三、反复读体悟感情(领悟课文主旨)

1.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体悟作者的情感。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主旨。

四、带着感情读(拓展延伸)

想想看,你积累的诗句中有没有能够表现花的勇气的诗句?

 

通过实践,我感到在预习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四个大问题去初读课文,学习整体理解把握篇的内容。即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是写事、写人、讲故事的文章还是写景、状物的知识性文章?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文章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描写、修辞手法等?学习这篇文章与我有什么关系,即我从中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带着这四个问题初读课文,并不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立即全面回答四个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整体关注课文、了解文本,逐步克服只关注故事情节,只关注零散词语,不联系自己思考等浅阅读现象。在设计预习单时,结合我设定的预习流程,重点关注这四个问题,并结合具体课文设计问题,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有思考地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本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法的实践研究

课堂是引导和训练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主阵地。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有针对性进行了实践探索。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1.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在理解词语时方法有很多种,但学生大都是用词语解释词语,或者查阅工具书,直接用工具书上的标准答案解释词语。这些方法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但是却有些单一,应该让学生掌握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例一:在教授《白鹅》一课时,我运用了表演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谁来把自己画的描写鹅步调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大模大样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能到台前给大家表演一下什么是大模大样?

生上台表演。

师:谁能说说大模大样什么意思?

生1:大摇大摆,有模有样。

生2:满不在乎、目中无人的样子。

通过学生的表演更形象生动,理解起来更容易,此时再用语言来表述这个词的时候就水到渠成。

例二: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采用连字义的方法理解词语。

师:耀武扬威的巡警,有同学能来表现以下耀武扬威的样子吗?

生上台表演。

师:这个词还是比较好理解的,那怎么用语言来解释这个词更恰当呢?我们可以运用连字义的方法。我们理解了每个字的意思,再把字义连到一起就是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想想“耀”在这个词里是什么意思?

生:炫耀

师:这个意思很明显,很好理解。“扬”呢?

生1:夸耀

生2:显示

师:“耀”和“扬”在这意思相近。“武”和“威”和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1:“武”是武力的意思。

生2:“威”是威力、威风的意思。

师:我理解了在这个词里每个字的意思,把这些字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这个词的意思。谁来说说试试?

生1:炫耀武力和威风

生2:炫耀武力,彰显威风。

生3: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虽然有些词学生可能能理解词的意思,但却不能够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述,这样在做相关的理解词语的题时容易丢分,对于一些词语不能只做到意会,还要能够掌握方法准确地表达。连字义的方法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之一。长期训练下,学生准确表述词语意思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例三:在教授《万年牢》一课时,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糖风”的意思。

   师: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糖风”是什么呀?

   生: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

   生: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生:把糖风比作聚宝盆上的光圈。

   师:谁能在图片上给老师指一指哪是糖风?

   择生上台指。(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

   师:只要我们把这一段多读读,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糖风”。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关键句子或是重点段落,是常用的方法,需要在平时的阅读课中反复尝试运用,慢慢训练,逐步让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思维模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还采用了用近义词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插图理解词语等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词语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理解

现代化信息技术更直观,直接出示相关的影像资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子一:

在教授《长城》一课时,“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为了帮助学生清楚了解什么是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我借助长城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在本上画出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好名称。同时播放长城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雄伟壮观的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例子二:

在教授《白鹅》一课时出现的比喻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京剧理的净角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很陌生,学生对戏曲知识不慎了解。我就播放了一段净角出场的视频,让学生对鹅的步调与净角出场步调时的样子,体会鹅的从容高傲。

例子三:

在教授《万年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糖葫芦的制作工艺,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写父亲制作糖葫芦的技艺的内容,体会父亲做糖葫芦选材讲究,工艺认真实在。我播放了制作糖葫芦的视频,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阅历也很简单,有些课文的内容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既费力,容易就理解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注重搜集和课文有关的影视资料,适时采用,辅助课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搜集背景资料

