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与孔子的学习观的异同
(2017-11-25 21:24:20)
标签:
评论语文 |
分类: 我的博文 |
关键词:子夏 孔子 学习观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孔子作为众弟子之师,学识渊博,《论语》记载其言行的篇目数量尤其多。因此《论语》中体现的学习观,在数量对比上,孔子要远多于子夏。然而在学习观方面将子夏与孔子进行对比,会发现两者并未呈现彻底的同质化,在某些教育理念上,他们是各有千秋的。
《论语》中,体现孔子学习观的条目在数量上要多于体现子夏学习观的条目,因此在内容上,孔子的学习观也更为丰富。譬如在分类上,孔子的学习观可分为“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程度”“学习目的”等许多方面。由此可见《论语》虽然是语录体,缺乏有序的理论体系,但孔子诸多语录、言行中体现出的学习观却不可谓不全面。而《论语》中体现的子夏的学习观,只可粗略分为“学习内容”“学习程度”“学习方法”三类,而且各类的阐释也不及孔子那般详实。尽管如此,子夏的学习观不会只是步孔子的后尘。子夏既是孔子晚年的徒弟,比起孔子,他的学习观中既有传承自孔子的部分,亦有独立阐发新知的部分。
譬如,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夏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由此可见在学习方式上,子夏从孔子那里继承了“学习不唯书本”的理念,将“学习”推广至社会生活中。这种宽泛的学习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而在学习内容方面,子夏与孔子一样,看重道德与人伦。
又如,孔子说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子夏说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两人说的“学”的内容,都是“儒家之道”。由此可见,在学习内容上,子夏与孔子都主张分轻重先后,树立学习的根本。
子夏的学习观中也有不同于孔子的部分,譬如关于什么是“好学”,子夏与孔子虽然都对此有相应阐述,其内容却有较大的差异。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评论自己认为的最好学的弟子颜回时,曾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而子夏则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在知识的获取层面,孔子认为好学是要“就有道而正焉”,子夏则认为要“日有知新”;子夏的“好学”只从知识的获取与记忆方面进行表述,认为只要每日有知新,每月不忘记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称为好学。对比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看出两人对“温故知新”的重视。但孔子对“好学”的阐述中始终隐含着学习的内容,那就是儒家的“道”。孔子认为,“好学”不仅仅是体现在有学习的喜好(就有道而正焉),而且体现在将学习儒家之道置于根本的地位。孔子少年贫贱,会众多杂艺,太宰认为孔子多能,是圣人,他却认为自己连君子也算不上,理由是君子用不着学那些卑贱的技艺。①孔子的教学目的,是要将学生们培养成治国经邦的人才(君子),这种目的在樊迟请求向他学习耕地技术的时候得到了更为直接的体现:孔子对他感到很生气,背地里呵斥他是“小人”。②在这种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孔子提倡的“好学”明显地倾向儒家之道,而对其它实用技艺缺乏足够重视,因而并不带有普遍的学科平等的意义。
而子夏的特点是相对弱化了儒家之道的神圣性,更加注重其他实用技能的学习。他在定义“好学”时,并没有强调只能学习儒家之道,即使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条,子夏在其中也并未言及学习内容,只是强调学习的程度应“博”。而孔子则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见他是十分在意学习儒家经典的,把它作为不犯规矩禁忌的重要前提。子夏认为,百工技艺虽然是“小道”,但也有可取之处。③此外,关于儒家伦理中必修的“德”,子夏认为“德”也分大德与小德,大德要遵循,而小德上可以略有出入。④可见子夏对一味捧高儒家道德的缺陷已经有所察觉。大德与小德的分类,其实体现了子夏思想中道德所处地位的相对下降。这种务实的态度使他日后能够培养出一批政治、军事上的人才,而这些人已经偏离了儒家学说的轨道。由此可见,在学习内容一项上,子夏与孔子两人的学习观有着最大的分歧。
子夏位列孔门十哲之一,可见孔子对子夏的整体评价相当高。子夏在很多方面颇得儒家学说的要领,但孔子最称赞子夏的,是他整理文献的才能。在子夏对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的追求方面,孔子评价并不高,甚至不免忧心。他曾谆谆告诫子夏要做君子儒,而不要做小人儒⑤,也认为在“贤”的标准上,子夏是“不及”。⑥说明孔子看到了子夏身上某些与传统儒家不同的气质。孔子也许是通过子夏的行为感知这种气质的,但追根溯源,它在子夏的学习观中暴露无遗。虽然子夏的部分学习观体现出强烈的务实主义,但就整体而言,它还不足以脱离儒家的范畴。
注:
①《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②《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③《论语·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④《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⑤《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⑥《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加载中…