有些课文的年代背景是孩子们不太了解的,如果不能深入了解背景资料就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授一些课文时要求学生去查阅搜集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例子一:

在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周恩来的资料,搜集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了解“中华不振”当时的社会状况,租界的资料等等。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有了这些做铺垫,理解课文主旨就水到渠成。

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都是跟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有关的课文。没有经历过战争难以想象战争的残酷,难以理解战争中人们的悲惨生活。因此,让孩子们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课文故事发生时的大背景环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例子二:

师:今天我们学习《夜莺的歌声》这一课。夜莺在本课指的是谁?他的歌声只是在唱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师出示背景资料。

苏联卫国战争:苏联人民反击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1941年9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12月,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次年4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11月,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全歼德军主力。不久红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红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国领土上进行。1945年5月2日,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学生自由朗读资料内容,教师简单讲解。

师:苏联的卫国战争有点像咱们国家的抗日战争,都是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最终,德军和日军的下场一样,以投降告终。本文的故事就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大背景下,究竟是如何跟德国兵周旋,最终消灭这一小队的德国兵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是童话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给学生分组排练自己组喜欢的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反复阅读童话剧,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表演人物的动作。并能够掌握从课文中找出关键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蕴含的道理。

2.注重知识引导,提升阅读理解的技巧。

1)利用旧知迁移新知

在教授课文中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会利用旧知来迁移到新知识,并提升总结方法,让学生在今后遇到这样的知识点时也养成这样思考问题的方法。

例一:

比如在教授《白鹅》一课时出现的比喻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在讲这段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然后再说出本体和喻体,最后思考这样比喻说明了什么?学生从这比喻中感受到鹅的步调从容,更突出鹅的高傲。我顺势给学生总结,在文章中遇到比喻句就可以按照这三步来思考,首先判断是否是比喻句,其次确定本体喻体,最后思考说明了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例二:

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详细讲解了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掌握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由扶到放,再让学生运用第二自然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段落,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并说出作者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进行描写。

2)对比学习课文掌握方法

在讲授第四单元时,比较两位不同作家写鹅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写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

《白鹅》的线索更加清晰一些,它以过渡段统领全文,再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上叙述鹅高傲的特点;《白公鹅》则以“海军上将”突出鹅的派头,接着描写这只白公鹅走路“慢条丝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

2)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并没有仅仅把鹅当作动物来写,而是更多地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鹅的形象变得可亲了,鲜活了,使人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

3)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白鹅》的作者虽然口口声声言其“架子十足”,是“鹅老爷”,言语间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亲昵,《白公鹅》中写道:“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作者的无可奈何中同样透出了对鹅满心的喜爱。

另外,作者的语言都风趣幽默,用词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不同点:

1)语言风格不同

由于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语言也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前者把鹅称作“鹅老爷”,后者说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读来给人以不同的形象感

2)叙述的语气不同

虽然两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欢鹅的,但从叙述中,却能感觉到不同的语气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如“我们的鹅老爷”,“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这在课文很多地方都有体现,“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

比较同是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写法的特点,在对比中学习习作方法,提升理解能力。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淘气可爱。《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用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点分段式。在写猫时,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性格古怪的表现;在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③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作者从始至终表达的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④在语言的运用上,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听街坊邻居在说,既生动鲜明,又通俗易懂。

在讲授第五单元时,精讲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指导学生了解点明主题的句子一般有开篇点题和文末点题,指导学生学会从点明主题的关键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长城》这篇课文最后一段也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主题。“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颐和园》这篇课文开篇点题,“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文章的首尾相呼应,“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开篇点题,“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并升华情感。“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3)学会运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学习第六单元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能从文中相关的自然段中找到答案,理解课文。《搭石》一课,什么是搭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卡罗纳》在卡罗纳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从大家的言行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回答,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都可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

(三)加大阅读训练,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1.加大课外阅读的引导。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广泛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随之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校开展的百班千人阅读活动,每月共读一本书,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开展交流活动,并做阅读手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2.加大阅读短文的训练。利用考拉阅读软件,定期给学生留阅读作业,让学生经常进行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力和理解力。并定期在班里集中进行阅读短文训练,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针对学生在答题中暴露的问题反馈,作为下一阶段重点指导训练的突破点。

五、研究成果

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探究与实践,我依托课堂教学为基础,紧紧围绕研究内容,进行课堂实践,在点点滴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摸索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研究至今,共下发预习作业单34份,其中精读课文23份,略读课文11份。学生的完成情况从开始的草草完成,到后来的按要求完成,再到现在大多数学生较好地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

预习作业单下发初期的完成情况: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由于学生的预习态度不端正,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初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十分不理想。大多数学生把预习作业单当成作业练习题,只关注把题写完就可以,不认真读课文,懒着思考问题,作业单草草了事,根本达不到独立阅读理解的效果。通过改进预习单,利用几节自习课的时间专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预习单来预习,加大预习单检查效果,抽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家长监督预习并签字,并对预习单完成情况实行星级评定,从优到差依次为四颗星、三颗星、两颗星、一颗星,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预习习惯逐渐养成。

预习作业单近期完成情况: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二)探索出设计预习作业单的基本流程

预习作业单的设计既要紧紧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去设计,更好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流程独立完成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 理解思维模式。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对预习单的逐步改进和完善,我摸索出自主预习的基本流程。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每一次预习都当成一次良好的训练自主阅读理解能力的机会,认真设计导学案,发到班级群,并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好自主阅读。学生按照初读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再读思考问题(理解重点语句)——反复读体悟感情(领悟课文主旨)——记录所获及质疑(自主预习小结)的步骤,灵活采用阅读的方法策略,认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自主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基本养成,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探索出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1.丰富课堂活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教学始终是进行研究实践的主阵地,抓住课堂教学这根主线,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抓住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引导点,实施课堂教学策略,通过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多媒体辅助理解、搜集背景资料、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2.注重知识引导,掌握阅读理解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挖掘知识点,进行拓展练习,探索出利用旧知迁移新知、对比学习课文掌握方法、运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等阅读理解策略。通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

提高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 

    (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1.学生的阅读兴趣日渐浓厚。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广泛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随之有显著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书香节期间,学生自购图书的特别多,阅读交流发言比较积极,课堂氛围越来越好,读书小报的质量也有很大提升。

2.学生的阅读理解题得分率有所提升。通过利用考拉阅读软件,定期给学生留阅读作业,在班里集中进行阅读短文训练等方式,加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强度,也给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实战练习的机会,在学中练,在练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从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阅读理解题答题情况和第二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阅读理解答题情况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理解得分率有所提升。

两次测试课外阅读理解题分值均为15分,现将两次考试得分对比情况进行统计如下:

四年级两个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阅读理解答题对比情况一览表

时间

人数

11—15分

5—10分

5分以下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第一学期期中

44

12

27

24

55

8

18

第二学期期中

44

21

48

19

43

4

9

 

 

(五)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利用网络不断学习,成功报名加入了由朱永新教授和李镇西校长成立的新网师网络师范学院进行学习,选修了《语文研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阅读了大量理论书籍和文章,认真摘写读书笔记,系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理论知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针对研究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另一方面课题的实践研究也让我对这些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还不断地进行反思,针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反复实践,养成了良好的研究习惯。我讲授的课题研讨课《花的勇气》被评为区级一等奖,对我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给予极大的鼓励。

六、存在问题

在研究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学生的预习习惯基本养成,预习态度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预习习惯还有待养成。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途径,应该从低年级就要抓牢抓好,循序渐进。本班学生在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课题开始之初就比较费力,需要教师长期认真地进行指导。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之初,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可以先把预习任务放在课上,在老师的指导和关照下进行,学生要精心认真地朗读课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授给学生预习的过程和方法。只有这样在教师长期的督促和帮助下,学生才能逐步养成预习习惯,提高效率。

七、参考文献

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6

 

阅读(671)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